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宕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宕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人居住地,三国时邓艾伐蜀过境。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至北周,历时259年。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4°01ˊ至104°48ˊ,北纬33°46ˊ至34°23ˊ之间,海拔1138米至2500米之间,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宕昌县为北亚热带、温带、高原三种气候的过渡地带,垂直气候显著,南北差异大,一般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而湿润,按甘肃省气候分区,属陇南温带湿润区。

宕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变的气候,赋予了宕昌丰富的生物、矿产和水力资源。全县有127万亩森林、125万亩草场。中药材种类达692种,其中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大黄等名贵药材种植面积达40万亩,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境内现已探明金属矿和非金属矿16种,尤其是铅、锌、金、铜、锑储量大,为优势矿种。白龙江岷江等大小10多条河流在境内分布。[1]

建制沿革

宕昌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夏:宕昌为雍州之地,古西戎世居地。

商、西周:宕昌为羌人居地。公元前11世纪中期宕昌羌随周武王灭商。

战国:秦在今宕昌、舟曲一带建羌道,属陇西郡,

秦、西汉:羌道仍属陇西郡。

东汉:光武帝初年羌道改属武都郡。

三国: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羌道属益州武都郡。魏晋元四年(公元263年),魏灭蜀,原属蜀国辖地分梁,益2州,武都郡入梁州。

晋: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羌道县废,地属武都郡。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有人口10万余众。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583年),宕昌国归附北魏。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北周大将田弘灭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辖宕昌、甘松2郡,宕昌郡领阳宕、和戎2县,甘松郡领怀道县。

隋: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宕昌、甘松二郡,以州统县。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废宕州总管府。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阳宕为良恭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

唐: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昌郡为宕州,并署基城县(今理川),属岷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秦州总管府,辖秦、渭、岷、洮、迭、文、武、成、康、兰、宕、扶12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宕州属岷州总管府。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成州潭水县改隶宕州,后省入良恭县。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和戎县省入怀道县。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21年),改基成县为祐川县(今理川)。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陇石节度使,宕州属之。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宕州为怀道郡,领怀道,良恭2县。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怀道郡复改宕州。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宕州陷入吐蕃。

北宋:太宗建隆二年(公元962年),合良恭,大潭2县为大潭县,隶秦州。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王韶收复岷、宕二州。

南宋:理宗瑞平三年(公元1236年),岷州、宕州、叠州、阶州、文州18番族降蒙古汗国。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设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惠宗至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改置西固番汉军民千户所,属阶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将傅友德兵至,西固千户韩文举众归附。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设西固军民千户所,属巩昌府。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卫于祐川,设岷州为指挥使司,属巩昌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改为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翌年,西固千户所归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直辖。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撤西固军民守御千户所,归并阶州,设州同分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西固番人慕化,编民为里,设抚夷同知,隶巩昌府。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西固抚夷同知,仍设州同,隶阶州。

中华民国: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阶州西固分州改为西固县,隶属陇南道(旋改渭川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7月,废道,西固县划归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岷县)。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西固县划入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武都),直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2月9日,西固县全境解放,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武都专区。1954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固县治迁宕昌,11月13日,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1958年4月8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员公署,宕昌县划归天水专员公署。1958年12月20日,宕昌县和岷县合并,划归定西专区。1961年12月15日,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专区。1985年5月14日,武都地区更名陇南地区。2004年,撤区建市,归陇南市所辖。

行政区划

1996年,宕昌县辖6个镇、23个乡、2个民族乡:宕昌镇、哈达铺镇、理川镇、南阳镇、官亭镇、沙湾镇、阿坞乡、官鹅藏族乡、金木乡、牛家乡、南河乡、八力乡、木耳乡、庞家乡、大舍乡、何家堡乡、簸箕乡、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新城子藏族乡、临江铺乡、好梯乡、韩院乡、竹院乡、兴化乡、甘江头乡、秦峪乡、化马乡、新寨乡、狮子乡。县政府驻宕昌镇。

2008年末,宕昌县辖6个镇、1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哈达铺镇理川镇南阳镇官亭镇沙湾镇、阿坞乡、南河乡、八力乡、木耳乡、庞家乡、何家堡乡、贾河乡、将台乡、车拉乡、新城子藏族乡、临江铺乡、好梯乡、韩院乡、竹院乡、兴化乡、甘江头乡、新寨乡、狮子乡、两河口乡,334个行政村,1543个村民小组。[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宕昌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陇南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4°01ˊ至104°48ˊ,北纬33°46ˊ至34°23ˊ之间,海拔1138米至2500米之间,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74公里,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东与礼县接壤,西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相邻,南与武都区毗邻,北与定西市岷县相连。县城距首都北京市直距2134公里,距省会兰州市直距244公里、公路里程341公里,距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区直距91公里、公路里程110公里。

地形地貌

宕昌县属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加之受岷江、白龙江等河流的长期冲刷、切割,境内境内山恋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山岳特征显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由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单元构成,南部多深山峡谷,北部多黄土梁峁。县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雷古山海拔4154米,最低沙湾水洞里沟口,海拔1138米,县城海拔1748米。

