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應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應縣位於中國江蘇省中北部的里下河腹地,東接建湖、鹽城、興化,南連高郵,西與金湖、洪澤隔寶應湖、白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鄰。縣域東西長55.7公里,南北寬47.4公里,總面積1467.48平方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寶應縣南北,是揚州市所轄的一個縣。

寶應縣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地,全國首家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首批生態示範區、中國荷藕之鄉、中國慈姑之鄉。同時也是國家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江蘇省文明城市、省級社會治安安全縣。京杭大運河寶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16年,寶應縣地區生產總值(GDP)502億元[1]。引進世界500強、央企3家,50億元以上投資項目2個。

地名由來

漢治平安縣,南齊改置安宜縣。故治在今寶應縣西南,唐初移今治。上元三年(762年)改寶應縣。《舊唐書·地理志》載: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於此縣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仍改安宜為寶應。」

歷史

寶應於秦朝時期建縣,始名東陽縣、平安縣、安宜縣、山陽縣,距今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隋朝初年,縣境統一為安宜縣。唐肅宗上元三年農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女尼姑真如於寶應境內獲「八寶」並獻於皇帝唐肅宗,取「勝寶應真」之意,遂改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並賜安宜縣名為「寶應縣」[2]

行政區劃

寶應縣轄14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安宜鎮、氾水鎮、夏集鎮、柳堡鎮、射陽湖鎮、廣洋湖鎮、魯垛鎮、小官莊鎮、望直港鎮、曹甸鎮、西安豐鎮、山陽鎮、黃塍鎮和涇河鎮。

基本概況

寶應縣是江蘇省轄縣。全縣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和諧推進,是江蘇省衛生縣城、江蘇省園林縣城,江蘇省文明城市、省級社會治安安全縣。

寶應縣有着2100多年建城史,唐上元三年(762年),縣境獲「定國之寶」,肅宗詔書,將安宜縣易名為寶應縣,一直沿稱至今。

寶應地名是取「勝寶應真」之義,該詞取自佛教中常用術語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絕對真理,如是仿佛,無限接近的意思,寶應一詞蘊涵有唐政府匡復舊物,重獲正統名義的迫切願望。早在隋代,今寶應西部的安宜縣發生地塌,縣民紛紛遷徙至東鄰的山陽縣境內,並效仿南北朝僑遷郡縣故事,在山陽南部重建安宜縣。至唐朝安史之亂,唐政府國力衰敗,特別是淮南諸道及地方節度使處於半自治狀態,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時,有淮南道楚州進呈河南鞏縣尼姑法號真如者在今寶應縣縣南街得寶河舊址北部發現的「定國之寶」。唐政權遂改元,並以安宜為望縣亦更名寶應。至於明朝嘉靖年間,先朝舊址被發掘出來,時任知縣的岳東升為昭示太平,重修碑記。此後,老八寶亭屢經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歷代舊志並《寶應圖經》均記載:「縣治南百步,八寶亭西,故淮南太守袁術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間,賈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時期) ,縣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謂袁術墓即得寶河,即真如得寶處。寶應漢墓眾多,得寶河正在夾耶渠旁(三國志中陳登所修邗溝東道),而西道(今射陽宋涇河) 旁即為九里一千墩漢墓群,故八寶亭舊址處亦應當是漢墓而已。東漢明帝復古,行大佩葬制,該葬制流行於三國。寶應至今尚有雙琚地名,雙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與《舊唐書》肅宗朝八寶一一對應。故所謂雷公石斧等八種寶玉其實是觿、珩、璧、珩、琚、璜漢等漢墓中大佩葬制的隨葬玉器13件。

視頻

寶應縣 相關視頻

美麗寶應縣-氾水鎮
美麗的黃塍鎮-寶應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