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家風的傳承(吳根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家風的傳承》中國當代作家吳根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家風的傳承

家風,不是明文條理的祖訓;也不是篆刻在牌匾上倒背如流文字,家風是慢慢融入人的血液中的,長輩對晚輩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是一個家族中對美好品德的延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末,常有乞丐上門乞討。每當遇到行乞之人,母親總是給上一碗米,小心翼翼地倒入行乞者的米袋中;如果逢上吃飯,母親就會裝滿一碗飯,夾上一點菜,讓行乞者吃完再走。我們做孩子的對母親行為不理解,母親就瞪眼說:「人家是實在沒辦法才會出來行乞要飯,咱們能幫一點就幫一點。」母親樸實的話語讓我們刻骨銘心、記憶猶新。

母親明白事理、溫柔賢淑、和睦鄉鄰,遠近聞名,我們家也常常被鄉政府評為「五好家庭」,鄰里鄉親來來往往,有事沒事常在我家歇一歇,坐一坐,母親總是不論親疏,遞上一杯熱騰騰的茶水,笑臉相迎。除了忙碌村委工作和生產隊幹活外,逢年過節,還會幫鄰里妯娌家孩子做各種款式和花樣的衣服鞋子,我們也常常在半夜裡醒來,看到母親坐在床上穿針引線的身影。平日裡母親縫補衣服恰逢孩子們在跟前時就會跟我們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告誡我們兄弟姐妹要勤儉節約,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共生。母親的真誠善良「與鄰為善,與鄰為伴,互相幫助,共創和諧」的品行也深深地影響了我日後的思維,這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的人生鋪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

如果說母愛柔情似水滋潤着孩子們的心田,那麼父愛就是孩子們堅如磐石依靠的大山。

還記得年幼時,家中並不富裕。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開支,就靠父親的一點點工資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每逢過年前的幾天,時任鄉黨委副書記兼鄉長的父親都會牙縫裡擠出一點工資,買一點物品慰問困難鄰里鄉親,村裡有一個經常撿破銅爛鐵舊瓶蓋兒換點錢的、腿腳不方便孤寡老人,聽說曾在村里手聯社做理髮,儘管有政府補助,但逢年過節,父親也會接他來我們家吃飯或送飯菜給他吃,我們兄弟姐妹就瞪着白眼躲着吃飯,我們不理解但沒辦法;每逢春節家裡殺豬時,父親總要給村里五保戶或困難家庭送上三五斤豬肉。總是說「儘自己的一份能力,幫助比我們更困難的人」;夏收夏種的農忙時節,當聽說相鄰坵田的農戶沒有借到耕牛干農活,父親就順手牽羊把人家的犁耙給做了,鄰里感激涕零;姐姐挑穀子回家後,趕緊回到半路來接喘着粗氣帶病父親肩挑的穀子,父親放下自己肩膀上的擔子後,他就悄悄地幫老弱婦女或少年挑穀子並送他們回家…年少的我們對父親這種「愚蠢」的行為屢次批評,但父親總是「累教不改」。

七八十年代那年頭,農村重男輕女思想嚴重,村里人聽說父親要送大姐去外面讀大學,就有人閒言碎語說道,女孩遲早是嫁到別人家的人,送女孩讀大學就是一種特大的浪費,但父親不以為然,只笑着說男女都一樣,多接受教育都是好事,成年後做了黨的領導幹部的大姐一直為此感激心胸豁達的偉大父親,多年以後大姐也成了父母的貼身小棉襖,給父母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溫暖的冬天。

「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據母親說,曾經有個村民因家庭成分不好,不敢帶老婆去鄉政府辦理結婚手續,父親知道此事後經過努力,幫他們辦成了結婚證書,鄉親感激涕零地送來80元紅包以示感謝,在再三推辭無果的情況下,父親把這80元錢交給了黨組織,鄉黨委給父親開具了財政收據,在造反有理的年代裡有人舉報父親貪污受賄,父親找出這張保存已久、陳舊發黃的收據對證才避免了這場批鬥的政治風波。

父親曾經的書房,看見牆上掛着一張張泛黃的縣委組織部和鄉黨委頒發的 「優秀共產黨員」的獎狀時,仿佛看見父親還在我們身邊!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財富!這就是我們應傳承的家風!

父母真實而又彌足珍貴的點滴善行,讓兒女們耳濡目染、他們的樂善好施,深深植入我們家風骨髓!

時過境遷,光陰荏苒!

哥姐長大成人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黨務工作的領導幹部,自己也成了教書育人的螺絲釘,父親的三個孫兒全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都考取了國家機關的公務員,為黨為人民工作。

今年春節前夕,村里徐媳婦弟弟因常偷雞摸狗、遊手好閒、犯詐騙案入獄,徐媳婦哭哭啼啼提着禮物來我們家懇求任刑警隊長的兒子「開開恩」,兒子說這禮物我們不能收,你弟弟觸犯了法律,就要刑事拘留或者判刑,縱容包庇只會害他自己,只有讓他好好的改造,才能使他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通過兒子耐心細緻的教導使得徐媳婦明白了犯罪人必須了接受法律的制裁必要性和重要性,兒子的辛勤工作、秉公執法也先後兩次被市級公安機關評為「優秀人民警察」;法院工作的兒媳,常常攜帶孫子前去看望92高齡的、跟哥住在一起的老母親,母親看着孫兒們,臉上寫滿了笑容:我和你爺爺當年的辛苦沒有白費,你們接過了爺爺奶奶手中的槍,今後要好好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要像你爺爺奶奶一樣爭做優秀的共產黨員,多拿獎狀回家來呀!

「播下了一種行為,收穫了一種習慣,播下了一種習慣,收穫了一種家風。」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兒孫們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心靈薰陶滋養, 篤學修行、謹嚴慎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但願我們的家風世代相傳承![1]

作者簡介

吳根浩,男,籍貫:江西贛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