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孙毓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孙毓汶

{{{国家}}}
族裔 汉族
出生 道光十三年(1833年)
逝世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出身
  • 咸丰六年丙辰科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

孙毓汶(1833年-1899年),字莱山,号迟盦,山东济宁人,是清朝孙玉庭大学士的孙子,户部尚书孙瑞珍次子。擅鉴书画, 工书法, 南溪包弼臣出其门。

生平

[g.cn/front/286/w640h446/20190212/wAIr-hswimzy2067114.jpg原图链结] [1]

他与翁同龢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同榜进士,更为特殊的是,翁是那一榜的状元,而他屈居其后,为第二名榜眼。

其时,恭、醇二位亲王争柄国政,孙毓汶以“权奇饶智略”见称,他假醇王之力,将恭王一系,包括翁同龢,全部驱逐出军机处。史称“甲申易枢”事件。

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革职遣戍

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典试蜀中, 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八年,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病逝,这一年,赏孙毓汶翰林院侍读衔。咸丰十年(一八六○年),在原籍举办团练,以抗捐被劾,革职遣戍。为恭亲王深恶痛绝。

以捐输粮饷,官复原职

同治元年,孙毓汶以捐输粮饷,官复原职。同治三年,孙毓汶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五年,京察大考。孙毓汶由洗马擢侍讲学士,署日讲起居注官。同治六年,累迁为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同年出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同治十三年,孙毓汶任福建安徽学政。考试公允、拔取公平。 光绪元年,孙毓汶丁母忧,四年,服阕,起复原官。光绪五年,孙毓汶迁为詹事府詹事。出任安徽学政。光绪七年二月,赴江南等省办事,回朝后改工部右侍郎。光绪八年,改左侍郎兼署仓场侍郎。

中法战争爆发,恭王去,醇王进

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朝廷上的清流党人认为恭王总持国政,一无善策,对其备加攻讦。慈禧对恭王亦不满意,就借机革除他的一切差使,与恭王同事的李鸿藻、翁同龢等人均遭罢黜。恭王去,醇王进。孙毓汶是醇王的谋主,遂入直军机。 光绪十一年六月,孙毓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翌年,官为工部侍郎,出任会试主考官。 光绪十四年,孙毓汶转任吏部右侍郎。 光绪十五年,擢升刑部尚书,赏太子太保衔。毓汶为西太后“最得意信任之人,且与李莲英结兰谱,得以侦探内宫消息,视皇上(光绪)如虚器焉”。 而孙毓汶自甲申入军机处,当国十年,权力特重。醇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死后,孙毓汶以刑部尚书出任会试主考官,授军机大臣。他仍得慈禧信任如故. 光绪十九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官。晋升为兵部尚书。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 廷臣多反对议和,毓汶力言战不可恃,光绪帝乃署约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事发生,李鸿章签《马关条约》,廷臣多反对议和,毓汶力言战不可恃,光绪帝乃署约。同年十月,前线败报频传,慈禧不得已召见年过六旬的恭王,命其重新出山,主持对外交涉,会同办理军务。半个月后,孙毓汶就被光绪帝革去一切职务。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卒,予谥文恪。

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不久,恭王病死。翁同龢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成为朝臣的领袖。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

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馀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与孙毓汶最后皆抑郁以死

翁同龢与孙毓汶最后皆抑郁以死,这对老冤家估计到了地下相见时,一定相对无语,情何以堪。

殿试竞争状元,孙家欲使孙毓汶独占鳌头,因此便生一计

翁同龢与孙毓汶都极有才华,均为时人所称道。咸丰六年的殿试竞争状元者,其实就是翁同龢与孙毓汶两人,这两人都志在必得。孙家欲使孙毓汶独占鳌头,能与孙毓淮成为“兄弟状元”,留下一段佳话,只怕状元给翁家抢去了,因此便生一计。 当时,凡赴试者离殿廷较远的,在殿试前夕,多寄宿在朝门附近。翁、孙两家都是显宦,又是世交。孙府在皇城附近,而翁家距离较远。 殿试前夕,孙家特邀翁在府中住宿。晚饭后,孙父孙瑞珍即嘱咐儿子孙毓汶早些睡觉,自己则以长辈身份对翁同龢殷勤款待,频频劝酒。席散之后,孙瑞珍又邀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的规例不厌其详地一一指点,直到深夜,才让翁同龢回房休息。孙瑞珍又暗中派人在翁的住房四周大放爆竹,一直放到天亮,使翁不能稍息片刻。翌日进入试场,翁同龢觉得全身无力,昏昏欲睡. 正在无奈之际,忽然想起身上带来两支人参,遂马上放入口中咀嚼,翁顿时觉得精神十足,执笔直书,无一败笔。幸得两支人参救急提神,终使翁高中状元,于是人皆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1]

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游日记》

晚清重臣孙毓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其现存手稿《迟盒集杜百首》乃孙氏同光之交返乡丁母忧所创作的大型五律体集杜组诗。该组诗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对仗押韵,起承转合自然,既有田园述怀的传统格调,又有家国时代特色,可谓晚清集杜诗的代表。之前于同治六年(1867)所撰的《蜀游日记》亦多处引用杜甫诗句,且以杜诗为眉批。由此可见杜诗对孙毓汶创作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三
  •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官衔
前任:
黄体芳
提督福建学政
同治九年十一月廿四乙卯(1871年1月14日)任
继任:
冯誉骥
前任:
许庚身
兵部尚书
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丁巳(1894年1月15日)任
继任:
徐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