气候环境

宕昌县为北亚热带、温带、高原三种气候的过渡地带,垂直气候显著,南北差异大,一般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而湿润,按甘肃省气候分区,属陇南温带湿润区。,年均气温9.3℃,年均降水量583.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6%,年均日照1986.5小时,年均无霜期181天,最大冻土深度45cm。[3]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宕昌县地跨西秦岭铅锌、汞锑两个成矿带上,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据初步勘探,全县境内发现矿产15种,主要矿产地14处,其中金属矿产有铅、锌、锑、锰、铜、金、铁等,非金属矿产有泥炭、石膏、重晶石、石灰岩、煤、粘土等。尤其是锑、铅、锌、铜、金等有色金属矿储量大,为优势矿种。

黄金:有异常点13处,主要分布在南河瓦窑沟、八仙沟、花儿坡草滩沟北,兴化苜蓿沟、长沟里、柴家庄,竹院阳山,南阳小儿山,车拉扎峪河、沟脑里,新城子马圈沟,城关庙沟,沙湾冯家沟。

锑: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沟大断裂南侧锑、汞(金)成矿带上。已知矿产地13处,其中小型矿床3处,分别是城关大草滩、新城子水眼头、甘江头银硐梁;矿化点10处,分别是南河瓦窑沟,贾河雪岭,新城子茅刺滩、三岔沟,兴化关殿下,竹院四头山、沈家、罗家沟,好梯安家山,将台曾家山。

铜:主要分布在同寨至毛羽沟大断裂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矿产地7处,有韩院马盘山1处小型矿床,6处矿化点,分别是兴化铜厂,韩院孙家山、林家山、槽子里,竹院成家山,官亭赵家沟。

铅锌:主要分布在大断裂北侧。有车拉代家庄1处小型矿床,兴化丁藏里、堡子梁、南阳鱼铃沟3处矿化点。

锰:矿点有庞家小石门、簸箕寺、肖家湾,新寨立志坝等4处。

石膏:矿点有新寨李家石、沙湾上堠子2处。

重晶石:矿点有车拉沟脑里、南阳上张村。

石灰岩:矿点有新寨李家石、新城子新坪、兴化大山梁、簸彭都等四处。

泥炭:矿点有簸箕葱滩、兴化档治滩、狮子葱坝3处。

绿松石:矿点有化马尖旮旯一处。 

水能资源

宕昌境内水资源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县内集水面由白龙江和西汉水两大流域构成,有白龙江、岷江、良恭河等大小河流78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且极端枯流量大于0.1立方/秒的有16条,具有纵坡大,流程长,落差集中等特点。水能理论蕴藏量26.29万千瓦,可开发量7.2万千瓦,现已开发1.1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5.4%。地下水源极其丰富,全县地下水量0.667亿立方米,水质清洁。据水质化验情况分析,本县97%的水是淡水,矿化度1-2克升;3%是微碱水,矿化度2-5克升。各种水源所含化学成份,符合人畜饮水水质标准。

药材资源

宕昌拥有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境内有野生及半栽培和栽培中药材592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已采集制成标本的有317种。尤其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柴胡、黄芪六大药材量大质优,药效独特,自1962年外贸出口以来,畅销东南亚一带,曾获国家经贸部颁发的《出口商品荣誉证书》。2005年通过国家GAP原产地保护认证。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做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萧衍。公元753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了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了新品种大黄,国产优质品牌“双鹿牌”大黄畅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宕昌红芪可与著名的晋芪相媲美,在香港市场上被誉为“高级红芪”。宕昌党参“狮子盘头菊花心,气味香甜嚼无渣”,居“陇药三宝”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目前,全县人工栽培的中药材种类有2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年产量达1700万公斤以上。

植物资源

森林资源:宕昌森林资源富集,种类尤为繁杂,全县林地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29.7%。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暗针叶林,有树种41科700多种。林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林业总场管辖的南河、官鹅沟、大河坝、官亭、狮子等地,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油松等82种。

草场(地)资源:宕昌草场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原125万亩,山地疏林草地17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5%,年产鲜草7.8亿公斤。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东北部,海拔在2500至3100米的阿坞、八力、车拉、狮子等乡,主要牧草品种有三刺草、苜宿等9科73种。

动物资源

宕昌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茂密的森林,为珍贵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境内有珍稀野生动物3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唇鹿、金钱豹、云豹、斑尾榛等4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苏门羚、黑熊、蓝马鸡、褐马鸡、林麝、红腹角雉等23种;属省重点保护的有山溪鲵、黄麂子、石貂等7种。[4]

