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宇宙的奥秘(托马斯·德·帕多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四百年前,两位截然不同的科学家突破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边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过望远镜观察星辰,并制作仪器和进行实验。在布拉格,科班出身的神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奠定了近代天体物理学的基础,并思考着宇宙的宏伟构造。托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较少受到关注却扣人心弦的通信往来为基础,讲述了这两位类型如此迥异的学者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同样的时刻却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奥秘。在彼此的鉴照下,他们的远见与固执、睿智与无知得以呈现。这是一部介绍新科学的崛起以及近代来临之际的巨大变革的作品。

作者简介

托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1965年生于莱茵河畔诺伊维德(Neuwied am Rhein,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他曾在波恩和博洛尼亚学习物理学和天文学,担任《每日镜报》科学栏目编辑至2005年。他现居柏林,职业是自由评论员,发表过多部非虚构作品。2010年,《宇宙的奥秘:开普勒、伽利略与度量天空》在奥地利被评为“自然科学/技术”门类的“年度最佳科学书籍”。

【译者简介】

盛世同,生于冷战末年,金陵人氏。观天地,品历史,问道求真,克己爱人。虽一文不名,未改初心;纵一无所成,不废鸿志。尝游泰西,现居北京。

原文摘录

不同于许多其他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直到今天都是在自己制造设备。其中,哪些似乎是作为手工业和工业原料进入他们的实验室的东西——就像伽利略的望远镜所需的玻璃毛坯和抛光透镜——将被整合到新的仪器中。 手段比目的更具有普遍性,可能会在完全不同、不可预见的关联之中派上用场。 他(开普勒)对天文学的热情发端于他坚信宇宙构成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整体:上帝以理性为准则设计出宇宙,这些准则可以为人类所领悟。(P53) 不过,开普勒的天文学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他根据当时最准确、最全面的观测数据审视了哥白尼的理论。作为转动的地球上的观众,他为了弄清火星围绕太阳运动的“真实”轨道而进行了在数学上极富挑战的运算。一开始他得出的结论令人无法接受。他抗拒着自己的理性,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反复检查。直到在一场经年累月的战斗——“与火星的搏斗”中,他才实现突破,做出了行星不是沿着圆形轨道,而是沿着不够美丽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转的论断。而且,这一运动从来不是均匀的——他们还在行进过程中改变着速度。

书评

43年前的1977年9月5日,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它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人类第一艘穿越太阳圈并进入星际介质的宇宙飞船。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号探测器于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成为了第二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

从古到今,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地球、认识深邃的宇宙空间的“征程”一直在继续。虽然自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如今已经到达过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并正在努力朝着火星进发。但是不可否认,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对自己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海洋所知甚少,甚至远不及对宇宙空间的观测和认识程度;可想而知,从今天往前推400多年,在哥白尼、布鲁诺、第谷、伽利略以及开普勒的时代,人类的认识水平会停留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下,人类对自身、对地球、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在朝着真相的道路上每迈出正确的一步该会有多么困难!

今天甚至一个小学生都已经知道,太阳有八大行星——曾经有9颗,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太阳系都不在它所在的银河系的中心,更不用说,根本不会是宇宙的中心了!往前推400多年,当“地心说”被普遍视为真理,即使是今天认为不正确的“日心说”在取代“地心说”的过程中,也仍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乔尔丹诺·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哥白尼临去世前才决定出版并且收到出版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在科学向前发展、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展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的的确确曾经一度都是荆棘密布、风雨交加;甚至直到今天,虽然环境已非当年布鲁诺、哥白尼时的环境能相提并论,但人类的认识却依然需要不断向前,依然需要下一艘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不断拓展征程、带来发现!

人类自己,固然已经可以说具有了相当的创造力与支配力,但相对于宇宙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就在这样的巨大的对比中,人类却仍然在向前走,期待越来越伟大的发现,依然有朝一日能像派拉蒙影视制作的科幻影视系列《星际迷航》一样,能够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每一个星际空间,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宇宙的奥秘确实仿佛无穷无尽,人类的认识也要不断更新、深化!

所以,当《宇宙的奥秘:开普勒、伽利略与度量天空》这样一本装帧比较别致的裸脊“小开本”,通过两位主要的科学家——开普勒与伽利略——的传记把400年前人类认识星空、认识宇宙的历程逐一呈现,所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位似乎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的伟大科学家突破当时已知世界边界的艰难进程,甚至足以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伟大发现所带来的无比震撼、迈出每一步艰难历程背后的种种无比艰辛!这样一种感动、钦佩,无论如何表述,似乎都不足以准确描述!

确实,时间会渐渐湮灭一切,让一开始无比清晰的事实变得边界逐渐模糊甚至内容完全不一样。今天的世界如何认识如开普勒、伽利略的科学活动、他们所作的贡献,还有他们当时的实际,其实也和当时有极大的区别——甚至还有更多的东西,不为更多的人所知。比如,哥白尼其实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推翻旧的秩序;比如,开普勒对伽利略作为志同道合者的高度信任,其实是后者难以企及的——他们做出了伟大的工作,那是今天的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在当时,显然并非是一样的!凡此种种,都是曾经的真实。

不妨设想一下,若干年后,譬如再过400年,那时的世界如何看待、评价今天的成就——方方面面,当然包括人类对自己、对地球、对宇宙空间——甚至包括对800年前的哥白尼、布鲁诺、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等等,会持有一些什么样的理解和认识,其实不也是非常值得一说的吗!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