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奧·薩里耶利
薩里耶利 |
---|
藝人或藝術家 |
原文名 Antonio Salieri |
出生 1750年8月18日 威尼斯共和國萊尼亞諾 |
逝世 1825年5月7日(74歲) 奧地利帝國維也納 |
國籍 義大利 |
知名作品 歌劇《音樂至上》《法爾斯塔夫》, 威尼斯交響曲 |
所屬時期/樂派 古典主義 |
擅長類型 歌劇,宗教音樂,管弦樂 |
學生/受影響人物 貝多芬,雷哈,胡梅爾, 車爾尼,梅耶貝爾,舒伯特, 莫謝萊斯,蘇斯邁爾,李斯特 |
安東尼奧•薩列裡(意大利語:Antonio Salieri,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義大利作曲家,生於威尼斯共和國萊尼亞諾,在奧地利帝國維也納逝世。
目录
生平
他的出生地萊尼亞諾是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一個小鎮,所以薩列裡一直認為自己是威尼斯的公民。他的哥哥是塔蒂尼的學生,由他負責教授薩列裡小提琴和大鍵琴。後來他與他眾多的兄弟姐妹失去了雙親成為孤兒。他父親一個富有的朋友朱塞佩•摩岑尼果就把薩列裡帶到了威尼斯。在威尼斯,他引起了波希米亞作曲家佛羅裡安•伽斯曼的注意,後者把他帶到維也納。在維也納,薩列裡結識了作曲家格魯克,並且被錄取進入約瑟夫二世的音樂機構,並代表伽斯曼在市民劇院演奏大鍵琴。當伽斯曼在1769年前往義大利訪問的時候,薩列裡創作了他第一部傳世的歌劇《Le donne letterate》,腳本是由年輕的詩人吉奧凡尼•波切利為伽斯曼編寫的。1770年1月10日該劇上演,標誌著薩列裡歌劇創作生涯的開始。在1770年到1804年年間他創作超過40部歌劇。其中大部分是為維也納的觀眾而寫的。當然也有為其它城市創作的歌劇如:米蘭、羅馬、慕尼克、巴黎和的里雅斯特。
他曾在四代哈布斯堡皇朝中供職,掌握了維也納所有重要音樂事務。1774年他接替伽斯曼成為義大利歌劇院樂隊長和作曲家。1788年取代朱塞佩•邦諾成為宮廷樂隊長。他是維也納音樂藝術社團(由伽斯曼創辦)的積極支持者並在1788年到1795年擔任主席。他還是維也納第一所音樂學院——1817年成立的演唱學院的院長。薩列裡同時還是一名成功的教師,他的學生有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等。
名聲起伏
在許多莫劄特傳記中,將薩裡耶利描述成一位嫉妒莫劄特才能,並處處刁難、阻撓他成功的音樂大師。19世紀後期以至整個20世紀期間,隨著莫劄特評價與地位日益提高,薩裡耶利則相對的連名字與作品都幾乎為人所徹底遺忘,堙沒於歷史洪流當中。後來,由於《阿瑪迪斯》戲劇(1979年)以及電影版(1984年)發行,他以重要角色身份登場,細膩刻畫了他與莫劄特之間亦敵亦友的複雜關係,因而知名度大幅上昇。邁入21世紀之後,他的音樂開始為人重新予以正視,一些歌手開始演唱他的作品,並推出他的作品專輯CD。自2009年起,在他的故鄉義大利萊尼亞諾,也開始每年舉辦「薩裡耶利音樂節」來紀念他在音樂史上的成就。
與莫劄特的關係
薩列裡是與莫劄特同時代的傑出音樂家。但因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所執導的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中浪漫的幻想和渲染下,使得人們產生一種迷思:他的才能不及莫劄特且妒忌心重。
事實上,從1786年,他和莫劄特在美泉宮裡是同僚。而且1791年10月14日(此時離莫劄特逝世已不到兩個月)莫劄特寫給妻子的一封信裡提到,《魔笛》在auf der Wieden劇院首演的時候,莫劄特非常熱情的邀請薩列裡到自己的包廂,而薩列裡也對此歌劇充滿讚美之辭,“裡面每一號曲(魔笛是編號歌劇)都會讓他大喊『bravo』或『bello』。”
1949年至1950年間,捷克音樂博物館發現了一套無名氏的清唱劇樂譜,一直到2015年11月,德國音樂學者與作曲家赫曼(Timo Jouko Herrmann)才揭曉:這套樂譜就是失傳230年的《奧菲莉亞的康復禮讚》,分別由薩裡耶利、莫劄特與另一位作曲家柯奈蒂(Cornetti)譜曲,歌詞則是維也納宮廷詩人洛倫佐•達•彭特的手筆[1]。
部分作品
- 'La folia di Spagna'的26首變奏
- D大調威尼斯交響曲
- 'Il giorno onomastico'交響曲
- 歌劇《Prima la musica e poi le parole》(音樂至上)
- 歌劇《Le donne letterate》
- 歌劇《La locandiera》(女地主)
- 歌劇《Falstaff, ossia Le tre burle》(法爾斯塔夫,或三個戲弄者)
- 歌劇《La scuola de'gelo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