区域人口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宕昌县常住总人口272785人,其中,城关镇19181人,哈达铺镇13118人,理川镇11816人,南阳镇13486人,官亭镇6713人,沙湾镇24778人,阿坞乡10725人,官鹅藏族乡3810人,金木乡6575人,牛家乡6513人,南河乡7114人,八力乡8048人,木耳乡6484人,庞家乡7407人,大舍乡6629人,何家堡乡5882人,簸箕乡5618人,贾河乡4892人,将台乡7511人,车拉乡11721人,新城子藏族乡6129人,临江乡6366人,好梯乡7193人,韩院乡10886人,竹院乡5421人,兴化乡9756人,甘江头乡6797人,秦峪乡8186人,化马乡5700人,新寨乡12425人,狮子乡590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宕昌县常住总人口274313人,其中,城关镇31861人,哈达铺镇28292人,理川镇19701人,南阳镇12267人,官亭镇10064人,沙湾镇21551人,阿坞乡9677人,南河乡6625人,八力乡7101人,木耳乡5713人,庞家乡7956人,何家堡乡5210人,贾河乡8258人,将台乡7094人,车拉乡11045人,新城子藏族乡6857人,临江乡5798人,好梯乡6308人,韩院乡11463人,竹院乡5634人,兴化乡10342人,甘江头乡6835人,新寨乡11242人,狮子乡5766人,两河口乡11653人。

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31.4万人,常住人口27.77万人。

民族

宕昌境内生存着汉、回、藏、蒙古、满、苗、维吾尔、东乡、彝、朝鲜、壮、布依、佤、白、塔吉克、侗、瑶、普米、塔塔尔等18个民族。

区域经济

综合概况

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5.38%,第二产业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3.15亿元,同比增长10.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438元。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23.9%;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20%;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的56.1 %。

全年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6%。

第一产业

宕昌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气候多样,自然环境优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为发展以中药材、马铃薯、畜牧养殖、蔬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药性品质优良,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在全国12807种中药品种中,宕昌县就有69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红芪、柴胡、板蓝根、黄芩、羌活等10余种。所产的当归、红芪、大黄、党参分别获得了杨凌农高会“后稷奖”;“哈达铺当归”、“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和“宕昌大黄”先后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16年作物播种面积51.17万亩,比上年增加0.08%,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83万亩,比上年减少0.17%;②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83万亩,比上年增加0.01%;③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2.38万亩,比上年增长5.58%。全年粮食总产量为8.82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夏粮产量22896.9吨,增长0.02%;秋粮产量65311吨。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57036亩,同比减少8.13%(含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5.3万亩)。

畜牧业发展情况:①大牲畜存栏9.94万头,与上年减少0.46%;猪存栏8.28万头,比上年增长0.02%;羊存栏6.45万只,比上年减少3%;鸡存栏11.46万只,比上年增长20%。②大牲畜出栏1.44万头,其中牛出栏1.29万头,猪出栏8.05万头;羊出栏2.79万只;鸡出栏8.41万只。③肉类总产量达7588.16吨,比上年增长0.1%;禽蛋产量343.5吨,比上年增长19%。

农村电气、化学、水利、机械化情况:年末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28.22万亩,化肥使用量2916.74吨,塑料薄膜使用量340吨。

第二产业

宕昌工业发展起步较迟,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原始积累阶段,长期以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级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对财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工业已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截止2016年底,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2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6户(宕昌县开源铅锌矿、宕昌县宏发矿业公司、汇鑫水电公司(沙湾电站)、宕昌县竹院北金矿、宕昌县腾飞混凝土公司、陇南远大生物科技公司),重点工业企业3户(九台春酒业公司、福江源药业公司、田野土特产公司);从产业分类看:有矿山企业4户,采砂、制砖等建材企业53户,小水电企业20户,农特产品加工企业12户,其它企业31户;全县工业从业人员(职工)3400多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760多人);主要工业产品有白酒、矿产品、中药材饮片、矿泉水、植物油、山野菜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等30多种,逐步形成了有色冶金、清洁能源、农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截止“十二五”末的2015年,全县一、二、三产的结构比例为23:30:47。

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24亿元,比上年增长7.77%;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8.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28.85万元,比上年下降9.91%。

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7亿元,比上年增长9.6%;分销售地看,限额以上零售额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限额以下零售额6.88亿元,增长9.42%。

全年旅游总人数达17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旅游综合收入10.61亿元,比上年增长7.8%。[5]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7所,有教职员工3027人,中小学幼儿园人数达到48702人,其中,高中学生人数达到了4986人,小学21882人,初中10654人,县职业中专注册在校生554人,在园(班)幼儿10686人;通过向上争、财政挤、社会帮等途径,实施“全面改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幼儿园建设等项目,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16年高考二本上线309人,上线率达24.76%。

文体事业

全县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有文化馆、图书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官鹅书画院和宕昌县文化传媒中心。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有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县、乡、村三级文体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这些活动阵地的建成和送文化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乡村基本能够依托节庆和庙会开展文体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具有羌藏地方色彩的歌舞等文化艺术迅速发展,文学、陇剧、音乐、曲艺、绘画、书法、摄影、雕刻等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围绕民俗文化和旅游增内涵,为宕昌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卫生事业

全县全县有各类卫生机构534家,其中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乡镇卫生院25所,村卫生室336所,全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287人,各医疗机构拥有床位1400张,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建立了新农合和特困医疗救助制度,顺利开展了卫生Ⅷ及支持性项目、“降消”项目,住院分娩率达到99.06%,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64‰,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60.68/十万。

