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将门季孙(段慧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将门季孙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将门季孙》中国当代作家段慧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将门季孙

公元1090年深秋的一天,一辆满载着行李的马车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杭地区向着黄土高原一路缓缓而来,车上坐着一位将近花甲之年的中年男子,名叫刘季孙。刘季孙之所以来隰,是受了举荐后奉命来这里担任知州的。明知道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但他仍携了家眷风尘仆仆地朝着目的地进发。此时的他,眼睛默默地望着前方,往事如一幕幕地涌上心头。

刘季孙是祥符人(即河南开封),字景文。父亲刘平擅长骑马射箭,因平遂之战孤军救援大骂贼逆不食而亡。他的六个哥哥依次为庆孙、贻孙、宜孙、昌孙、孝孙、保孙,皆有异材且受了恩赐,可惜均年寿不长,偏是年龄最小的他在岁月的无常变幻中风雨无阻地走了下来。早在饶州的时候,酒后兴起的他随手题了一首七言绝句于饶州酒务厅屏,看似悠闲恬淡,透出百般无聊,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却丝毫读不出筋骨尽露的浅躁之气,而是襟抱开阔,气度雍然,被王安石视察见到后捻须良久,为之赞叹,当即启用为饶州学事,后升职为两浙都监。

题 屏

刘景文

呢喃燕子语梁间,

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应不解,

杖藜携酒看芝山。

那是阳春四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样例行巡查的他与杭州知州苏轼不期而遇。适逢哲宗继位,苏轼先任登州太守,后被召回官至翰林学士,对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持有异议便主动提出了辞呈,获准后来到阔别16年的杭州。没多久,苏轼认为“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挥笔写下“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并且呈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开始着手一项十多年前没有完成的重大水利建设,亲自发动了20万民众疏浚西湖。

当时西湖的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此外,杭州还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畅通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居民将陷入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就会成为问题。

面对这样严重的威胁,苏轼一面积极上奏,一面筹措工程经费,筑堤建桥,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这一来,二人便有了不少交往。刚开始,他们几乎天天安步代车,随时督查工程的进展,直到有一天刘景文毕恭毕敬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首七律求教,上面写着:

奉寄苏内翰

刘景文

倦压鳌头靖左鱼,笑寻颖尾为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天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次韵刘景文见寄诗

苏 轼

淮上东来双鲤鱼,巧将书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正髯鹤孤。

烈士家风安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将诗拿至手上,这位号称“东坡居士”之人不禁轻声朗读,之后依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进行和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次韵。《梁溪漫志》中说:“作诗押韵是一奇。荆公(王安石)、东坡(苏轼)、鲁直(黄庭坚)押韵最工,而东坡尤精于次韵,往返数四,愈出愈奇……盖其胸中有数万卷书,左抽右取,皆出自然。初不着意,要寻好韵,而韵与意会,语皆浑成,此所以为好。”两首律诗,前者写出了对苏轼的敬重之情,后者道出了对刘景文文韬武略的认同,均晓畅自然,浑然天成。也就是从那时起,身为七品知州的苏轼了解到眼前的这位将门之后刘景文颇有虎子之风,交往自然与日俱增。

没用半年,西湖边上修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堤坝,使得往日废弃杂乱的河道容貌大有改观,这便是史上闻名的“苏堤“。闲下来的时候,苏轼常常觉得这段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也难怪,远离了政治的纷争,醉心于利民的实事,及时地感受美景,率性地简单生活,何尝不是人生之快事?当然,还结交到一批喜好舞文弄墨的文朋诗友,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品茶吃肉,可以毫无拘束地抒情怀,谈理想,话人生,也就使得一大批诗作应运而作。对了,还认识了一位职位比自己略低、但性格却颇为豪爽的刘景文。这位老大哥不仅博通史传,而且性好异书古文石刻,每遇不解之处,总会及时出手相帮,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慷慨奇士”。

想到这里,苏轼急忙来到书房取出纸砚,挥笔而下《乞擢用刘季孙状》。如下:“元佑五年十一月,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状奏。右臣自少闻赵元昊寇,延州危急,环庆将官刘平以孤军来援,奸臣不救,平遂战殁,竟骂贼不食而死。平有数子,皆才用绝人,不幸早世。今臣所与同僚西京路分都监左藏库副使刘季孙,则之少子,笃志力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轻利重义,虽文臣亦未易得。而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至于奋不顾身,临难守节,以臣度之,必不减平。今平诸子独有季孙在,而年已五十有八,虽备位将领,未尽其用。伏望朝廷特赐采察,权置边庭要害之地,观其设施,别加升进。不独为忠义之劝亦以广文武之用。如蒙朝廷擢用,后犯己赃,及不如所举,臣甘伏朝典。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奏折写好后递上去不久,很快就得到了批示,刘季孙被顺利地任命为隰州知州。

