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寶劍記》 | |
---|---|
明代李開先撰傳奇戲曲作品 |
《寶劍記》是明代李開先撰傳奇劇本。是明代傳奇中出現較早,影響較大的一部戲曲代表作品。
傳奇《寶劍記》今存有明代嘉靖二十八年(1549)原刊本,據以影印,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1959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傅惜華、路工均有標點本《寶劍記》,分別見於《水滸戲曲集》第二集,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及路工《李開先集》。[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寶劍記
創作年代;明代
文學體裁;傳奇劇本
作者;李開先
寶劍記
【詞語】:寶劍記
【注音】:bǎo jiàn jì
【釋義】:傳奇劇本。作者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山東章丘人,是明代當時著名的詩人、學者,曾在朝廷中任職,官至太常寺少卿。該劇本取材於中國白話小說名著《水滸傳》但有所改動。林沖參奏高俅而被高陷害,被刺配滄州,最後逼上梁山。高俅子謀占林妻張貞娘,貞娘出逃,在白雲庵出家。梁山英雄攻打京城,朝廷將高俅父子送梁山軍前處死,並招安梁山軍。明代陳與郊有改編本,名《靈寶刀》。
林沖在本劇本中的形象與小說《水滸傳》被動反抗的形象不同,基本上是一位主動出擊型英雄。他與高俅等人的鬥爭都是清醒、自覺而堅毅的。為了懲治奸佞,請求面見君王,體現了他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
作品賞析
全劇二卷五十二出。敘寫的是宋汴梁人林沖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它的故事情節、主旨與《水滸傳》所寫的具有很的大不同。李開先在《詞謔》中曾提及小說《水滸傳》,他看過此書,創作傳奇時,便以此為依據。它雖取材於小說《水滸傳》,但其戲曲情節卻有所不同。在小說《水滸傳》中,因高俅之子高衙內見林妻張氏貌美,圖謀霸占,設計陷害,步步威逼,林沖被迫無奈,手刃仇人,雪夜投奔梁山。而在傳奇《寶劍記》中,作者有意作了改動,將林沖寫成一個忠臣義士,把張氏寫成一個孝婦貞妻。劇本的主旨正如作者開首曲《鷓鴣天》所言:「誅讒佞,表忠良,提真托假振綱常。古今得失興亡事,眼底分明夢一場。」劇中寫林沖對奸佞專權不滿,曾兩次奏本彈劾高俅、童貫等權奸,專權用事,敗壞朝政,結黨營私,禍國殃民,這才觸怒了高俅、童貫一夥,於是便設下寶劍計陷害林沖,讓其誤入「白虎節堂」,把高俅索觀「寶刀」,易為「寶劍」。林沖以寶劍蒙冤,後因寶劍而夫妻團圓。並把高俅之子圖謀林沖妻子張真娘一事,移到了林沖發配之後,從而突出了朝廷上的忠與奸、正義與邪惡的鬥爭。林沖之母、張氏之舅、錦兒代主母殉節,均為增飾。小說寫張氏殉節而死,傳奇改為投奔梁山,入庵為尼。最後,林沖手刃高俅父子,以報仇雪恨,實為快事,亦為小說中所無有。這在明代嚴嵩專權的嘉靖朝,與作者人身遭受權奸迫害而罷職閒居是很有關係的,作者寫此劇正是指斥當時的黑暗政治,抒發胸中鬱積的不平之氣。既寄託了作者自身因遭受挫折而生的憤慨,也反映了他對當時政治黑暗的親身體驗,這無疑有着深刻的針對性與現實意義。作品結尾處,依然以梁山義軍接受朝廷招安為結局,在林沖身上渲染了濃厚的忠君色彩,這無疑是一缺憾,是作者受時代局限的結果。[2]
《寶劍記》中的人物性格很鮮明,文辭樸實無華,語言典麗而不雕琢。其中第三十七出描寫林沖「夜奔」一場,寫得很精彩,最為成功。全劇中,以主人公林沖的形象最為突出,着重描寫了他愛國憂民的思想和行動。寫出了林沖被「逼上梁山」的複雜心理,抒發了「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的悲憤情懷。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深刻細緻地刻畫了林沖「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的矛盾心理,以及功名未就,壯志難酬的英雄襟懷。劇中寫張真娘的堅貞、高俅的兇狠,也都很出色。其他次要人物,諸如魯智深、陸謙、富安等形象顯得模糊,性格欠突出,遠不如小說描寫得成功。
劇中的唱詞偏向於文雅工麗,但雕琢不深,尤其「夜奔」這一齣戲,寫得蒼涼渾厚,具有濃厚的抒情性。例如《沽美酒》曲詞:「懷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哭號咷。拽長裾急急驀羊腸路繞,且喜這燦燦明星下照。忽然間昏慘慘雲迷霧罩,疏喇喇風吹葉落,振山林聲聲虎嘯,繞溪澗哀哀猿叫。嚇的我魂飄膽消,百忙裡走不出山前古廟。」這齣戲,至今還經常在戲曲舞台上演出,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雪蓑隱者《寶劍記·序》對此劇評曰:「是記則蒼老渾成,流麗款曲,人之異態隱情,描寫殆盡,音韻諧和,言辭俊美,終篇一律,有難於去取者。」王九思《書寶劍記後》評曰:「至圓不能加規,至方不能加矩,一代之奇才,古今之絕唱也。」評價可謂高矣。此劇曲詞綺麗典雅,世所稱道,至對其音律,則多有所指摘。
明·呂天成《曲品》將《寶劍記》列為「具品」,評曰:「《寶劍》傳林沖事,亦有佳處。自撰曲品名亦奇。此公熟於北劇,作此記,謂弇州曰:『何似《琵琶》?』答曰:『但當令吳下老曲師謳之,乃可。』」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將《寶劍記》列為「能品」,評曰:「《寶劍》中有自撰曲名。曾見一曲采入於譜,但於按古處反多訛錯。且此公不識練局之法,故重複處頗多。以林沖為諫諍,而後高俅設白虎堂之計,末方出俅子謀沖妻一段,殊覺多費周折。李自負在康對山、王美陂之上,問王元美:『此記何如《琵琶》?』王謂:『公詞之美,不必言,弟令吳中教師十人唱過,隨腔字字改妥,乃可耳。』李拂然罷去。尚有《登壇》一記,未見。」祁氏之論欠公允,是有失偏頗之論。祁氏所云「末方出俅子謀沖妻一段,殊覺多費周折」,其實這恰好是作者的主旨所在,而並非重複、贅筆。李開先因熟於北曲而疏於南曲,曾為吳人所譏,但也不能無視其曲詞之壯美,而且能自創曲名,其詞曲不拘舊格,這也正是其優長。
