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密纹唱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密纹唱片

中文名: 密纹唱片

外文名: Long Playing Record

表达式: LP

提出时间: 1949年

应用学科: 音乐

适用领域范围: 唱片

密纹唱片是指一九四九年出现的每分钟转33.5转的唱片。密纹唱片的英文是Long Playing Record,所以人们经常称密纹唱片为LP

基本释义

密纹唱片是以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为原料、压制成型、声槽的宽度为0.06—0.08毫米、每厘米有60—120条声槽的唱片。这种唱片分别有每分钟45转、331/3转、162/3转等不同转速,统称为慢转唱片。规格有直径300毫米的大密纹唱片,每面容纳25分钟左右的录音;直径为250毫米的中密纹唱片,每面容纳17分钟左右的录音;直径为175毫米的小密纹唱片,每面容纳8分钟左右的录音。密纹唱片容纳录音的时间长,音质比粗纹唱片和薄膜唱片优美,而且经久耐用。

它是一种每厘米半径内有60至120条细密声槽的唱片。它是相对于早期的每厘米半径内有30至45条声槽的粗纹唱片而命名的。密纹唱片是用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体压制而成的。也曾有过用塑料薄膜压制的密纹唱片,现已不生产。密纹唱片在频率范围、失真、动态范围、信噪比、放音时间等方面都优于粗纹唱片。密纹唱片的转速有45转/分、16 2/3转/分和33 1/3转/分几种,现在只生产33 1/3转/分的30厘米直径的唱片,它的放音时间双面约1小时。

作为唱片的一种,其特点为每厘米半径内 有60至120条细密声槽。而与之相对的粗纹唱片 (唱片的早期产品) 相同半径内只有30至45条声槽。密纹唱片是用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体压制而成的。

密纹唱片又称“慢速唱片”。音沟密度为每厘 米宽度60条以上的唱片。因沟槽细 密,放音时间较长。通用外径为175 毫米、250毫米、300毫米; 转速为转/分、转/分、45转/分。每 面放音时间至少15分钟,有的可达 60分钟。国外的密纹唱片常标有代 号MG; 我国则标有XM (175毫 米)、M (250毫米)、DM (300毫 米)、S(45转/分)等。此类唱片噪 声小,播放时间长;且常以塑料作材 质,重量轻,坚韧耐用。

唱片总述

密纹唱片(LP)

唱片是历史上最早的可以大批量生产、用来存储音频信号的媒体,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众所周知,留声机是由爱迪生发明,当时使用的录音介质是锡箔筒或蜡筒,不能大量生产销售。世界第一张大规模商业录音,据说是CBS于1925年3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录制的千人合唱“救世主今夜降生”。我们常见形式的留声机则是由德国人柏林纳发明,其后大规模的唱片录音和生产才正式开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较常见的唱片是每分钟转78转的那种。这种唱片不是现在所说的密纹唱片,78转唱片文理较粗,加上传速快,一面唱片只能录很少的东西,一部两个小时的歌剧要十几张才能录的下。78转唱片全部是单声道的。78转唱片时代有很多珍贵录音,各大唱片公司最近先后不断挖掘出来,比如1944年富尔特温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传奇录音,1938年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马勒第九交响曲的音乐会录音,还有托斯卡尼尼1937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的、被认为一直无人超越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音乐会录音,都是著名的78转唱片录音。这两款录音,保存完好的原78转唱片现在的价格要在数百美元到上千美元一套。

