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天柱山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境內,地處揚子、華北板塊接合部位,是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記錄了兩大板塊俯衝、碰撞的演化過程。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1]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處於北緯30°線上,亦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森林公園和中國自然與文化遺產地。

天柱山以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剝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壓礦物和岩石組合最為豐富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經典地段而享譽世界,是研究大陸動力學的最典型地區之一;以郯廬斷裂帶上花崗岩地貌聞名於世,尤以崩塌堆壘地貌景觀而被專家譽為中國「天柱山型」花崗岩地貌;產出豐富的古新世哺乳類動物化石,被公認為「亞洲哺乳動物發源地之一,古脊動物化石寶庫」。

天柱山地質公園於2005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於2011年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2015年9月,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首次中期評估。

遺蹟保護

2011年,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設有260處地質遺蹟保護點,截止到2015年未發生破壞地質遺蹟與生態環境的事件,全園已杜絕開山採石、盜伐林木、損壞文物古蹟等不良事件。

2011年,建成山谷流泉文化園、孔雀東南飛文化園、皖光苑,正在建設薛家崗遺址公園、二喬公園,讓深厚的文化遺產得以物化,為遊客和居民奉上文化大餐。設立天柱山文化研 究院,挖掘整理民間傳統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市級2項,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採用扶持政策,鼓勵傳統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2013年8月開始實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古新世哺乳動物群化石保護」項目。項目總投資預算790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資金資助共4400萬元,自籌3500萬元,2015年7月已完成。項目內容包括化石科研調查、化石產地保護工程建設、化石科普設施建設等。

發展建設

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2000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2005年被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被列入中國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1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11年被批准為世界地質公園;

2011年被批准成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

2015年1月列入中國世界遺產推薦清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地理坐標為:北緯30°35′17"~30°48′41";東經116°16′04"~116°33′41"。以貫穿公園的潛河為界,公園分為南北兩個園區,是單一閉合式邊界組成的自然地理區域,最高海拔1489.8米。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柱山屬於大別山的余脈,地形自主峰的高山區逐漸向東北、西南方向的丘陵過渡,隨海拔高度漸次下降,依次分布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溪澗等地貌。主峰腹地屬於中山地貌,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47座,多峽谷分割,形成峰林峰叢景觀。主峰的外圍屬於低山地貌,海拔在500~1000米之間,多瀑布、井潭分布;主峰之下有多級山間盆地,規模較小,海拔在1000米以下;天柱山邊緣地帶為丘陵地貌,海拔小於500米,二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榴輝岩、大理岩等遍布。這種地貌組合構成了公園極具特色的地質地貌景觀。

氣候特徵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氣候溫和,多霧多雨,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溫度在9.5°C左右,年最高溫度38°C,最低溫度-13.4°C。全年平均霧日在250天左右,最多可達300天,最少也有200天,年平均日照時間在2000小時以下。年降雨日最多可達150天左右,歷年平均降雨量最高達1900毫米。

水文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由於雨量充沛形成井潭、瀑布、溪泉等水文地質景觀,山間呈放射狀分布的溪流分別匯入天柱山下的潛水和皖水,形成「兩水夾一山」的格局。兩水均為山溪性河流,呈現陡漲陡落情勢。潛水總長約116千米,流經公園的長度達24.7千米,歷年最高水位達31.82米,最低水位28.1米,正常年份降水量為11.6億立方米。皖水總長約120千米,流經公園的長度達32千米,正常年份降水量9.91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自然條件好,生態環境優良,主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3%,植物多樣性豐富,組成複雜,植被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是自然博物館。

區內野生植物達1650多種,其中珍稀樹種17種,占國家保護植物的85%,孑遺植物多種。

有一級稀有植物的水杉、二級珍稀保護植物銀杏、香果樹、鵝掌楸等;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大別山五針松、連香樹;二級瀕危植物天女花、天麻等。

動物資源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內野生動物有300多種,包括大鯢、白冠長尾雉、小靈貓、穿山甲、毛冠鹿、金錢豹等。其他常見動物有刺蝟、華南兔、松鼠、豪豬、白猸、水獺、野豬、黃羊等。

地質遺蹟

概況

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中央造山系大別造山帶東段,是古生代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匯聚、俯衝、拼接,中生代陸陸碰撞造山的關鍵部位及其與郯廬斷裂帶複合部位,地質遺蹟保存較為系統完整,主要有:全球規模最大、剝露最深、超高壓礦物和岩石組合最為豐富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經典地段,雄奇壯觀的花崗岩峰林峰叢地貌,亞洲珍稀的古新世哺乳類動物化石,豐富多彩的水文地質遺蹟、大別造山帶構造遺蹟、郯廬斷裂帶構造遺蹟等,至少記錄見證了20億年來天柱山地區地質演化歷史,被稱為「大陸動力學的天然實驗室」、「郯廬斷裂帶上最美的花崗岩地貌」、「亞洲哺乳動物發源地之一」。

郯廬斷裂帶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中國境內延伸2400多千米,切穿中國東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在公園內構成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與潛山盆地的界線,地貌上構成高山與盆地的分野。它對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折返、天柱山雄奇花崗岩地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皺褶構造

原本平直的岩層面,因受力被擠壓,發生塑性彎曲變形,一個彎曲稱為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褶皺是地殼上一種常見的地質構造。大的褶皺綿延幾千米甚至是數百千米,小的卻只有幾厘米甚至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此處的褶皺構造透露了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形成演化蹤跡

牧羊河斷層

牧羊河斷層是沿牧羊河呈北東向展布,北西側為1.28億年前的早白堊世花崗岩,南東側為片麻岩,片麻岩的原岩是7.71億年前的新元古代二長花崗岩。

含金剛石的榴輝岩

榴輝岩與大理岩伴生在一起。榴輝岩是變質岩,主要礦物為石榴石和綠輝石。金剛石發育四面體和八面體的晶形,呈包體產於榴輝岩的石榴子石中。金剛石包體的出現,說明這裡的岩石曾處於地下120千米或更深處的超高壓環境,經歷了2.3億年來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俯衝及折返的演化。

水吼—五河剪切帶

水吼—五河剪切帶西起五河經水吼鎮至天柱山鎮,主要由糜棱岩化岩石、構造片麻岩、變晶糜棱岩等組成,是劃分北大別變質雜岩帶和南大別超高壓變質帶的界線。

二長花崗質片麻岩

岩石呈灰白色、淺肉紅色,片麻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次要礦物有黑雲母、白雲母、綠簾石、石榴石等。其原岩為二長花崗岩,形成於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2.3億年前經歷超高壓變質作用形成二長花崗質片麻岩。

變質花崗岩

變質花崗岩是花崗岩在高溫或高壓下經過深度變質形成的岩石。礦物成分與花崗岩相似,主要由斜長石、石英及黑雲母組成。其原岩為奧長花崗岩,形成於7.26億年前,經歷了2.3億年前的超高壓變質作用,以含霓石、霓輝石、石榴石為特徵。[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