看来,分别是在所难免的了,天下终归没有不散的宴席,好在秋意袭人离严冬尚早,可以趁着地冻三尺之前缓缓平安抵达。临行时,刘季孙特地去看望了对他有着提拔之功的恩人,两个人默默地站在西湖的长堤上伫立着,很长时间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这时,西湖上泛起的微风将残败的荷叶枝丫摇晃了一下,远处依然呈现出一片绚烂无比的景象。于是,苏轼禁不住脱口而出: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桔绿时。

一首送行诗,满眼惜别情。这首诗前两句写荷叶将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不再亭亭玉立,菊花也只剩下傲霜的枝干,在寒风中显得生机勃勃,而后两句道出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正是橙黄桔绿之时。表面听来是写景,实际上借景喻情,除了惋惜,更多的是勉励。为他送行的,其实还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他们都将刘景文视为了生命中的知己,写下了对他的不舍和留恋之情,有诗为证:

送刘季孙栽隰州

张 耒

君家将军本缝掖,叱咤西摧贺兰石。

一时成败何足论,要仗英名垂竹帛。

到君奇骨尚虎头,白须千骑守边州。

插架万签供记览,探囊五字擅风流。

五更吹角建牙旗,万马合围行酒瓮。

朝裘风劲黑貂暖,夜帷雪满青毡重。

乐哉闭口莫言兵,虽有颇牧谁能用。

送刘景文两浙两路都监

晁补之

刘侯八尺力如虎,遣守黄河千里堤。

闭门寒郊似深隐,虫响秋巷墙悬梨。

我官北门四换岁,访饮屡过城濠西。

雁飞不到建章阙,欲往何异车无輗。

诏绥兵马吴八郡,画船下汴光生蜺。

西湖灵隐天下冠,幽人释子多招提。

松林竹坞我行地,指拭定有尘埃题。

山堂清酒小泥赤,吴歌白纻双蛾低。

少年放意入云水,只今块坐愁冠笄。

君行日夜向佳景,洞庭霜落羞鰅夷。

莫夸能饭便鞍马,闽琛海赆通蛮溪。

时平游宦行乐耳,属有佳客须频携。

明年我亦丐一邑,高舟江上随凫鹥。

刘景文到任后,除了在公堂办公,隔上几天就会去一趟晋文公祠祭拜,这在《夷坚志》中有一段记载,刘景文的外甥说他在公堂办公时,有时忽然就闭了门,说晋文公来了,然后还能听见一阵低语声。第二年开春(也就是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一年零七个月后的苏轼被召回朝,在当了7个月的兵部尚书后调到了颍州。为了表示知遇之恩,刘景文决定专程去拜访一趟。去之前,他得先去住在江苏的米芾那里讨上一块恩人喜欢的砚山,然后再过滁州,入颍州。

到了米芾那里的时候,米芾正在书房练字,顺手写道:“芾箧中怀素帖如何?乃长安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见便惊云:自李归黄氏者也。芾购于任道家,一年扬州送酒百余尊,其它不论。帖公亦尝见也。如许,即并驰上。砚山明日归也。更乞一言。芾顿首再拜。景文公阁下”这本是米芾因砚山借出未还征询意见的信笔涂鸦,不想这随意之作因心无旁骛,故笔锋运行潇洒、灵动,结体倾仰、欹侧不拘一格,行笔速度由缓而急,气势愈来愈雄强。尤其末尾两行,先用急速使转的连笔一气呵成,再用点画分明之笔触,顿挫至终,真是沉着痛快,如此洒脱豪放的用笔是米书中少见的。绕道滁州时,滁州太守王诏亲自设宴款待,还委托带信给苏轼,请求手书师欧阳修《醉翁亭记》以便刻碑勒石。

得知刘景文将至的消息,苏轼心情格外爽朗,竟然不顾连日来因江南久旱祈雨累倒的羸弱身躯支撑着从病床上坐了起来,又见窗外下起了小雨,一时将内心的喜悦化作了笔端。

喜刘景文至

苏 轼

天明小儿更传呼,髯刘已到城南隅。

尺书真是髯手迹,起坐熨眼知有无。

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

我闻其来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

江淮旱久尘土恶,朝来清雨濯鬓须。

相看握手了无事,千里一笑毋乃迂。

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

过江西来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吴姝。

新堤旧井各无恙,参寥六一岂念吾。

别后新诗巧摹写,袖中知有钱塘湖。

来得时候,刘景文一马两仆率然相访,一住就是十来天。这期间,欧阳叔弼、赵景贶、陈履常相徙,而景文复至,不数日柳戒之亦见过,宾客之盛,顷所未有。自然,诗和酬唱肯定是少不了的,刘景文率先作了《祷雨龙公既应》,只是原诗无存,偏偏苏轼的《祷雨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留了下来。在应滁州太守王诏所求书写大字楷书《醉翁亭记》时,刘景文也让顺便为自己写上一幅,就是后人所看到的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的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被刘景文小心翼翼地放进了行囊之中。转眼间十天过去了,刘景文不得不再次启程离开了,真是千言万语道不尽离别之情,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得以相见啊!

