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寻访,遗失在大秦的那一个忠魂(耿永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寻访,遗失在大秦的那一个忠魂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寻访,遗失在大秦的那一个忠魂》中国当代作家耿永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访,遗失在大秦的那一个忠魂

今年初秋,我去绥德城郊寻访一个叫做“呜咽泉”的地方,一个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殉难处。

这是绥德城东五里的卢家湾。

走进村庄,便道两边窑洞房屋密集,偶见枣树、蔬菜墨绿,及至大山悬崖陡壁处,地面杂草茂密,山花烂漫,清风吹过,一片静谧。

悬崖绝壁呈半弧形,左边悬崖中段岩石布满绒状苔藓,难辨岩石本色。岩石中间,水流渗湿一道沟痕。右边悬崖顶端,有人工凿平的一方空白,赫然刻有三个篆体大红字:“呜咽泉”。

公元前210年。

一位青年男子仗剑而来,四周寂然。白云停止游荡,草木肃然静立,空气仿佛凝固。

男子双膝跪地,圆睁两眼,仰天长啸,泣不成声……忽而一挥手,执剑自刎,一道鲜血染红上郡天空,染红咸阳晚霞,把大秦帝国的江山,活生生拉开一道血红的口子。

青年男子缓缓倒下……

此时,他身旁的悬崖石缝中,忽然流出一股泉水,如泣如诉,故名“呜咽泉”, 亦称“杀子谷”。

从此,卢家湾更名“呜咽泉”。

那男子名扶苏,秦始皇公子,含冤自裁,时年仅31岁。

明代王琼《呜咽泉》一诗写道:

城东五里卢家湾,寒泉迸出石垒山。

泉声似泣还似诉,仿佛公子遭馋奸。

昔人已矣恨未已,无情却作有情比。

题名呜咽万古传,恨在人心不在水。

疏属山是绥德城内一座名山。

它崛起于无定河畔,记载于《山海经》里,它“峨峁晴晖”为绥德古八景之一,

它是扶苏长眠之地。

我登上山巅,迎面是扶苏的高大塑像,面色忧郁,满目凄然。公子是哀叹自己多舛的命运,还是惋惜大秦社稷的不幸消亡?塑像后面是扶苏墓冢,石碑上刻有“秦扶苏墓”。

伫立扶苏塑像前,我脑海里蓦然浮现出四句话:

生于大秦,贵为公子,秉性仁勇,终于冤魂。

这四句话,恰是扶苏一生的写照。

扶苏,一个清爽的名字,散发着草木的缕缕香气。

相传,扶苏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 。“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有香草佳木之意,出于《诗经.国风》。 秦始皇以此为宝贝长子命名,可见对其寄予无限厚望。

少年扶苏,机智聪颖。从小受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影响,仰慕儒家学说,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在政见上,常与暴虐的秦始皇不合。始皇虽然也感到扶苏很有政治头脑,但在性格上有很大缺陷,比如软弱,比如仁慈。作为一个帝王,要治理国家,要臣子服你,手段必须强硬,使人慑服。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秦始皇咸阳焚书坑儒,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重重忧虑。于是向父皇上谏道: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我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望陛下明察。

扶苏诚心告诫,却让秦嬴政大怒,贬谪公子监蒙恬军于上郡(今绥德),协助蒙恬筑长城,御匈奴,希望在军队里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断的扶苏来。

传说,当时公子府即设于绥德疏属山上。

三年塞外征战,三年血雨腥风

扶苏果然不负始皇期望。

他与蒙恬文武协力,整肃军纪,重农兴工,发展生产,使贫瘠纷乱的陕北小城,出现了民康物阜,仓廪充实的繁荣气象。扶苏身先士卒勇猛善战,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深得上郡军民拥戴,仁厚之名广为传颂。

一个帝王公子,千里迢迢,从富饶的关中平原咸阳来到黄土高原苦寒之地上郡历练,无论始皇出于何种目的,今天看来仍然难能可贵。我们可以想象,娇生惯养的公子,要吃多少苦,脱几层皮,才能适应塞外风沙,适应军纪军训

[1]

作者简介

耿永君,男,陕西乾县人,农民,小书商,迄今已在报刊发表文章一百余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