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宝应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应县位于中国江苏省中北部的里下河腹地,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宝应县南北,是扬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宝应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地,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首批平原绿化先进县、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姑之乡。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京杭大运河宝应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6年,宝应县地区生产总值(GDP)502亿元[1]。引进世界500强、央企3家,5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个。

地名由来

汉治平安县,南齐改置安宜县。故治在今宝应县西南,唐初移今治。上元三年(762年)改宝应县。《旧唐书·地理志》载: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因改元宝应,仍改安宜为宝应。”

历史

宝应于秦朝时期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县、安宜县、山阳县,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隋朝初年,县境统一为安宜县。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女尼姑真如于宝应境内获“八宝”并献于皇帝唐肃宗,取“胜宝应真”之意,遂改上元三年为宝应元年,并赐安宜县名为“宝应县”[2]

行政区划

宝应县辖14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安宜镇、氾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和泾河镇。

基本概况

宝应县是江苏省辖县。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和谐推进,是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园林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宝应县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唐上元三年(762年),县境获“定国之宝”,肃宗诏书,将安宜县易名为宝应县,一直沿称至今。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先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重修碑记。此后,老八宝亭屡经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旧志并《宝应图经》均记载:“县治南百步,八宝亭西,故淮南太守袁术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时期) ,县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谓袁术墓即得宝河,即真如得宝处。宝应汉墓众多,得宝河正在夹耶渠旁(三国志中陈登所修邗沟东道),而西道(今射阳宋泾河) 旁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故八宝亭旧址处亦应当是汉墓而已。东汉明帝复古,行大佩葬制,该葬制流行于三国。宝应至今尚有双琚地名,双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与《旧唐书》肃宗朝八宝一一对应。故所谓雷公石斧等八种宝玉其实是觿、珩、璧、珩、琚、璜汉等汉墓中大佩葬制的随葬玉器13件。

视频

宝应县 相关视频

美丽宝应县-氾水镇
美丽的黄塍镇-宝应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