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学车那些事——驾校风云(雨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车那些事——驾校风云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学车那些事——驾校风云》中国当代作家雨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学车那些事——驾校风云

如果你是一个人生小白,当你走进驾校这个小社会时,注定,除了手忙脚乱就是张口结舌。

制动离合这些与你的思维模式毫无关联的专业术语,每天像闹钟一样重复N多遍后,深感,当年物理课上睡的那些觉,终于要开始偿还了。

对于只熟悉两轮自行车运行模式,把一袭长裙,长发飘飘的骑车姿势,当做唯美画面理解的资深女人来说,汽车像极了高冷的男神,如何与它交流是个很茫然的问题。

我的女教练——确切说,一个身份信息上的女教练。她的衣着、发型、举止在我看来和男人没有差别。等到和我一学习起的两个同事坐上开往训练场的皮卡车后,更是坚定了我的判断。

女教练开足马力在“八四七”部队的一个对外训练场开始了狂奔。两边的树纷纷后倒;墙壁、弯道在我们面前一晃而过。刚看到一点开阔地冷不丁她又来个急刹车,稀里哗啦,我们能做的除了东倒西歪就是弹起来碰撞车顶。一顿杀威棒打下来,同车的五个人,两个已经飞跑出去,蹲在路边呕吐不止。

第二天,我的同事,昨天呕吐学员之一,终因身体原因退出了学习。如同两个毫无征兆的离婚夫妻,对外理由只有一个:性格不合。

我们的三人同盟瞬间瓦解,现在只剩下两人并肩作战。

二十多人,一辆练习车,站一早上不见得就能上一次车。年轻学员思维敏捷,一点就通,是教练们的最爱,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男教练们也把他们耐心细致的敬业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像我这种一把年纪,连摩托车都没摸过的机械小白,手忙脚乱折腾半天,也没能把它们配合起来。教练不爱烦地说:“走啊!”一脸无辜的我回头怯怯地问:“怎么走?”

这种不耐烦的口吻,实在是太过轻描淡写了。枯燥乏味地训练,精疲力尽的教练口无遮拦在所难免,情感脆弱的学员为此备受煎熬,不断有人退学离开。

同事在乡镇工作时,开过几年车,虽是无证驾驶,也是熟手;税务系统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学员,上车后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地开车技术让我们羡慕不已,每次教练表扬学员一定有她,我们几个笨女人带着无限崇拜围着她取经。

“我是赌气来这的”,她有些不好意思:“在家跟着老公学车,骂的我实在受不了,才赌气报名到了这里。”

“要是有个骂我的老公能教我开车多好啊。”想起机械盲老公嘱咐我要给家里考个驾照的任务,哪怕是个骂人的老公,此时,也是极品。

学员,教练,我和同事按照学校模式理解了这种关系,况且还是交了很大一笔学费,理直气壮的关系。

休息时,学员甲告诉教练,昨天买的凉帽很适合她,没几天学员F递给教练一支口红:“教练看你嘴巴干的,把这个涂上。”

一周后,情况有些微妙。二十多人中有四个人单独上车的次数越来越少,这四个人中就包括我和同事。

“明天早上七点你们三个来练车。”女教练随口叫了三个学员的名字。

“我明天也来吧,教练。”热情洋溢的我毛遂自荐要求进步。

“你就不用来了,八点再来吧。”

旁边有学员拽我的衣服,附耳低语:“这三个人一个是教练的亲戚,一个是教练老公的同学,那个胖子是某院长的的公子,你瞎凑什么呀。”

“Oh, my God”这复杂关系,直接超出了我的想象!

第二天,和同事早早到场,刚要上车,女教练喊到:“你们俩再等等,让他们几个先练。”

“我怎么发现有问题了?”悄声问同事。

“问题大了你才发现。”

“现在我们怎么办?”

“跟我来……”

江湖中人最忌讳的就是偷学别人手艺,我们却发挥到了极致。

学员练车教练在副驾上边走边讲解的好习惯,被我们充分利用,皮卡车的后排座位成了我们的偷学基地。尤其是那三个七点到校勤奋练车的学员,坐在他们练车的后排,你会听到教练不同寻常地讲解。除了听,还要学会看,站在其他学员练车的车前,仔细看教练指挥他们打方向时的车轮转换。

有过开车经验的同事一下就把上车才能解决的问题,在车下基本解决,等到我们上车练练习时,成功率高极了。

没多久,另外两个上不了车的乡村老教师,去校长那里投诉了教练。校长再三安慰,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副校长当教练。很快各队不断有学员加入他们的队伍,这只由年龄偏大学员组成的小分队被其他学员们戏称为:“老年别动队”。每天看着他们在不远处慢条斯理地练着车,真为他们的勇气叫好。

侧方停车练习没几天,同事的父亲病危住进了医院。他的离开,让我顿觉孤立无援。

倒车入库时,女教练语重心长地说:“这期你过不了,入库就不要练了,等到下期再考吧。”

“为什么?我一定能考过?”

“不行,你考不过,你会影响我的过考率。”

眼看着其他学员正在从乙库移往甲库,我却没能一次上手,还在考虑怎么办时,一天清晨,驾校突然开始了考前测试。按规定,只有通过测试的学员才能参加考试。

主考教练对测试做了详细要求,当女教练走过我的身旁时,我看见一丝玄妙微笑滑过她的嘴角。

其他学员替我着急,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测试时让我注意他们的手势。有了外合,里应才是关键。现在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拿出笔在驾驶教科书的背面快速记录,我写下的是:向右打死——回1圈……向左打死——回1又1/4圈——打死——回2圈……学员测试移库时的全部步骤被我一一记下,如同一个机器人,要在虽短的时间内飞速掌握全部内容。

等到该我测试,按照记忆的步骤边背边打方向,稍有含糊就与车外几个年轻人的手势应和一下。端端正正我把车顺利倒入,接着又从乙库移入甲库。

测试结束后,女教练走过来,她有些吃惊地问:“你测试过了?”

“为什么不呢?考试我也会过的。”

测试成功,给了我百倍信心。离正式考试还有三天时间,我要全力以赴练车。

训练场循环前行的四、五辆教练车,如同黑夜中飞翔的萤火虫,它们正在点燃我的全部希望,我要一刻不停地去追逐。

一辆车下来,又飞快从另一辆车上去,偌大的训练场,我来回奔跑。一位教练调侃说:“前面是辆架子车我看你都会上去的。”

勤奋最能感染人,这三天,每一位教练都给了我严厉而又中肯的指导。当然,这指导有的只有通过手掌的力量,才能在我错误的手上、慌乱的腿上留下深深记忆。以至于上路后,错误动作一出现,立马手背和腿就会隐隐作痛。

“不打不成器”,在这,被我做了最好诠释。

[1]

作者简介

雨晴,一个与文学无关的写作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