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安徽天柱山国家地质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境内,地处扬子、华北板块接合部位,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记录了两大板块俯冲、碰撞的演化过程。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1]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处于北纬30°线上,亦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和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地。

天柱山以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而享誉世界,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最典型地区之一;以郯庐断裂带上花岗岩地貌闻名于世,尤以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而被专家誉为中国“天柱山型”花岗岩地貌;产出丰富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被公认为“亚洲哺乳动物发源地之一,古脊动物化石宝库”。

天柱山地质公园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于2011年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2015年9月,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中期评估。

遗迹保护

2011年,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设有260处地质遗迹保护点,截止到2015年未发生破坏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的事件,全园已杜绝开山采石、盗伐林木、损坏文物古迹等不良事件。

2011年,建成山谷流泉文化园、孔雀东南飞文化园、皖光苑,正在建设薛家岗遗址公园、二乔公园,让深厚的文化遗产得以物化,为游客和居民奉上文化大餐。设立天柱山文化研 究院,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市级2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采用扶持政策,鼓励传统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2013年8月开始实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保护”项目。项目总投资预算790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资助共4400万元,自筹3500万元,2015年7月已完成。项目内容包括化石科研调查、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建设、化石科普设施建设等。

发展建设

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9年被列入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2011年被批准成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2015年1月列入中国世界遗产推荐清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0°35′17"~30°48′41";东经116°16′04"~116°33′41"。以贯穿公园的潜河为界,公园分为南北两个园区,是单一闭合式边界组成的自然地理区域,最高海拔1489.8米。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柱山属于大别山的余脉,地形自主峰的高山区逐渐向东北、西南方向的丘陵过渡,随海拔高度渐次下降,依次分布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溪涧等地貌。主峰腹地属于中山地貌,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47座,多峡谷分割,形成峰林峰丛景观。主峰的外围属于低山地貌,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多瀑布、井潭分布;主峰之下有多级山间盆地,规模较小,海拔在1000米以下;天柱山边缘地带为丘陵地貌,海拔小于500米,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榴辉岩、大理岩等遍布。这种地貌组合构成了公园极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

气候特征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气候温和,多雾多雨,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温度在9.5°C左右,年最高温度38°C,最低温度-13.4°C。全年平均雾日在250天左右,最多可达300天,最少也有20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000小时以下。年降雨日最多可达150天左右,历年平均降雨量最高达1900毫米。

水文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由于雨量充沛形成井潭、瀑布、溪泉等水文地质景观,山间呈放射状分布的溪流分别汇入天柱山下的潜水和皖水,形成“两水夹一山”的格局。两水均为山溪性河流,呈现陡涨陡落情势。潜水总长约116千米,流经公园的长度达24.7千米,历年最高水位达31.82米,最低水位28.1米,正常年份降水量为11.6亿立方米。皖水总长约120千米,流经公园的长度达32千米,正常年份降水量9.91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3%,植物多样性丰富,组成复杂,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是自然博物馆。

区内野生植物达165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7种,占国家保护植物的85%,孑遗植物多种。

有一级稀有植物的水杉、二级珍稀保护植物银杏、香果树、鹅掌楸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大别山五针松、连香树;二级濒危植物天女花、天麻等。

动物资源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内野生动物有300多种,包括大鲵、白冠长尾雉、小灵猫、穿山甲、毛冠鹿、金钱豹等。其他常见动物有刺猬、华南兔、松鼠、豪猪、白猸、水獭、野猪、黄羊等。

地质遗迹

概况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大别造山带东段,是古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汇聚、俯冲、拼接,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的关键部位及其与郯庐断裂带复合部位,地质遗迹保存较为系统完整,主要有: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经典地段,雄奇壮观的花岗岩峰林峰丛地貌,亚洲珍稀的古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丰富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大别造山带构造遗迹、郯庐断裂带构造遗迹等,至少记录见证了20亿年来天柱山地区地质演化历史,被称为“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郯庐断裂带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亚洲哺乳动物发源地之一”。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千米,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在公园内构成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与潜山盆地的界线,地貌上构成高山与盆地的分野。它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天柱山雄奇花岗岩地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皱褶构造

原本平直的岩层面,因受力被挤压,发生塑性弯曲变形,一个弯曲称为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是地壳上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大的褶皱绵延几千米甚至是数百千米,小的却只有几厘米甚至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此处的褶皱构造透露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演化踪迹

牧羊河断层

牧羊河断层是沿牧羊河呈北东向展布,北西侧为1.28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花岗岩,南东侧为片麻岩,片麻岩的原岩是7.71亿年前的新元古代二长花岗岩。

含金刚石的榴辉岩

榴辉岩与大理岩伴生在一起。榴辉岩是变质岩,主要矿物为石榴石和绿辉石。金刚石发育四面体和八面体的晶形,呈包体产于榴辉岩的石榴子石中。金刚石包体的出现,说明这里的岩石曾处于地下120千米或更深处的超高压环境,经历了2.3亿年来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俯冲及折返的演化。

水吼—五河剪切带

水吼—五河剪切带西起五河经水吼镇至天柱山镇,主要由糜棱岩化岩石、构造片麻岩、变晶糜棱岩等组成,是划分北大别变质杂岩带和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界线。

二长花岗质片麻岩

岩石呈灰白色、浅肉红色,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次要矿物有黑云母、白云母、绿帘石、石榴石等。其原岩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8亿年前的新元古代。2.3亿年前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二长花岗质片麻岩。

变质花岗岩

变质花岗岩是花岗岩在高温或高压下经过深度变质形成的岩石。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组成。其原岩为奥长花岗岩,形成于7.26亿年前,经历了2.3亿年前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含霓石、霓辉石、石榴石为特征。[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