广电事业

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县达到了全覆盖。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

随着一系列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陆续出台,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体低保全覆盖、农村五保供养全覆盖,及时对所有应届困难大学生进行了慈善救助,妥善安排了受灾户的基本生活,使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截止2016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2111.84万元,占年任务数1609万元的131.25%;失业保险基金征缴223.37万元,占年任务159万元的140.48%;工伤保险基金征缴138.98万元,占年任务128万元的108.58%;生育保险基金征缴67.84万元,占年任务41万元的165.4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征缴3890.97万元,占年任务3261万元的119.32%;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征缴48.92万元,占年任务41万元的119.32%。全县享受农村低保共33013户69935人,实行分类施保。其中,一类6490户11090人;二类5636户11459人;三类9771户21828人;四类11116户25558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1201.684万元;农村五保共4193户4558人。实施分散和集中供养形式。其中,集中供养162户180人;分散供养4031户4378人,全年共发放保障金2131.61655万元;城市低保2238户4436人,实行差额保障,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951.4526万元。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6.4万人,参合率达98%,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6]

历史文化

羌族风情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著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

古朴神秘的宕昌羌族风情

如果说宕昌夏日的水以其柔弱让人心生怜惜,那么严冬的冰雪则显现出一种男人般的刚强。宕昌位于甘肃陇南市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岷迭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气候温和适应人类在此繁衍生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宕昌为多民族杂居区域。现今居住在宕昌县林区的藏民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宕昌国的古羌人后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古羌时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劳动闲暇时,羌藏妇女身着节日盛装,弹起口弦,唱起藏歌……一派迷人的羌寨风情。

“羌”由“羊”和“人”字组成,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羌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根据《甘肃省志》记载:宕昌羌是西羌的一支,是“参狼羌”的一个派系,因居位在宕昌而被称“宕昌羌”,汉以后的宕昌羌,分布在洮河以东,白水江之北,渭水以南的广大地区,过着畜牧农耕为主,相对定居的游牧生活。

现在的宕昌羌后裔———“木家”藏族,居住在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形成今日“羌族”(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

口弦与花儿

宕昌羌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在上山砍柴还是田间劳动,随时触景生情而自编自唱,这种民间歌曲,俗称“野曲”,他们称“甲里特”,又称羌藏花儿。内容丰富,从日常生活到生产劳动,从恋爱、婚姻、家庭到人情世礼,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为独唱和男女对唱。“甲里特”是羌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羌藏民族抒发情感的途径,也是羌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心上人的媒介,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口弦是羌藏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小型乐器,尤为羌族妇女所喜爱。口弦多自制,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做一口弦送女方以示信托。妇女也能自制,用直径3-4厘米的竹筒,做成长约5-8厘米的口弦,竹筒里用竹片做一个簧片,细绳拴在簧片上,弹奏时张开嘴,形成音响,把口弦放在嘴边,拉紧细绳,用手指在细绳上拨动,通过簧片发音,声音绵绵悠长,如高山流水,潺潺不绝。口弦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其音的改变,全凭演奏者扯动细绳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在宕昌,无论是羌藏居民还是汉族群众都喜欢唱花儿。从广义上讲,花儿广泛流行于洮、岷、宕、舟等广大地域,具有浓烈的乡土特色。狭义来说,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花儿属于羌藏花儿,它受洮岷文化的影响,属于岷洲二郎山的一支,它是具有羌藏特色的花儿流派。羌藏花儿的曲牌有“啊欧令儿”、“尕牡丹令”等。

羌藏花儿具有唱音高、顺口、上下连贯、方言运用较多等特点,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咏唱爱情为主,集中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

朴素华丽的民族服饰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

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和“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羌族巫师,汉语称端公,羌语称“许”、“释比”,尊称“阿爸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羌绣布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在靠近汉区和城镇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汉族服饰影响,多着汉装,节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羌族服饰多以自产的火麻经加工后纺线织成,俗称“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线后织成,亦有布衫,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腰。解放后,河谷地带羌人多着汉装。

羌族民俗风情

羌族住房一般依地取材,用石块随手砌成,有二、三层之分,多为平顶房。房背用黄泥夯实挡雨,略有倾斜面以利排水。两层房加修牲畜圈、茅厕;三层房底层为畜圈、房屋之间用一独木梯相连。三十、五十房聚为一寨,即为羌案,分别坐落于高半山和河谷地带,鳞次栉比,蔚为壮观。民国《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

年满15周岁的羌族男子历史上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好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许”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许”颂经祷告(俗称打“太平保护”)祭家神、祭羊神。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因受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其生产生活习俗大多停留在农耕文化阶段,所居之处,“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吃饭穿衣,自种自收,自给自足。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羌区盛产苹果、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目前已远销海内外。