此劇問世以來,歷代搬演不衰。明萬曆年間,陳與郊將此劇改編為《靈寶刀》傳奇。京劇、弋腔、徽劇、漢劇、湘劇、川劇諸劇種,均有《林沖夜奔》的劇目,子弟書有《夜奔》等。京劇曲目《野豬林》、崑曲劇目《夜奔》,至今上演不衰,深受觀眾喜愛。[3]
作者簡介
李開先(1502~1568) ,漢族,山東濟南人。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敗,抨擊夏言內閣,被罷官。他壯年歸田,「龍泉時自拂,尚有氣如虹」,希望朝廷重新起用,但又不肯趨附權貴,所以只能閒居終老。李開先的文學主張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與正統詩文異趣的戲曲小說,主張戲曲語言「俗雅俱備」,「明白而不難知」。[4]
自幼聰慧,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醉心於金元散曲及雜劇。嘉靖七年(1528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在戶部雲南司任主事,先後兩次奉命運軍餉去寧夏邊防。曾針對邊患嚴重、防務廢弛的情況,上奏朝廷,提出澄清吏治、富國強兵,掃除邊患的主張,但未引起朝廷的重視。嘉靖十三年,調任徐州監管糧倉。在任上大力整頓糧政,由於觸犯宦官的利益,整頓受到抵制和破壞,最後以失敗而千終。不久,調入吏部。先後任考功司主事、司勛司員外郎、文選司郎中等職,官至太常寺少卿。在世宗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四月皇家的宗廟發生了火災。他作為太常寺少卿,因責被宰輔夏言劾,此年,即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他被正式免官,回到山東章丘原籍閒居。李開先回鄉後,在章丘綠原山與同鄉好友結成「詞社」,又組織成立「富文堂詞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閒居集》問世,收錄詩詞四卷、文章八卷。他還非常推崇民歌,認為「真詩只在民間」, 先後編刻《煙霞小稿》、《傍妝檯小令》等民歌集。
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在戶部任事。曾運餉金至寧夏,目睹邊防荒弛,外患嚴重,深有感觸。歸途經陝西關中,登門拜訪當時削職家居的文學家康海和王九思,為他們所賞識,自此締交。自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1532~1542),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勛司員外、文選司郎中、太常寺少卿,並曾提督四夷館。此一時期他和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等人詩文唱和,人稱」嘉靖八子」,他們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風,主張學習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曾鞏,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要求文字平易樸實。他因抨擊當時執的夏言和嚴嵩,揭露當時政治的腐敗,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職,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園,結詞社,征歌度曲,搜集戲曲及民間文學作品。他利用當時民間小曲的形式,寫成《中麓小令》100首,流傳很廣,王九思曾和了100首,合刻為《傍妝檯百曲》。嘉靖二十六年寫成傳奇戲曲《寶劍記》。晚年他用金、 元院本形式寫成《園林午夢》、《打啞禪》等6種,總名《一笑散》。還用民間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寫成《市井艷詞》一書。他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尤以戲曲為多,有"詞山曲海"之稱,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刪定元人雜劇16種。[5]
於詩文之外,他對傳奇、雜劇、散曲及各種雜著無不矚目。因此他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多方面的作品,其中有文集《閒居集》,傳奇《寶劍記斷髮記》,雜劇《園林午夢》《打啞禪》,曲論《詞謔》等,還有散曲、雜著若干。嘉靖初年,李開先與王慎中唐順之、熊過、陳束、任瀚、趙時春、呂高等並稱「八才子」。
他不滿「前七子」所掀起的復古浪潮,而讚揚感情真摯,「隨筆隨心」「常言常意」而不加雕琢的民歌俗謠。他用了很大功夫搜集和製作「士大夫所不道」的市井俗曲。他推崇與正統詩文異趣的戲曲小說,終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寫成傳奇《登壇記》和《寶劍記》。[6]
視頻
參考資料
- ↑ 李開先傳奇《寶劍記》賞析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2-13 14:01
- ↑ 李開先傳奇《寶劍記》賞析 商業評論家,發布時間;2019-12-13 14:01
- ↑ 寶劍記》雖然描寫的是宋代故事,實際上對當時的政治有所指斥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0-25 09:12大圖模式
- ↑ 《寶劍記》的原文是什麼? ,發布時間;2019-09-18
- ↑ 李開先--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 趣歷史;
- ↑ 李開先《寶劍記》:只知忠君愛國,不解附勢趨時 紫霜講歷史,發布時間;2019-06-10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