这种唱片纹理很细,单面可以录超过三十分钟以上的音乐。虽然立体声录音和播放技术在四十年代末已经出现,但直到一九五八年,商业化立体声密纹唱片才隆重上市。还有两种每分钟45转的密纹唱片,一种是直径较小、用来录制单曲的小密纹,通常称单曲小唱片,但很少用来录制古典音乐。另一种直径和33.5转密纹唱片相同,是专门给发烧友提供的,一般用来存储发烧录音、包括古典音乐的发烧录音。因为转速快,单位时间走过的纹线距离长,唱头收集的音频信号较33.5转唱片更为丰富。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模拟录音和密纹唱片的黄金时代,这得力于一大批致力于录音技术、把录音当成一门艺术而非商业、将录音技术和音乐演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录音大师。威尔金森(Wilkinson)的为RCA、DECCA、Reader's Digest、Lyrita制作的录音很多是录音史上的珍珠。Mercury的三麦克录音技术及其Living Presence系列录音至今为人津津乐道,Eberenz与Fine两位录音师的名字几乎是精美录音的保证。RCA的双麦克Living Stereo录音于1954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录音大师Lewis Layton和著名制作人Pfeifer功不可没。DG录音方面的闪亮名字是录音大师Hermanns和著名制作人Weber,他们完成的录音以均衡见长,几乎包拦了卡拉扬几十年在DG的全部录音。EMI则有录音大师Christopher,给我们留下数量惊人、自然而温暖的录音遗产。不信吗?如果用CD来测试,使用最强的D/A转换、失真最低的功放和保真度极高的喇叭来试听,你真得会吃惊地发现真正能做到重现现场感、音色纯正圆润的录音大都是出自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幸运的是,这段时期也正是诸多指挥大师家和顶级乐团的黄金时代,于是我们有幸得以拥有无数璀璨的传世录音。拥有和聆听这段时期出品的大密纹,其乐趣无与伦比。

一般来说,同款录音的密纹唱片,片重越大播放效果越好。好的密纹一般是180克片重,有的甚至200克或更重。但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不少唱片公司为降低成本,唱片越作越薄,尤其是RCA,将自己的宝贵录音用廉价材料低成本制作,败家程度令人痛心疾首,RCA在古典音乐唱片市场的额份也因为出品质量下降越来越小。RCA五十年代生产的大密纹一直洛阳纸贵,特别是唱片标签使用Shaded Dog标记的那种。

八十年代已经广泛采用数码录音和数码混声。这种录音,即使是以大密纹的形式出现,其播放的声音已经无法和录音黄金时代的大密纹相比,很多收藏密纹唱片的人,并不热衷收集数码录音或模拟录音但数码混声的密纹唱片。

九十年代初,随着CD的普及,各大唱片公司先后停止生产密纹唱片。虽然密纹唱片使用起来远不如CD方便,而且声音没有CD那么干净,但由于在相同音响成本的前提下,播放CD出来的声音质量比播放同款录音的密纹唱片的声音质量差很远,特别是播放人声和弦乐更是如此,不少人回到收藏和欣赏密纹唱片,但此时密纹唱片的片源已经很少了。如果用高级的唱机(Turntable),CD的声音无法和密纹唱片同日而语。认识一位上海朋友,唱机是六千多美元的(见图),放出来的人音简直是天使的声音!真正玩儿发烧的,都是玩儿大密纹,对CD则不屑一顾。这些人的音响系统至少在两万美元以上。有消息说,最贵的播放密纹唱片的唱机是美国一个超级烧友从保加利亚专门手工制作发烧音响的兄弟俩那里定作的,价格是八百万美元。

最近,一些唱片公司重新启动了密纹唱片生产线,采用最佳工艺制作,但价格不菲,大约是CD的两倍。

很多密纹唱片封面设计特别精美,令人爱不释手。套装的密纹唱片,比如套装歌剧,里面的唱片说明大册子也制作特别精美,歌剧剧本还会配上大量剧照。套装唱片往往还有加入专门的文章介绍作曲家、音乐内容和历史背景。这些都是CD远远不及的。

发展历史

1931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1/3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Play,简称LP)。原来唱片转速为每分钟78转,密纹唱片为每分钟33.5转。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在材料上,由于氯醋共聚树脂代替了紫胶树脂,唱片的颗粒变细,微小的振动也能录制下来,这样高保真的效果得到进一步体现。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StandardPlay,简称SP)。

1948年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331/3转/分的新一代的密纹唱片(Microgroove),成为唱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RCA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统———45转的EP(ExtendedPlay)与之抗衡。

