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客家八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客家八音,台湾的客家音乐,分布在桃、竹、苗及南台湾高雄美浓、屏东六堆等地,是客家人发展出的特有音乐文化。其中以苗栗和六堆地区的客家八音最为著名。目前于某些学校中的社团及社区的业余团体都有客家八音团。

八音原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材料[1]。唢呐是客家八音中最重要的乐器,通常为领奏乐器。

源流与形成

客家人由中原地区不断迁徒至广东梅县等县份,因走过的地方多,客家人便不断的吸收各地的民间音乐,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风格,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曲调,即称之为“客家八音”。

演奏型态

客家八音是以鼓吹乐为基本形式的一种乐器合奏,即主要以锣鼓乐加上唢呐类吹奏乐器。演奏内容可分为“吹场乐”和“弦索乐”;“吹场乐”即鼓吹乐,主要用于庙会典礼和婚丧喜庆等礼俗等演出,“弦索乐”则多用于北管戏以及纯器乐演奏。

吹场乐:即一般所说的“鼓吹乐”,以唢呐打击乐器为主[2]。多用于祭典、迎送神灵、宾客及庙会演奏。吹奏内容大部分是传统曲牌,以北管居多,少部分为南管及其他地方音乐的曲牌

弦索类:可视为民间的小乐队合奏,含有表演欣赏的特质,演奏内容十分广泛,常用於戏剧伴奏演出。由于乐器多而人数少,头手和打击手必须身兼两种以上乐器。

台湾南部和北部在使用乐器和编制上都有不同。南部的客家八音属于小而精简的合奏,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弦、胖胡、大锣小锣、小铮锣、梆子、堂鼓,编制通常为4人,演奏内容以传统曲目为主。而北部的客家八音所使用的乐器,文场包括唢呐、壳子弦、和弦、吊鬼子、三弦扬琴、喇叭弦、秦琴笛子等;武场则有单皮鼓、梆子、竹板、通鼓、小钹、大锣、小锣、小铮锣等。编制上以6人最常见,最多8人。演奏内容含鼓吹乐、民间小曲、大戏等。

依岁时节令之不同,演奏场合可分数种:

  • 神明诞辰
  • 还神
  • 喜庆场合...等。

使用乐器

美浓客家八音

  • 二弦(客语,就是歌仔戏叫壳子弦的胡琴类乐器,是胡琴的头,定弦纯5度)
  • 胖胡(客语,就是冇弦,是胡琴第2把手,定弦纯5度)
  • 直箫或横箫(品仔调;笛曲的旋律领奏乐器)
  • 民乐二胡(辅助性质)

其它乐器

  • 喇叭弦(演奏平板等曲调时常用,定弦纯4度)
  • 京胡(演奏北管新路;西路曲调时常用,定弦纯5度)
  • 吸收自粤乐的乐器
  • 呜嘟孔(客语,就是喉管

音乐风格

美浓地区的客家八音传统上为四人编制,其所演奏的曲调和国乐明显有别,而在吹场的演奏上,借由唢呐领导乐曲的演奏,加上锣鼓伴奏,也显得节奏流畅并稳定,著名曲目有《大团圆》和《大开门》等。

视频

客家八音 相关视频

九连真人请来外援,宣扬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锣鼓

参考文献

  1. 客家人的“八音”,360个人图书馆,2012-08-09
  2. 谈乐种鼓吹乐与吹打乐的界定问题 ,道客巴巴,20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