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1]

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屬性

模式化的必定不是隨意的、臨時的、即興的,而通常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這就是民俗具有傳承性、廣泛性、穩定性的前提:一次活動在此時此地發生,其活動方式如果不被另外的人再次付諸實施,它就不是民俗;只有活動方式超越了情境,成為多人多次同樣實施的內容,它才可能是人人相傳、代代相傳的民俗。另外,民俗又具有變異性。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沒有一個文本,主要靠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途徑在人際和代際之間傳承,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條件下,它也不可能毫髮不爽地被重複,在千變萬化的生活情境中,活動主體必定要進行適當的調適,民俗也就隨即發生了變化。這種差異表現為個人的,也表現為群體的,包括職業群體的、地區群體的、階級群體的,這就出現了民俗的行業性、地區性、階級性。如果把時間因素突出一下,一代人或一個時代對以前的民俗都會有所繼承,有所改變,有所創新。這種時段之間的變化就是民俗的時代性。

分類

中國民俗學界的兩種分類。烏丙安在《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張紫晨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當代各種地方志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繫在一起的,既然我們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我們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我們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2)工商業民俗(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2)歲時節日民俗(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研究

中國傳統宗教文化逐步恢復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特別是解放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貶損、批判和否定的傳統宗教(包括道教、佛教、民間信仰)得到了部分恢復和發展,但傳統宗教的教職人員和宗教場所的數量要達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是有很大困難的,雖然基督教、天主教的信教人數、教職人員和宗教場所的數量早已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當代學校教育發達,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物質生活優裕,世俗欲望膨脹,信仰宗教的人群在縮小,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也有例外,譬如,對財神的崇拜,近些年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財神信仰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道教宮觀有財神殿,有些佛教寺廟內也增設了財神殿;各地也出現了不少獨立的財神廟。

這不僅體現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和那些大城市當中,在中西部鄉村地區對財神的崇拜也十分普遍。2007年夏天,登泰山,一路所見佛教道教廟宇內都有財神殿。又到杭州登北高峰,山頂有靈順寺,寺外是財緣閣,賣的香號稱「天下第一財神香」;山門內彌勒佛塑像金光閃耀,寶座銘文「和氣生財」;寺內主殿匾額是「財神真靈」,主供如來佛,左側卻是財神趙公明;左右兩殿是文財神殿和武財神殿,文財神殿主位供奉的是范蠡,武財神殿居中的是關公。整個靈順寺變成了一座財神廟!每年到正月初五子時前後,長江三角洲地區,接財神燃放鞭炮的轟鳴聲鋪天蓋地,煙火如火樹銀花,都宣示財神信仰的繁榮。商家店鋪里,擺放或者懸掛財神像已經是杭州、蘇州、無錫等地都流行的做法。在北京、廣州等城市,情況也是如此。很多家庭有了財神龕,一年到頭香火不斷,供奉不輟。財神信仰自宋代肇始以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不曾這樣普遍、深入和多樣。

相關著作

隨着社會的發展,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民俗學會自1983年5月成立以來,致力於調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國的民俗,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為移風易俗、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

學苑出版社作為九三學社下屬的出版社,出於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加大對民間文化類圖書的編輯出版力度。經過二十年來的探索與發展,學苑出版社已經形成了以記錄與搶救中華文化遺產為主旨,以傳統醫藥學和古代科技、文史古籍、民間文化、考古收藏文物類圖書為主體,兼顧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領域圖書出版的特色。

中國民俗學會與學苑出版社在中國民間文化出版方面有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曾與學苑出版社將共同主辦「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就「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新視野」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

學苑出版社已經出版發行了多部關於民俗文化的系列叢書,具體如下:包括:《京城民居建築繪畫圖集》、《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皇家園林》、《老北京的民俗行業》、《京城鏢行》、《北京史通論》、《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照片集》、《舊京社戲圖》、《九門紅塵——老北京探微述真》、《三山五園舊影》、《漫畫北京城》、《四合院》、《北京舊事》、《北京西山健銳營》、《北京人什麼樣》、《昔日的夏宮圓明園》、《老北京與煤業》。

中國各地的民俗差異很大,但在吉祥方面的追求卻是相同的。因此,煙標體現最多的是吉祥、喜慶題材。利用文字、圖案通過對某些自然物象的寓意或諧音,表達美好願望。例如新鄭捲菸廠的「喜梅」牌,利用民俗文化中喜鵲登梅枝來表達「喜上眉梢」之意。梅枝取其諧音,意為眉梢,喜鵲則扣出「喜」字。

松竹經冬不調,梅花傲霜鬥雪,此歲寒三友象徵着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值得文人士大夫稱頌,而且常常光臨煙標畫面,反映這方面內容的煙標比比皆是,為民俗文化增添一道風景。人們渴望長壽,但各地對長壽的祝願不一樣。南方人寄託於壽星老兒,老壽星的畫像成為許多煙標的主圖;北方人寄託松與鶴,「壽比南山不老松」及鶴髮童顏是人們的殷切期望,所以松鶴圖出現不少煙標;有的地區以獻壽桃表示祝壽,因而標面上壽桃的圖案十分醒目,如滁州捲菸廠的「獻壽」等;有的地區以敬長生果「花生」表示祝壽,此類煙標也有不少。由此可見,民俗文化真是多姿多彩,絢麗無比。

視頻

民俗 相關視頻

濃郁民俗風國產動畫《元日》這才是過年的味道!
錦繡中華·民俗村品牌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