著名的密纹唱片爱好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其随笔中多次提及他对密纹唱片的狂热。

1950年诞生于美国的第一张密纹中国唱片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将33转密纹唱片推向市场,在全球首次进行商业化的出版发行。

1958年,中国唱片社出版的第一批33转密纹唱片,编号为M-001、曲目《黄河大合唱》被视为中国第一张33转密纹唱片。

然而早在1950年,美国民俗风唱片公司(Folkways Records)已经向全球出版发行第一张33转密纹中国古典器乐唱片,唱片分别收入了两首中国民乐《春江花月夜》和《青莲乐府》以及两首佛教梵呗唱诵音乐,唱片编号是:FP12,比编号M-001的《黄河大合唱》早了8年。

我们看到,两家唱片公司各自代表着中国的第一张33转密纹唱片,其收入的曲目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挑选的。从中国唱片社的《黄河大合唱》,到美国民俗风唱片公司的中国民乐和佛教梵呗唱诵音乐,些许让我们领悟到国人与洋人对于中国文化趋势认同感的差异。

民俗风唱片公司为这张唱片作了如下介绍:

中国文化剧团经过精雕细琢,为我们重塑了在唐代(七至十世纪)发展到巅峰的宫廷宗教音乐。表演者运用了包括琵琶二胡在内的传统乐器。

民俗风唱片公司(Folkways Records)成立于1948年,地址在美国纽约(17W.60th ST.,N.Y.C USA)。创始人莫-艾什 Moses Asch(1905 -1986)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代,艾什去德国学习音响工程,那时他就对民间音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创立一个独立的唱片公司,对我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欲望。我希望去录制音乐,那里有着人们的渴求、需要、以及人生体验。”

1940年艾什通过父亲的关系认识了爱因斯坦。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鼓励艾什去纪录和传播来自世界的声音。有了这样的鼓励,加之艾什本身的强烈兴趣,经过多年的努力,于1948年,民俗风唱片公司得以成立。艾什的公司理念是:无论市场需求是怎样,都要将好的音乐发行出去,哪怕只有可怜的一点销量。

艾什公司不仅视民间音乐为人类的生活记录、精神文明与文化资产,又高度重视民间音乐作为人类进行社会变革的媒介,当时进步的民歌演绎/创作歌手——如Woody Guthrie (1912 -1967)、Pete Seeger (1919-),与优秀的田野录音工作者——如Alan Lomax (1915 -2002) ,皆交由它发行唱片。因此,“民俗风”不仅将民间音乐推入主流的文化社会生活,更在1950、1960年代催生了民歌复兴运动,形塑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面貌与内涵。

1958年至1964年,美国经历了一个民歌复兴时期,期间有些民歌甚至闯入了全国排行榜。

从1948年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艾什的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了两千多张世界民族民间音乐,而且还是这些音乐文案的集散地。

在民俗风唱片公司成立不久的1950年,便推出了上述第一张33转密纹中国古典器乐唱片,之后陆续出版发行了不少中国唱片。根据笔者搜集收藏的唱片实物,已知有12张(套),内容有古乐、民乐、民歌、京剧、唐宋诗词吟诵以及赵元任的《国语入门》等等;每张唱片均带有一小本本,内有英文内容介绍,曲目、演唱(奏)者中英文对照以及一些插图等,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值得一提的是,时隔12年后,编号FP12的第一张33转密纹中国古典器乐唱片重新再版发行,新的编号为FP6812,唱片封面加入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图腾。[1]

相关图片

后记

1984年,年迈的艾什开始寻找一个能继续经营民俗风唱片的机构。他认定,只有史密森学会有能力接过民俗风的衣钵,将这些音乐继续传播到需要它们的人们手中。艾什向史密森学会提出的条件是:无论发行量多少,必须要将这些音乐持续不断地出版传播。1986年,艾什去世之后,他的家人终于在1987年完成了这项搬迁。

史密森学会美国的一个巨型的历史文化传播机构,游客们来到美国,大多会去参观史密森学会的数十个博物馆;每年夏天,大量的游客也会参加史密森文化节活动。据说有人居然在这里淘到了40年前的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唱片。(郭明木)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