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北与江苏省交界。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总人口86.55万人(2013年)。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满,藏,蒙古,朝鲜,维吾尔,和彝族等。全区辖9个街道、12个镇、3个乡:西林街道、澄江街道、鳌峰街道、济川街道、敬亭山街道、双桥街道、飞彩街道、金坝街道、向阳街道、水阳镇、狸桥镇、沈村镇、古泉镇、洪林镇、文昌镇、孙埠镇、杨柳镇、水东镇、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养贤乡、黄渡乡、青湖乡[1]。其中,飞彩街道由安徽宣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区政府驻鳌峰街道状元北路22号。

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南部低山广布,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区为主。水阳江、南漪湖具有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之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294毫米,年均气温15.9℃。矿藏有煤、硫铁矿、铜等。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淡水鱼生产基地。特产“敬亭绿雪”(绿茶)、水东蜜枣和宣木瓜。皖赣铁路和宣杭铁路在市区接轨,沪渝高速、318国道、104省道、322省道过境。省历史文化名城。广教寺双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泉洞、白云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山旧石器出土地点、梅文鼎墓。

目录

历史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治今城区),为丹阳郡治,西部为宣城县地。西晋属宣城郡。隋初废宛陵为宣城县,置宣州。南宋为宁国府治。元为宁国路治。明、清为宁国府治。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1949年以城区置宣州市,为宣城专署和宣城县政府驻地。1950年撤宣城市并入县境。1952年属芜湖专区,1980年为宣城地区行署驻地。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县级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解放初期,宣城县设7个区和23个乡(镇)。1950年3月,将原7个区改划16个区,设立257个村(街);1952年7月并村划乡,将257个村(街)划并为190个乡和11个镇。1958年10月,实行乡、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废区改设14个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个公社和6个镇;1969年初将全县55个社镇合并为34个社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宣州区常住总人口822707人,其中,西林街道41076人,澄江街道30400人,鳌峰街道46451人,济川街道26204人,敬亭山街道5888人,向阳镇22717人,古泉镇27391人,寒亭镇21696人,文昌镇18298人,杨柳镇19718人,古溪镇17304人,新田镇19918人,双溪镇16039人,洪林镇26845人,沈村镇17884人,新河镇16482人,水阳镇23626人,水东镇30566人,孙埠镇36496人,周王镇20619人,狸桥镇15518夏渡乡19634人,金坝乡18284人,高桥乡16756人,华阳乡7333人,峄山乡18209人,杨林乡18416人,丁店乡20739人,建国乡15210人,棋盘乡14428人,五星乡22000人,朱桥乡25376人,养贤乡21826人,裘公乡20122人,杨泗乡13369人,雁翅乡26288人,卫东乡15634人,南湖乡16850人,昝村乡1109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宣州区常住总人口772490人,其中,西林街道49925人,澄江街道35761人,鳌峰街道77459人,济川街道40507人,敬亭山街道8019人,双桥街道14693人,飞彩街道18790人,金坝街道17299人,水阳镇66209人,狸桥镇48025人,沈村镇29144人,古泉镇24242人,洪林镇29220人,寒亭镇16926人,文昌镇13502人,孙埠镇45512人,向阳镇36748人,杨柳镇27088人,水东镇25928人,新田镇13475人,周王镇13721人,溪口镇20217人,朱桥乡24618人,养贤乡28613人,五星乡21309人,黄渡乡25540人。

2014年,撤销向阳镇,设立向阳街道(民地函[2014]155号)。

视频

宣州区 相关视频

宣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布动漫宣传片
宣州区党政代表团来包河区参观考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