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馬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對馬耳蕨(學名:Polystichum tsus-simense)為鱗毛蕨科耳蕨屬下的一個種。為鱗毛蕨種植物對馬耳蕨的全草及根莖。

為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高30至60厘米。根莖接近直立,禾稈色葉柄叢生,長15至30厘米;葉片披針形,長18至30厘米,寬8至15厘米,小葉片為不等邊的長矩圓形;有銳尖狀芒狀堅齒,葉面有光澤。孢子囊群分散生於葉緣和中肋之間,圓形,黑色,孢子囊群蓋盾形。

生長於陰暗山谷潮濕林、溪邊及竹林內。現時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湖北、湖南、四川、雲南、台灣、西藏,以及韓國,日本,泰國等地。

對馬耳蕨根部可供藥用,主治各種腫毒初起,乳癰。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60厘米。根莖直立,密被狹卵形深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6-30厘米,基部直徑2-4毫米,禾稈色,腹面有縱溝,下部密生披針形及線形黑棕色鱗片,向上部漸成為線形鱗片,鱗片邊緣睫毛狀;葉片寬披針形或狹卵形,長20-42厘米,寬6-14厘米,先端長漸尖或成尾狀,基部圓楔形或截形,二回羽狀;羽片20-26對,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上,柄極短,線狀披針形,中部的長4-9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基部偏斜,上側截形,下側寬楔形,羽狀;小羽片7-13對,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柄極短,斜矩圓形,斜的卵形或三角卵形,下部的長5-10毫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或鈍,有小刺頭,基部斜的寬楔形,上側有三角形耳狀凸,邊緣有或長或短的小尖齒;基部上側第1片增大,卵形或三角卵形,長7-15毫米,寬4-6毫米,有時羽狀分裂;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常為二叉狀,腹面隱沒,背面微凹下或微凸起。葉為薄革質,背面疏生纖毛狀基部擴大的黃棕色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鱗片,鱗片線形,基部擴大邊緣睫毛狀,黑棕色間或為棕色。孢子囊群位於小羽片主脈兩側,每個小羽片3-9個;囊群蓋圓形,盾狀,全緣。[1]

主要價值

功用主治

治各種腫毒初起,乳癰。清熱解毒。主治痢疾,濕熱腹痛,下肢癤腫。[2]

選方

①治各種腫毒初起:對馬耳蕨全草,水煎,沖甜酒服。

②治乳癰:對馬耳蕨全草加通草,水煎,沖酒服。

資料來源

《全國中草藥匯編》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辭典》

《中華本草》

生長環境

生陰暗山谷潮濕林下、溪邊及竹林內。生於海拔400-3000m的山坡林下溝邊岩石縫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西藏等地。

其他資料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DuìMǎěr Jué

【英文名】Tsushima Shield Fern,Tsushima Holly Fern

【別名】毛腳雞、蕨萁、線雞尾

【來源】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對馬耳蕨的根莖或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tsus-simense(Hook.)J. Smith[Aspidium tsus-simense Hook.]

採收和儲藏:根莖全年均可採收,以秋季採集較好。挖出後除去葉,洗淨,鮮用或曬乾;嫩葉春季採集,鮮用。

【性味】苦;寒;涼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痢疾;目赤腫痛;乳癰;瘡癤腫毒;痔瘡出血;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