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宇宙的奧秘(托馬斯·德·帕多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四百年前,兩位截然不同的科學家突破了當時已知世界的邊界。1609年在威尼斯,伽利略·伽利雷透過望遠鏡觀察星辰,並製作儀器和進行實驗。在布拉格,科班出身的神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定律,奠定了近代天體物理學的基礎,並思考着宇宙的宏偉構造。托馬斯·德·帕多瓦以至今較少受到關注卻扣人心弦的通信往來為基礎,講述了這兩位類型如此迥異的學者之間不對等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在同樣的時刻卻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在彼此的鑒照下,他們的遠見與固執、睿智與無知得以呈現。這是一部介紹新科學的崛起以及近代來臨之際的巨大變革的作品。

作者簡介

托馬斯•德•帕多瓦(Thomas de Padova)1965年生於萊茵河畔諾伊維德(Neuwied am Rhein,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他曾在波恩和博洛尼亞學習物理學和天文學,擔任《每日鏡報》科學欄目編輯至2005年。他現居柏林,職業是自由評論員,發表過多部非虛構作品。2010年,《宇宙的奧秘:開普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在奧地利被評為「自然科學/技術」門類的「年度最佳科學書籍」。

【譯者簡介】

盛世同,生於冷戰末年,金陵人氏。觀天地,品歷史,問道求真,克己愛人。雖一文不名,未改初心;縱一無所成,不廢鴻志。嘗游泰西,現居北京。

原文摘錄

不同於許多其他專業領域的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直到今天都是在自己製造設備。其中,哪些似乎是作為手工業和工業原料進入他們的實驗室的東西——就像伽利略的望遠鏡所需的玻璃毛坯和拋光透鏡——將被整合到新的儀器中。 手段比目的更具有普遍性,可能會在完全不同、不可預見的關聯之中派上用場。 他(開普勒)對天文學的熱情發端於他堅信宇宙構成了一個秩序井然的整體:上帝以理性為準則設計出宇宙,這些準則可以為人類所領悟。(P53) 不過,開普勒的天文學研究可以證明這一點。他根據當時最準確、最全面的觀測數據審視了哥白尼的理論。作為轉動的地球上的觀眾,他為了弄清火星圍繞太陽運動的「真實」軌道而進行了在數學上極富挑戰的運算。一開始他得出的結論令人無法接受。他抗拒着自己的理性,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反覆檢查。直到在一場經年累月的戰鬥——「與火星的搏鬥」中,他才實現突破,做出了行星不是沿着圓形軌道,而是沿着不夠美麗的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轉的論斷。而且,這一運動從來不是均勻的——他們還在行進過程中改變着速度。

書評

43年前的1977年9月5日,由美國宇航局研製的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旅行者1號發射升空,它是第一個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衛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也是人類第一艘穿越太陽圈並進入星際介質的宇宙飛船。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探測器於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成為了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

從古到今,人類認識自己、認識地球、認識深邃的宇宙空間的「征程」一直在繼續。雖然自文藝復興時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如今已經到達過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並正在努力朝着火星進發。但是不可否認,人類迄今為止仍然對自己所居住的這個星球的海洋所知甚少,甚至遠不及對宇宙空間的觀測和認識程度;可想而知,從今天往前推400多年,在哥白尼、布魯諾、第谷、伽利略以及開普勒的時代,人類的認識水平會停留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下,人類對自身、對地球、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在朝着真相的道路上每邁出正確的一步該會有多麼困難!

今天甚至一個小學生都已經知道,太陽有八大行星——曾經有9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太陽系都不在它所在的銀河系的中心,更不用說,根本不會是宇宙的中心了!往前推400多年,當「地心說」被普遍視為真理,即使是今天認為不正確的「日心說」在取代「地心說」的過程中,也仍然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喬爾丹諾·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哥白尼臨去世前才決定出版並且收到出版商從紐倫堡寄來的《天體運行論》樣書!在科學向前發展、人類的視野不斷擴展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的的確確曾經一度都是荊棘密布、風雨交加;甚至直到今天,雖然環境已非當年布魯諾、哥白尼時的環境能相提並論,但人類的認識卻依然需要不斷向前,依然需要下一艘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不斷拓展征程、帶來發現!

人類自己,固然已經可以說具有了相當的創造力與支配力,但相對於宇宙來說,簡直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就在這樣的巨大的對比中,人類卻仍然在向前走,期待越來越偉大的發現,依然有朝一日能像派拉蒙影視製作的科幻影視系列《星際迷航》一樣,能夠到達自己想要到達的每一個星際空間,不斷探索、積極進取!宇宙的奧秘確實仿佛無窮無盡,人類的認識也要不斷更新、深化!

所以,當《宇宙的奧秘:開普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這樣一本裝幀比較別致的裸脊「小開本」,通過兩位主要的科學家——開普勒與伽利略——的傳記把400年前人類認識星空、認識宇宙的歷程逐一呈現,所能夠帶來的,不僅僅是兩位似乎在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的偉大科學家突破當時已知世界邊界的艱難進程,甚至足以無比深刻地感受到偉大發現所帶來的無比震撼、邁出每一步艱難歷程背後的種種無比艱辛!這樣一種感動、欽佩,無論如何表述,似乎都不足以準確描述!

確實,時間會漸漸湮滅一切,讓一開始無比清晰的事實變得邊界逐漸模糊甚至內容完全不一樣。今天的世界如何認識如開普勒、伽利略的科學活動、他們所作的貢獻,還有他們當時的實際,其實也和當時有極大的區別——甚至還有更多的東西,不為更多的人所知。比如,哥白尼其實並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推翻舊的秩序;比如,開普勒對伽利略作為志同道合者的高度信任,其實是後者難以企及的——他們做出了偉大的工作,那是今天的世界對他們的評價;在當時,顯然並非是一樣的!凡此種種,都是曾經的真實。

不妨設想一下,若干年後,譬如再過400年,那時的世界如何看待、評價今天的成就——方方面面,當然包括人類對自己、對地球、對宇宙空間——甚至包括對800年前的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伽利略等等,會持有一些什麼樣的理解和認識,其實不也是非常值得一說的嗎!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