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历史上有“指腹亲”、“娃娃亲”、“掉换亲”、“买卖亲”,也有“抢亲”习俗。订婚又有“女花夜”、“正酒”、“谢客”、“回门”等程序,极为隆重。男到女家不受歧视。结婚生子后有送祝米和喝满月酒的习俗。丧葬除火葬外,有土葬、露葬、岩葬等习俗。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羌族生活中的婚、丧、喜庆、节日、请客迎宾都离不开咂酒。酒歌有齐唱、对唱、独唱。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羌族方言多、土语杂,但民歌原始古朴,音域不宽,一般在8度内,属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很个别;主要是微调式,宫商调式次之。多以二乐句、四乐句构成的单调曲式结构,调性倾于明朗大调色彩,旋律流畅。

羌族山歌多是即兴演唱,音域较宽,调子高亢,且较自由,因而旋律较特殊,以独唱为主。情歌以对唱和独唱为主,乐句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集中,词意富于比兴,很易上口。情歌开头“纳吉纳那,那尤西,尤西惹那,惹那杂沙”,译意:“纳吉纳那的歌要唱,不唱纳吉纳那的歌,就不是自己的民族,会忘掉自己的祖辈”,这四句唱完,再引申内容。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歌,歌词中,多以“咳、嘞、哟、嗒衣、哦、罗”等衬词。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羌族特定唱歌节,羌语叫瓦尔俄足。祭山后走村串寨,挨家挨户唱歌。这类仪式歌,在婚丧中得以表现。巫师在请神、驱邪、招魂、安葬等活动中形成的仪式歌,曲调简单,类似说唱。[7]

名优特产

宕昌当归:宕昌境内哈达铺、理川一带为当归原产地中心产区,因属古岷州辖地,故以“岷归”著称。“岷归”栽种千年,一直离不开故土,外地移栽,药性大减,因而自古以来,产量质量均为全国之首,“岷归”身价信誉有增无减。早在公元505年,宕昌国王梁弥博向南梁国王的贡品就是当归。唐代《新修本草》载:“当归以宕州者最佳”。产地集中在宕昌中北部阿坞、哈达铺、理川、车拉、将台等乡镇。年种植面积3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公斤。当归历来是宕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宕昌当归荣获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在东南亚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哈达铺紫皮大蒜:因皮色紫红、瓣如莲花,故又称紫皮莲花瓣大蒜。哈达铺大蒜以头大、瓣大、蒜汁浓厚、味重而驰名,特别是具有能够久放而不生芽的特点。哈达铺地区气候凉爽,土地肥沃,属红淤黄土土壤,为大蒜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哈达铺群众种植大蒜有着悠久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除普遍种植外还有一批历史上形成的大蒜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年产量达50万公斤以上,畅销省内外,并出口日本、港台地区。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肚菜、狼肚菜,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珍稀食、药两用真菌。由于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3000米的湿润地带,特别是针阔叶林区的高山草甸、山谷冲积扇及林间空旷草坡。宕昌以其特殊的自然气候,为野生羊肚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县内各林区及林缘地带均有分布。

花椒:宕昌所产花椒,以其色泽殷红鲜亮,香味纯正独特而久负盛名,蜚声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大红袍”和梅花椒两个品种,质量优异,倍受青睐,是宕昌久负盛名的土特产。花椒在宕昌境内均有分布,形成产业化的主要有新寨、沙湾、官亭、两河口,甘江头等乡镇。村舍地边,河滩荒坡,到处是缀满椒粒的花椒树,河风吹来,香满山谷。

南阳辣椒:宕昌南阳一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水利资源较丰富,水质清澈,空气清洁,周边方圆几十公里无工业污染源,适宜辣椒种植。所产的牛角辣椒以肉质厚、果个大、辣味浓、品质优而,通过了甘肃省农牧厅的无公害辣椒产地环境认定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品除供应当地及宕昌市场外,部分还销往武都、礼县、舟曲、岷县、陇西、兰州等周边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县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特色拳头产品和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南阳辣椒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阳镇南阳街、上付、下付、杨集、塘坪及韩院乡韩院、李家院、康家沟等村,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总产量200多万公斤。

松花蜜:松花蜜由野生松树花蜜酿成,属于比较稀少的花蜜,品质优良,因此被称为蜜中蜜。其色嫩白,清香扑鼻,整体呈颗粒状,香甜爽口,集营养、药用、保健价值于一体,同时也是无任何污染的绿色食品。松花蜜主要分布于宕昌县阿坞、哈达铺、南河、八力、庞家、官鹅、贾河、竹院、兴化、甘江头、秦峪、官亭、沙湾、狮子等乡镇的疏林区域。

黑紫羔羊裘皮:宕昌县北部哈达铺、理川10多个乡镇属黑紫羔羊中心产区,有黑紫羔羊数十万只。黑紫羔羊主要生产黑色二毛皮。二毛皮是羔羊生长到两月左右,其毛长到7厘米左右时,自然形成环形卷曲,称“环环毛”时,将羔羊宰杀所取的皮。这种皮毛股明显形成花穗,其尖端为环形或半环形,下有3至5个弯曲。好的二毛皮,毛纤维从根到尖漆黑,光泽明亮,皮板薄而轻。所制裘衣为裘羊皮之上品,在国内外市场视为珍品,在省内外久负盛名。

