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孤沙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孤沙锥

中文学名: 孤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solitaria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鸻形目
科:鹬科
属:沙锥属
种: 孤沙锥
亚种: 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 1831
英文名称: Solitary Snipe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孤沙锥[1](拉丁名:Gallinago solitaria) 是鸟纲、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重126-159克,体长265-318毫米。体色暗淡而富于条纹,为沙锥中个体最大者。嘴形直,有时微向上或向下弯曲;鼻沟长,通常超过上嘴长度之半。颈部也略长。翅稍尖而短。尾亦短。脚细长,跗跖前缘被盾状鳞片;雌雄羽色及大小大都相同;多数具四趾,趾间无蹼,或趾基微具蹼膜。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多在水域附近营巢繁殖,巢筑于地表干燥的凹陷处,略敷以杂草,少数种类亦营巢于树上。通常每窝产卵4枚。栖于山溪岸边、湿地及林间沼泽地。主要以蠕虫、昆虫、甲壳类、植物为食。

形态特征

孤沙锥头顶黑褐色,具一条白色中央冠纹和具淡栗色斑点。头侧和颈侧白色,具暗褐色斑点。从嘴基到眼有一条黑褐色纵纹;眉纹白色。后颈栗色,具黑色和白色斑点,翕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肩外缘白色。上体黑褐色,满杂以白色和栗色斑纹和横斑,背部横斑较窄。腰具窄的栗色横斑;尾上覆羽淡栗色,到尖端逐渐变为灰色。尾较圆,由18枚尾羽组成,3对中央尾羽黑色,具棕色或淡栗色亚端斑和皮黄白色端斑,其间有一细的黑线将二者隔开。外侧尾羽较窄狭,最外侧两对仅2-3毫米宽,邻近两对约6毫米宽,基部黑褐色,羽端皮黄白色或白色,具黑白相间横斑。外侧尾羽窄而短。翅上覆羽栗色,具黑褐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覆羽和飞羽深灰褐色,具灰白色尖端。头两枚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颏、喉白色。前颈和上胸栗褐色,具细的白色斑纹,下胸具淡色横斑。两胁具黑褐色横斑;其余下体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具窄的黑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虹膜黑褐色。嘴铅绿色,尖端黑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绿色。

被赶时作粗哑的特有叫声pench,似扇尾沙锥但音较深沉粗哑;炫耀时发出chok-achock-a 叫声[2]

生活习性

孤沙锥常单独活动,也不与其他鹬类和其他沙锥为伍。有干扰时常常蹲伏于地上,危急时也起飞。但飞行慢而笨重,常常飞不多远又急速落下。多黄昏和晚上活动。在长白山可沿溪流活动到海拔1800米的森林上缘地区。在喜马拉雅山甚致到达5000米的高山地带活动。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种子。

繁殖状况

孤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山区溪流、湖泊、。水塘岸边草地上和沼泽地上,也在芦苇塘和生长有低矮桦树的水中小岛上营巢。雄鸟在繁殖初期常作空中求偶飞行。飞行时雄鸟敏捷地上升,在空中成小圈飞行,然后它将双翅半折叠,尾撒开如扇,垂直地从高空往下降落,并伴随发出尖励的叫声。垂直降落时它不是一下就从高空降到地面,而是中途多次停止,分段向下垂直降落。将快降落到地面时,又往高飞,飞到一定高度,再次分段垂直落下,反复重复上述过程。巢多置于离水域不远的地上小灌木下或草丛间地上,隐蔽甚好。巢较简陋,多为地面的凹坑,或由亲鸟在落叶地上挖掘而成,内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通常为4枚,偶尔5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黄褐色或乳黄色,被有大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40~45×28~33毫米[3]

栖身环境

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河流与水塘岸边以及林中和林缘沼泽地上。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出现在不冻的区域、水稻田和海岸地区。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及中亚的山地。越冬从巴基斯坦至日本及堪察加半岛的山麓地带。

分布状况:罕见于泥塘、沼泽及稻田。亚种solitaria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青藏高原东缘的喜马拉雅山脉至四川西北部、青海及甘肃西部。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亚种japonica繁殖于东北各省,越冬在长江流域及广东[4]

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5]

视频

孤沙锥觅食片段

参考资料

  1. 孤沙锥,自然保护区网络,2017-08-13
  2. 孤沙锥形态特征,新浪网,2017-12-19
  3. 孤沙锥繁殖状况,鸟科网
  4. 孤沙锥的地理分布,湿地之友网,2017-4-13
  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单学习网,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