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 (東亞古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將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始見於春秋時代,於漢代規範成為常設職位。後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等地。
名稱來源
將軍,字面意思就是率領軍隊。夏商周時期,天子統率的部隊分為六軍,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制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晉國魏獻子自己統領一支軍隊,稱「將軍」。
我國各朝代的盔甲
中國的將軍
始於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漢武帝時以大司馬為大將軍所兼官號,其後霍光、王鳳等均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為中朝官領袖。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如驃騎大將軍之類。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至南北朝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敦、薑維、朱然都曾任此職。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
分為「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兩種,前者為常設職位可入朝參政並開府理事,又稱「中朝將軍」;而後者多為為臨時征戰設可稱為「征討將軍」,另魏晉後為獎勵軍功,將軍名號增多,多為刺史及太守所加,稱為「散號將軍」。
將軍官職的名稱
每朝常設的將軍名號各不相同。按級別各朝常設的中朝將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征(東南西北)將軍、四鎮(東南西北)將軍、四安(東南西北)將軍、四平(東南西北)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等。驃、車、衛及諸征、鎮將軍資深者可進號為大將軍。如驃騎大將軍、衛大將軍、征北大將軍,鎮西大將軍。
文獻參考
- 《通典·職官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