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肇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容肇祖 | |
---|---|
著名哲学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 | |
出生 | 1897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哲学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 |
知名作品 |
《传说的分析》 《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 《与魏应麟论临水奶》 《续资治通鉴》。 |
容肇祖(1897年 - 1994年)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研究专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字元胎,1897年12月1日出生在广东东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他出生之时,正是其祖父去世之日,因而名为念祖,后来才改成了肇祖。父亲容作恭,是广雅书院学生,清朝的拔贡,故家中藏书较多,为肇祖兄弟数人初入学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他曾上过几年小学,其父去世后,随母到过广州小学念书,辛亥革命后,回家自修。
人物生平
学习时期
1913年春,容肇祖考入了东莞中学。1917年秋,容肇祖因家庭困难,选择投考了不收学膳费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英文专业,入校以后,先后在学校所办的《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短文、诗歌和笔记。以后,又翻译了莫泊桑的小说《余妻之基》等,在《小说月报》上发表。1919年夏,“五四"运动的进步思想传到广州后,容肇祖同其他爱国青年一样深受鼓舞。他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宣传队,到佛山、九江、大同等村镇,宣传爱国思想和抵制日货。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他开始意识到了“祖国的贫困,人民的灾难",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1921年秋,容肇祖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杭州、上海、南通、北京等地参观后,回到了母校东莞中学任教。半年之后,他和容庚(其兄)支持东莞中学校长开始实施“男女同受教育",校长被撤换后,兄弟二人同情校长,辞去中学教席,共同北上求学。 [1]
转学哲学
1922年秋,容肇祖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冬天,北大创办《歌谣》周刊。起初,容肇祖还是一个热心的读者,每星期买一份《歌谣》周刊。就这样,他从一个歌谣的欣赏者,渐渐变成了一个歌谣的搜集者。1923年5月,容肇祖从张竞生教授等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组织了风俗调查会,在顾颉刚等先生的带领下,对发出的一些风俗调查表进行调查。此后,他又陆续为北大的《歌谣》周刊、《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国学季刊》等刊物写过一些文章。1924年1月,容肇祖与顾颉刚、孙伏园、容庚等民俗学爱好者一道,于春天对北京妙峰山的进香活动作了一次调查。容肇祖写了《妙峰山进香者的心理》一文,刊登在《京报副刊》的《妙峰山专号》上。1925年秋,刘半农从法国留学归来后,容肇祖又从刘半农先生学习语言学。
担任讲师
1926年秋,容肇祖从北大毕业后,厦门大学开办国学研究院,容肇祖担任厦大国文系讲师、研究院编辑,并跟从当时也来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张星烺、顾颉刚等先生,出有《厦大国学研究院周刊》。兴办风俗调查会,同时利用授课之余,曾到福州采集风俗文艺和作品。1927年春,厦大国学研究院停办,容肇祖回广州,到中山大学担任了预科国文教员兼哲学系中国哲学史讲师,并与先后来该校任教的顾颉刚、钟敬文等人,于是年冬天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同时创办了“民间文艺"(后改为《民俗》周刊)等刊物。1928年,容肇祖在继续授课和进行古代哲学史研究的同时,将其主要精力转向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同年四月,中山大学顾颉刚等举办的民俗学传习班上,讲授了:“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此后,又与杨成志等人赴滇作西南民族的调查。暑假将毕,调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工作尚未成行,容肇祖即回中山大学,由杨成志一人独去。容肇祖回广州后,撰写和发表了《敦煌本明妃传残卷跋》、《占卡的源流》、《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等九篇论文。同年10月,容肇祖继钟敬文之后,担任了《民俗》周刊的主编。至此,每当他看到民间文艺研究这棵幼苗已开始在中国文艺界显露,心中就升腾起一般冲动的力量。他曾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尽力把《民俗》周刊办好,让民间文艺唱得更响些,更有力些。更为大众所重视”(见容肇祖《忆歌谣》和《民俗》)。
活跃一年
1929年,是容肇祖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史上最活跃的一年。他除继续《民俗》的主编以外,还积极参加民俗学会的各项工作。同年8月,出版了《迷信与传记》一书。由于他工作努力,成绩显著,因此被学人们推选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主席。他曾拟出了具体的活动计划,并向校方请求拨出资金编辑出版民俗学丛书。《民俗物品展览室》物品的搜集,这些物品曾在西湖博览会展出。正是在容肇祖和其它民俗学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才使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出现了兴盛局面,并成为当时全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大本营。
从事研究
1930年秋,容肇祖离开中山大学,受聘到岭南大学任国文副教授。在这以后的二年里,他除登台授课以外,继续从事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祝英台故事集序》、《田章故事考补》、《山海经研究的进展》、《冢志跋》、《冯梦龙生平及其著作》等十多篇文章。1932年秋,岭南大学因经费出现困难,容肇祖重新回到了中山大学,初在国文系,因反对读经的复古课程,改在历史系任教。1933年1月,容肇祖受国学研究所主任朱希祖之推,再次担任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并积极从事《民俗》周刊的复刊准备工作(1930年4月《民俗》周刊因故停刊)。同年3月,《民俗》周刊复刊,容肇祖继续出任编辑,并为复刊号写了《卷头语》、《民俗学参考书报介绍》等文,然而,好景不长,中山大学停聘,后回岭南大学国文系任教,周刊复刊后,只出了十三期,又于6月被迫停刊,在此以后,他虽然也写了一点研究民俗学租民间文艺学的文章,但其重点转向了古代文学史和哲学史的研究。
1934年,容肇祖受聘到北京辅仁大学,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从1934年秋到1937年夏,容肇祖在从事活动的同时,又积极推行学术研究,先后修改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大纲》(朴社1935年出版)、《魏晋的自然主义》(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韩非子考证》(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李卓吾评传》(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等多种学术论文专著。此外,还发表了《月令的来源考》(1935年)、《何心隐及其思想》、《吕留良及其思想》、《辅仁学德》等二十余篇论文。