浆水梨:浆水梨树生长条件独特,只生长于宕昌县理川、哈达铺、阿坞、南河一带,所以浆水梨便成了这一地区的特有产品。浆水梨个大、皮薄、肉脆、汁多,不仅是上佳的果品,而且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健脾开胃、减肥利尿、调降血压等药用价值。每年果农将成熟的梨采摘下树后,挑选出没有伤痕和病癍的,垫上麦草堆放在农家屋特有的“重棚”上,一直存放到春节期间。因长期低温存放,此时整个梨硬如石卵。食用时先放入冷水里浸泡片刻,然后轻轻敲碎通体包裹的冰壳,便可用力吸出果汁,此时果香四溢,酸甜爽口,顿感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化马烟叶:化马烟叶主产于宕昌南部两河口乡的深山峡谷中。这一地带特殊的气候和土壤,为烟叶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产烟历史悠久,曾是宕昌羌王的贡品。具有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醇绵长的特点,被当地群众誉为“九叶灵香草”,畅销县内外。主要分布在两河口乡化马村、山背村、罗湾村、石院村、庙下、王院村、柯木头村、四方村,官亭镇大村、官亭、滑石关、邓桥、王家、蒿古堆村,甘江头的谢家坝、临江、甘江头等3乡镇16村,年种植面积2500亩左右。

宕昌柿子:主产于沙湾、两河口、官亭、甘江头四乡镇的河谷地带,有柿子树1.5万余株。宕昌柿子以其优良的品质,鲜艳的色泽,多汁甘美的果实及丰富的营养物质,畅销县内外。柿子树由黑枣树嫁接而成,根系发达,耐旱,生命力极强,寿命长,一般可达200年至300年。病虫害较少,一次栽树常年受益。柿子具有一定的医用价值,补脾健胃,润肺止咳。柿皮不仅能治疗咽干喉痛和口舌生疮,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沙湾罐罐酒:亦称黄酒、砸杆酒,是烧制“二锅头”的料酒。据史料记载始于宋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罐罐酒的酿造,有严格的要求和复杂的程序,首先要将晒好的红谷、青稞、高梁等粮食除去秕谷和杂物,然后放入加热的锅水中煮。这一过程要掌握火候,绝不能煮焦,煮熟后马上凉在大蒲篮里,不停地搅动散热,凉冷后,拌以酒曲。酒曲也有两种,一种为山林里采摘的植物密密贯(园形小叶连成藤状),晒干后和麦麸做成酒曲,这种酒曲发酵慢,称为慢曲;一种为购买的四川酒曲,这种酒曲发酵快,称为快曲。酒曲拌好后捂上三至五天,待发热有酒味后,装入缸中,缸口用圆形石板盖住,并用青土泥密封,不能透一点气。过三至六个月后(一般快曲三个月,慢曲六个月),可将发酵后的酒醅舀入煨罐,加水煮沸,插入小竹节筒饮用。快曲酒浓烈醇香,使人精神爽快,慢曲酒醇香甘美,使人回味悠长。如果是红谷酒,那就更为上乘。

沙湾二老壳:原名老烤,由于两字音相近,地方口语叫做二老壳;也是由料酒煮一次,再烤酒一次,共两次而得名。是把提前酿造好的料酒再次烧烤而成的白酒,酒精度一般在35-40度之间。烧制二老壳非常讲究工艺,烧制的器具也非常独特,由圆孔锅盖、套杆、套缸、竹筒组成。套杆起连接作用,套缸下面是一个圆通孔,用来连接两端的套杆和竹筒,通孔上面是冷却缸,用来装水冷却通孔里的酒蒸气。烤酒时,把料酒放入大锅盖上之后,将套杆与锅盖圆孔、套缸圆孔一端相连,竹筒从另一端相连。锅里的料酒煮开后,酒蒸气从锅孔盖传入套杆,再由套杆传到套缸,在套缸的通孔子里,酒蒸气由上部的水冷却变为酒,从竹筒里流出。烤制时要不断更换套缸的热水,以便稳定温度,火更要注意,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酒出来后有焦味,小了出酒慢且味淡。酒的好坏与料酒有关,料酒若在酒缸里密封不好漏气,烤出的酒就会有一股酸味。二老壳更奇怪的是与烧制人的性格还有关,如烧制女人性格刚强,酒则烈,性格温柔,酒则绵,性格古怪,酒则怪味。烤制二老壳常用的料酒有高粱、玉米、红谷、青稞、小麦,其中高梁居多,青稞的酒最为上称。在沙湾,不管贫富,婚丧嫁娶,招待客人,都不买酒,全用自家烤制的二老壳。二老壳与沙湾罐罐酒齐名,是宕昌南部地区特有的地方饮食。它以特有的乡土风味和物美价廉的独特品质,长盛不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现在二老壳已走出沙湾,享誉县内外。