次前韵送刘景文

苏 轼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

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

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峨眉扶。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欧阳赵陈皆我有,岂谓夫子驾复迂。

迩来又见三黜柳,共此暖热餐毡苏。

酒肴酸薄红粉暗,只有颍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风雨散,对影谁念月与吾。

何时归帆斥江水,春酒一变甘棠湖。

转眼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苏轼结束了在颍州半年的太守生涯,又奉命来到扬州上任。在去往扬州的路上,苏轼看到庄稼长势很好,非常高兴,可了解到老百姓为“积欠”所困,便多次奋笔疾书请求朝廷暂停催欠。时值芍药盛开,上上下下都在筹备“万花会”,但苏轼觉得眼下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官府的陈前积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况且“花会“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主动下令取消,被老百姓广为称颂。几乎就在同时,远在隰州的刘景文却因病去世了。五月的一天,刘景文对一个部下说:“天帝叫你来了,你先去,我过几天再去。”大家听了都很吃惊。不几天,果然这个人无疾而终,又过了几天,他也走了。过了一夜后,又活转过来,命人拿笔,写下三首绝笔诗,告诉人们以后到天上掌管雷部的事情,然后这才闭上眼睛停止了呼吸。

接到刘景文的死讯后,苏轼一时间心如刀绞,百感交集,没想到几个月前还一起谈笑风生的老朋友怎么就突然遭遇不幸,之前难得的相见竟然成为了最后的诀别呢。让人不解的是,老朋友一生所得俸禄几乎全部用于购买书画金石,所藏家用颇丰,仅以王羲之的《送梨帖》为例,此帖虽仅有两行11个字,其价值胜过唐代邺侯李泌的30000轴书法,又怎么能落下个灵柩从隰州运到晋州(临汾),就再也无力移厝呢?

不过,叹息归叹息,还是趁着他的儿子前来求助之际出手相帮,以了却最后的心愿吧。当即,一篇倾注了拳拳手足情的《乞赙赠刘季孙状》自手下而出:“元佑七年十月,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书苏轼状奏。右臣等窃闻仁宗朝赵元昊寇,延州危急,环庆将官刘平以孤军来援,奸臣不救,平遂战殁,竟骂贼不食而死。诏赠侍中,赐大第,官其诸子庆孙、贻孙、宜孙、昌孙、孝孙、保孙、季孙等七人。诸子颇有异材,而皆不寿,卒无显者。家事狼狈,赐第易主。独季孙仕至文思副使,年至六十,笃志好学,博通史传,工诗能文,轻利重义,练达军政,至于忠义勇烈,识者以为有平之风。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近蒙朝廷擢知隰州,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无甔石,妻子寒饿,行路伤嗟。今者寄食晋州,旅榇无归。臣等实与季孙相知,既哀其才气如此,死未半年,而妻子流落,又哀其父平以忠义死事,声迹相接,四十年间,而子孙沦替,不蒙收录,岂朝廷之意哉?今执政侍从多知季孙者,如加访问,必得其实。欲望朝廷特诏有司,优与赙赠,以振其妻子朝夕饥寒之忧,亦使人知忠义死事之子孙,虽跨历岁月,朝廷犹赐存恤,于奖劝之道,不为不补。季孙之子三班借职璨,见在京师,乞早赐指挥。谨录奏闻,伏候敕旨。贴黄。季孙身亡,合得送还人为般擎。女婿两房,并已死尽。其丧柩见在晋州,无由般归京师。欲乞指挥晋州,候本家欲扶护归葬日,即与差得力厢军三十人,节级一人,般至京师。”

行至此处,总算将刘景文的生平大略讲了不少,也将其与隰州的渊源基本上如实娓娓道来,只是在追寻这段逝去的历史时,刘景文所作之诗大部分无以保存,而有关于他的诗作《赠傅义秀才》《赠钱蒙仲》《寒食同游西湖》《西湖席上》《雪》等的次韵却留下不少,这可能是另一种遗憾吧。往昔已故,世事如风,谁也不曾料到这样的一段往事,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留下了斑澜的色彩;谁也不曾料到这样的一份友情,会因了文人墨客的竞相传唱,成为了永久的千古绝唱。 [1]

作者简介

段慧琴,山西隰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