辗转南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容肇祖和北大的爱国师生们一起,离开北方,辗转南下。他先在南岳逗留了数月,然后又到云南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从1937年底到1940年夏,他除了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授课外,还逐渐关心起国内的政治思想斗争来。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一方面也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政策,表示了自己的愤懑。1940年暑假,他修改完成了《明代思想史》(开明书店1941年出版)。
1940年秋,容肇祖送其妻赴香港就医,随入岭南大学国文系任教(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学迁往香港)。1942年1月日寇侵占香港后,他即率家眷返回大陆,并几经周折,来到非沦陷区乐昌县坪石镇,第三次入中山大学执教,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1944年冬,日寇自湖南窜犯坪石后,容肇祖两次被日本兵拉作挑夫,但他都冒死而脱逃。以后,他便陷入了避寇逃难的奔波之中。
抗日战争胜利后,容肇祖随中山大学迁回广州。在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同时,又积极参加了进步师生组织的“反迫害、争自由"的斗争,并带头在“人权保障大同盟"上签名以后,又写诗并汇款到香港《华商报》(中共主办)编辑部,对该报不怕威胁,如实报道国内群众斗争情况的举动,表示声援和支持。容肇祖的这些进步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不满,1943年秋,容肇祖在秘密得知当局对他加以迫害的消息后,不得不匆匆离开广州,取道香港然后北上。
返回北大
1946年秋,容肇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出版了《先秦法家》一书(成都交通书局)。在北平,他目睹耳闻国民党官员们的种种腐败劣迹,进而加深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认识。1947年至1948年,北平市人民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爱国运动,容肇祖和进步的师生们一道,也积极 参加了这些活动。他们联合起来,保卫祖国的文化古都,呼吁傅作义将军起义,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全国解放后,容肇祖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调到北京市文教委员会文物组,从事文物古迹的考查、整管和鉴定工作。并着手写《元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发现记》等重要论文。以后,又在顾颉刚先生的领导下,和其它同志共同标点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后者为容肇祖单独完成的)等古籍。
1956年7月起,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后,哲学研究所归入其中)工作,并曾先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职。他除指导研究生从事宋、元、明哲学史研究外,还出版了《李贽年谱》(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何心隐集整理本》(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吴延翰标点本》等学术著作,撰写和发表了《刘基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政治观点》等研究文章。
下乡劳动
十年浩劫期间,容肇祖被迫放下了手中的研究工作,先后被下放到河南息县和明港等地劳动。以后虽于1973年调回北京,但他几十年所积累的资料和写下的文稿(其中包括《中国目录学大纲》、《李赞传》、《明清哲学史稿》等专著初稿),已在浩劫中荡然无存。这对一个学者来说,无疑是难以补偿的损失。粉碎“四人帮"后,容肇祖重新回到自己的研究岗位,并在年逾八旬,身体不便的情况下,坚持学术活动,积极著书立说,继续为祖国的文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人物贡献
作为一个著名的民俗学家(兼民间文艺学家),容肇祖对我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都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早在1924年,他就同顾颉刚等人一道,对北京妙峰山的进香活动作了研究的调查。这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一次学术活动,其研究成果在《京报副刊》上发表后,引起了当时社会上不少对民间文艺、民间文俗、民间歌谣等爱好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为推动我国早期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从书本走向实际,从单一探索走向综合研究,迈出了积极的一步。到了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容肇祖又两次出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主席。他一方面积极从事学术组织刊物编辑,另一方面又身体力行,写了大量研究文章,为我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勃兴和发展,做了许多扎实而有益的工作。此外,在神话和传说的研究上,容肇祖也是颇有成绩的。他的《二郎神考》、《天后》等文,是我国较早出现的替某一位“神"作系统考究的论文之一。这些文章的撰写和发表,为研究我国现代早期的神话研究领域,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又如在传说学的探索上,他先后写过《传说的分析》、《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与魏应麟论临水奶》等一批有影响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容肇祖从民俗、历史、哲学等不同的角度着手,对传说的演化与发展、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中的构想成分及其产生的原因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为人们了解传说的起源、特点及分类等,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解放以来,容肇祖学术研究的重点,虽然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位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界的老兵,并热情关注着这两个学科的发展。1962年,他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民间文学》写了《亿〈歌谣〉与〈民俗〉》等文。1979年11月,容肇祖已满八十二岁,但仍然十分关心我国的民俗学建设,并利用出席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机会,与顾颉刚、钟敬文等七教授联名发出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为建立我国新时期的民俗学学科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1994年2月3日,容肇祖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容肇祖一生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淡泊名利,心胸豁达。从教66年来,潜心教育,埋头治学,多次身处逆境却仍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体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坚毅卓绝的品质。他清正高洁的品格为无数后学树立了崇高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