蕨菜:有“山菜之王”之美称。以海拔1500-2400米山区生长的杆茎粗壮、肥美、脆嫩者为最佳。宕昌县境内林区、林缘地带均有分布,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为滋养食品,富含多种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并以清香味美而享誉国内外,能清热解毒、驱风湿、利尿,消肿、安神、抑制肥胖等。

刺五加:俗称五佳,喻长久之意,木本植物生长于阴湿的灌木丛中,及坡地、水边等处,春季嫩叶可食,以五叶交加者为上品,古代有"宁得五加一把,不用金黄玉满车。"、"食遍百草乏其味,唯见五加独食之,不言其贵"之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亦有"五加治风湿痿痹壮筋骨,其功良深……"、"进饮食,健气力,不忘事"及"久服轻身耐老"等记载,对刺五加的评价很高。其药用的和保健食用价值高,针对高血压、脑血栓、贫血、糖司法部病患者,中老年食之有奇效,同时它还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强壮筋骨,浮肿解毒之效。此菜可凉拌、饨肉。叭独烧汤,则满室生香,是上等的烧汤之料。广泛分布于县内各林区、林缘地带。

乌龙头:因独木无枝杈,春季顶上生嫩芽,鸟雀难栖,古人称鹊不踏,素有"木人参"之美称。广泛分布于县内高寒深山阴湿地带,木本植物,春季嫩芽可食用。富含微量无素硒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有滋阴降火,健胃消食、减肥消脂肪、活血散瘀、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

刺嫩芽:为落叶小乔木,树干和树枝上长有皮刺。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伞形花序顶生,淡黄白色、果实球形黑色。学名:龙牙楤木,俗称刺老芽、刺龙牙、霸王菜,主要分布于县内针叶或针阔混交林缘地带。刺嫩芽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嫩芽可做菜、做汤,也可腌渍加工灌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刺嫩芽有祛风湿、散於结、补气安神等功能,植株总皂甙含量为20.40%,是人参的2.5倍,含有丰富的人参素,有健身强体之功效。

天然放养牛羊肉:宕昌广阔的草场资源,为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自然放养的牛、羊远近闻名,它们都来自海拔2000米左右的八力、车拉等高寒草原,吃的是天然无污染的青草,喝的是自然纯净的山泉,肉嫩鲜美,畅销省内外。[8]

风味小吃

红军锅盔:哈达铺锅盔历史悠久,色样繁多,大一尺,底平面突,突面形似牡丹,状如头盔,故名锅盔,也称穹锅。用特制火锅灰烧而成,食之干酥,清香可口,回味悠长。锅盔是哈达铺人民当年献给长征红军的最高级食品。后来,哈达铺人民将锅盔的外观改成由八个瓣组成,象征红军的八角帽,名字也改为红军锅盔,以此纪念。

哈叉:(当地方言)是哈达铺、理川一带的风味面点。是宕昌上半片家家户户逢年过节、举办宴席、款待贵客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做法是先将小麦粉和成面团自然发酵,适量的碱水中和,反复揉搓,使面团光滑柔韧,用器皿捂盖,让面团回醒片刻。然后后将面团揉搓成长条,擀杖擀开,用刀切成约长10厘米,厚约3-4厘米的长条,从长条中间划开两刀,两头不能划断。用手提起中间面条,把整个一角从中间面条中翻过,形如“8”字,又像古时妇女头上耀亮无比的金钗,故称哈叉。再放入油锅烹炸,至两面金黄,蓬松酥软,色香喷鼻。最好以当地传统手工榨制而成的蔓菁油烹炸,味道更加地道浓香。

酸菜牛肉面:是一种深受宕昌群众喜爱的清真特色面食。其做法是将小块牛肉用酸菜炒熟后,加水煮沸,做成酸菜牛肉汤。然后在煮好的面片中加入酸菜牛肉汤,即成酸菜牛肉面。此面兼有牛肉面之浓香、酸菜面之清爽,有消暑清火之作用。

酸菜臊子面:是宕昌南部的一种特色饮食,现已被县内各酒店、农家乐列入其菜谱之中。其做法是将做好的大肉臊子用植物油熬炒后,放进切好的葱、蒜等,再将酸菜放入,加水煮沸后盛出,做成酸菜臊子汤,也可按个人口味加入鸡蛋。再煮好手擀面,加入酸菜臊子汤,即成酸菜臊子面。此面有清热解火,消食解暑之作用。

莜麦粥:以高寒山区莜麦为原料,原麦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润微甜,营养价值高,久食补人。宕昌特有。

莜麦面:是莜麦加工而成的一种面粉,莜麦也称“油麦”、“燕麦”、“玉麦”等。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用途广。据研究发现,莜麦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矿物质的含量在同类粮食作物中最高,而且莜麦含糖量低,不仅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还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改变其在人体内的分布,促使它从血管中排出,对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等病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洋芋搅团:有些地方叫糍杷,为全省乃至全国独有。将洋芋煮熟,剥皮,放入专用木槽内,用专用木槌砸捣至粘团状,色泽光亮微黄。分热食、冷食两种食用法。热食,放人酸菜浆水中略煮,连同酸菜浆水盛碗后调以盐、油泼辣子即食;冷食,盛碗后调入调和呛煮的醋、油泼蒜、辣子即食。风味独特,口感滑润、清香。过去为农家家常小吃,现在进入饮食市场,颇受欢迎,已成为大众喜食的特色小吃之一。

