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对马耳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对马耳蕨(学名:Polystichum tsus-simense)为鳞毛蕨科耳蕨属下的一个种。为鳞毛蕨种植物对马耳蕨的全草及根茎。

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30至60厘米。根茎接近直立,禾秆色叶柄丛生,长15至30厘米;叶片披针形,长18至30厘米,宽8至15厘米,小叶片为不等边的长矩圆形;有锐尖状芒状坚齿,叶面有光泽。孢子囊群分散生于叶缘和中肋之间,圆形,黑色,孢子囊群盖盾形。

生长于阴暗山谷潮湿林、溪边及竹林内。现时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台湾、西藏,以及韩国,日本,泰国等地。

对马耳蕨根部可供药用,主治各种肿毒初起,乳痈。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6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狭卵形深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6-3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下部密生披针形及线形黑棕色鳞片,向上部渐成为线形鳞片,鳞片边缘睫毛状;叶片宽披针形或狭卵形,长20-42厘米,宽6-1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成尾状,基部圆楔形或截形,二回羽状;羽片20-26对,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上,柄极短,线状披针形,中部的长4-9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基部偏斜,上侧截形,下侧宽楔形,羽状;小羽片7-13对,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柄极短,斜矩圆形,斜的卵形或三角卵形,下部的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急尖或钝,有小刺头,基部斜的宽楔形,上侧有三角形耳状凸,边缘有或长或短的小尖齿;基部上侧第1片增大,卵形或三角卵形,长7-15毫米,宽4-6毫米,有时羽状分裂;小羽片具羽状脉,侧脉常为二叉状,腹面隐没,背面微凹下或微凸起。叶为薄革质,背面疏生纤毛状基部扩大的黄棕色鳞片;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鳞片,鳞片线形,基部扩大边缘睫毛状,黑棕色间或为棕色。孢子囊群位于小羽片主脉两侧,每个小羽片3-9个;囊群盖圆形,盾状,全缘。[1]

主要价值

功用主治

治各种肿毒初起,乳痈。清热解毒。主治痢疾,湿热腹痛,下肢疖肿。[2]

选方

①治各种肿毒初起:对马耳蕨全草,水煎,冲甜酒服。

②治乳痈:对马耳蕨全草加通草,水煎,冲酒服。

资料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辞典》

《中华本草》

生长环境

生阴暗山谷潮湿林下、溪边及竹林内。生于海拔400-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岩石缝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

其他资料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DuìMǎěr Jué

【英文名】Tsushima Shield Fern,Tsushima Holly Fern

【别名】毛脚鸡、蕨萁、线鸡尾

【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或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tsus-simense(Hook.)J. Smith[Aspidium tsus-simense Hook.]

采收和储藏:根茎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季采集较好。挖出后除去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嫩叶春季采集,鲜用。

【性味】苦;寒;凉

【归经】心;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痢疾;目赤肿痛;乳痈;疮疖肿毒;痔疮出血;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