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宁蒗彝族自治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蒗彝族自治县(宣讲活动)原图链接来自 中国法院政务网站群 的图片

宁蒗彝族自治县丽江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00°21′-101°16′、北纬26°35′-27°56′。东与四川省盐边县、盐源县毗邻,西与玉龙县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县、华坪县相连,北与四川省木里县相接。县境东西横距90千米,南北纵距250千米,总面积6206平方千米。总人口27万人(2012年末)。有彝、汉、纳西、普米、傈僳等民族。辖1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红桥乡、宁利乡、金棉乡、西川乡、西布河乡、战河乡、永宁坪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烂泥箐乡。县政府驻大兴镇。

俗称“小凉山”。地处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属横断山脉山区,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主要河流有战河,开基河、红桥河、宁蒗河等。属低纬度高原气候区,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气温12.7℃,年均无霜期190天。主要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煤、石膏石、大理石水晶石[1]等。宁永干线公路过境。游览地、纪念地有泸沽湖、烈士陵园等。

历史沿革

汉代为遂久县、姑复县地,属越嶲郡。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时属善巨郡。元朝时实行土司制度,北部置永宁州(土知州),南部置蒗蕖州(土知府),属丽江路。明永乐四年(1406)改属云南布政使司。清末至民国时期,邻县居民称宁蒗为小凉山。1917年,永宁土府、蒗渠土司合并设立宁蒗分县,属永北县。“宁蒗”一词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治今大兴镇。

1950年1月21日,宁蒗和平解放。1950年2月在南部地区成立小凉山彝族办事处,同年5月,北部地区成立宁蒗县政务委员会,1951年9月改称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6年9月20日(一说为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部的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南部的小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隶属丽江行政专员公署。1970年属丽江地区管辖。2003年属地级丽江市管辖。

1996年,宁蒗县1个镇、14个乡、1个民族乡: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跑马坪乡、战河乡、西川乡、红桥乡、布河乡、金棉乡、烂泥箐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红旗乡、宁利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永宁坪乡,89个行政村办事处,1009个自然村。总人口为22.0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21人,占93.99%;少数民族占78.6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宁蒗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229204人,其中:大兴镇28085人,拉伯乡10512人,永宁乡17804人,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13739人,红桥乡17156人,红旗乡12900人,宁利乡12909人,金棉乡7693人,西川乡13946人,西布河乡18314人,战河乡20501人,永宁坪乡7096人,跑马坪乡10397人,蝉战河乡7358人,新营盘乡16410人,烂泥箐乡14384人。

2005年,撤销红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镇政府驻原大兴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8月4日批准)。

2006年,宁蒗彝族自治县面积6206平方千米,人口25.18万人。辖1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红桥乡、宁利乡、金棉乡、西川乡、西布河乡、战河乡、永宁坪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烂泥箐乡。共有5个居委会、87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大兴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宁蒗彝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258869人,其中:大兴镇52568人,拉伯乡10124人,永宁乡20852人,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16914人,红桥乡20060人,宁利乡14263人,金棉乡7868人,西川乡14928人,西布河乡19250人,战河乡23854人,永宁坪乡7583人,跑马坪乡10992人,蝉战河乡6421人,新营盘乡21008人,烂泥箐乡12184人。

视频

宁蒗彝族自治县 相关视频

美丽云南(第二季)|泸沽湖畔 悠悠乐土——美名: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
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音乐之故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