洋芋饼:洋芋擦丝,放入平锅内,烙成饼状,加入少许盐水,色泽金黄,口感香脆。

荞面煎饼:将荞面加水调成糊状,在乎底锅上刷油,将面糊均匀摊于锅底,以文火烙凝,翻过烙熟,色亮质柔,薄如纸翼,卷成筒状,蘸蜂蜜食之,或者裹以炒土豆丝、炒韭菜、蒜泥等食用,其味鲜美,妙不可言。

酿皮:酿皮的做法是将白面团放在有水的木桶里搓洗,面团越洗越小,直到洗成蜂窝状时,桶中水浑浊如浆,将面浆均匀地倒在平底锅中蒸半小时,蒸好凉冷后,将其一张张撕起来,就成了黄亮柔软的酿皮,吃时,把它切成细细的条子,抓在碗里调上佐料,香柔可口。这一传统小吃遍布县内各地。

方言俚语

宕昌县的县城西面的方言接近于定西地区的岷县方言,县城附近的中部则是地道的宕昌方言,而县城以东却又是接近甘南藏区舟曲的方言了,还带有与其毗邻的武都西片的方言。宕昌方言里带有许多“儿化音”,譬如把“鱼”叫“鱼儿”;而与其毗邻的武都,却直接叫“鱼”;又譬如宕昌方言里把“哪里”说成是“阿搭儿”,而与其毗邻的武都,则说成是“咋”或“咋伙”。

风景名胜

官鹅沟自然风景区

官鹅沟全长32公里,总面积约176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1%,景区前14公里为15个色彩斑斓的湖泊,后18公里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沟内山岭重叠,幽谷纵横,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飞溅,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参天,沟两边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形态各异,妙趣横生的岩石构造,被专家誉为最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主要景点有:通天门、问天石、独秀峰、幽谷洞天、山盘水柱、虎口瀑、珍珠瀑、云烟瀑、官鹅飞瀑等景观。

官鹅沟自然风景区原始古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现今居住在官鹅沟大河坝的藏族同胞是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宕昌国的古羌后裔,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还保留着古宕昌羌的原生态鲜明特征。景区内山岭重迭、幽谷纵横、青山碧水、奇峰怪石,瀑布飞溅、草甸雪山、湖泊激流,古木参天,野趣横生,四季色彩变幻无穷。

大河坝森林公园

大河坝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城郊,距兰州市340公里,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地理位置东经104°01′~104°27′,北纬33°51′~34°08′,毗邻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包括大河坝沟、马圈沟、官鹅沟、缸沟、八峡沟、大庙滩六大片区,总面积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公园集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景观资源整体品位高,空间布局特点突出,动植物分布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经专家评定,大河坝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为一级。在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的茫茫林海中,栖息着白唇鹿、金钱豹、云豹、斑尾榛鸡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毛冠鹿、苏门羚、黑熊、蓝马鸡、褐马鸡、林麝、红腹角雉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北方山溪鲵、黄麂子、石貂等7种省重点保护动物。置身其间,常闻百鸟欢歌,偶见山鸡、野兔、松鼠出没。这里,漫山遍野生长着云杉、紫果云杉、秦岭冷杉、油松、波氏落叶松、华山松、桧柏、栎类、桦木、白杨等乔木和牡丹、五角枫、芍药、野丁香,黄杨、虞美人、马兰花、杜鹃等灌木50余科700多种,分布着刺五加、冬虫夏草、黄连、半夏、贝母、细辛、大黄等100多种药用植物,松软的林地上镶嵌着羊肚菌、野蘑菇等食用菌。走进公园,你就走进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动植物园。

鲁班崖地质公园

鲁班崖地质公园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三盘子村,其下紧靠国道212线和滔滔岷江。诗刻摩崖高2丈余,诗的上端有朱色岩画,形如梅花鹿。下方刻有“潜而勿用已沉残,起料阶州顾七持。从日初与云雨士,方纵或跃舍崔间”一诗,落款为“(南宋)绍兴二年”。字迹俊秀,清晰如初。诗中描写了此峡谷道的高低不平,时断时续,行走艰难之情景。

万古千秋,循环往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地质奇观,被世人认为木工始祖鲁班先师的妙手巨作,鲁班崖由此得名。据考证,该地貌形成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崖面是浅海沉积的薄层状灰岩,地层的扭曲褶皱是地壳强烈运动挤压导致地层变形的结果,是典型的“沧海变桑田”地质变迁标志。更是宕昌岷江峡谷区特有的地质景观。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始建于1978年,由7处革命遗址构成,占地面积5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它是甘肃省长征途中革命文物陈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故址。现馆内存有革命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张震、肖克、杨成武等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的题词、手迹、墨迹116幅。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达铺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了馆名。[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