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份敬字亭位於台灣屏東縣麟洛鄉麟趾村小份巷路上,坐南朝北,約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前後建造,相傳是為了阻擋大武山龍脈,讓龍氣能夠留在麟洛,以求庄內平安。而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以前,每月初一、十五日都會有人挑大字紙籠到各家各戶收字紙,再送到敬字亭焚燒,藉以以彰敬字惜紙之風。在許多客家聚落中,都可發現「敬字亭」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客家人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即使賣田賣地也要鼓勵子女讀書,甚至到最後舉債也無怨無悔。也因此客家人在各行各業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表現,和其重視教育的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值得大家效法。 [1]

目錄

沿革介紹

根據文獻記載:「小份巷敬字亭具有風水功能,可以阻擋來自大武山的龍氣。」北大武山為南台灣中央山脈上的至高點,於百岳之中位列「五嶽」之一,也是在屏東平原風水上最重要的「靠山」。敬字亭約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至民國四十九年之前,附近地區的客家人還會在初一與十五兩天,搜羅字紙到這裡焚燒,以表示對文字的敬重。敬字亭的外觀,基座上有三層六角形磚造亭身,並在第二層供奉文昌帝君神位,上書「敬聖亭」三字,並有「敬奉金香火」、「聖神庇萬民」的對聯。[2] 此敬字亭為四層六角形格局,外有一六角形矮牆圍繞,亭頂為六攢尖式,頂尖中央飾以葫蘆,屋脊上有泥塑水草裝飾。底層為基座,第二層為焚化字紙的拱形爐口,上方題有「敬聖亭」,及「敬奉金香火,聖神態萬民」的對聯;第三層為供奉文昌帝君的小神龕,每年文昌帝君的聖誕,村民會在此舉行誦經祭拜活動,最後則為頂層。敬字亭各層亭簷脊上,皆有泥塑水草裝飾,牆面有彩繪,內容以風景畫為主,爐口旁則繪有欄杆裝飾,較為特殊。[3]

麟洛七星墩之一 --- 阻擋來自大武山的龍氣護佑鄉民

當初為了將龍氣留在麟洛,便於麟洛建立了南北向的七個高起土墩,其中小份巷敬字亭就位於由南往北數的第二墩上。七星墩如果由南到北來區分,第一個高墩是位於田心村小份巷,第二墩則是小份巷敬字亭,第三個高墩剛好就在陽泰伯公(阿烈伯公)的位置,第四墩就是新田村觀音廟(湧源堂),第五墩就是新圍莊的高墩伯公,第六墩就是李家夥房後方,第七墩應該是在新圍莊河水伯公旁(民族路372號盧家前方)。高墩是局部隆起的土堆地形,在麟洛境內有7個墩的存在,因此又稱為七星墩,相傳是7座南北一脈相連的高墩,風水師謂之龍脈,來自大武山的說法。而藉由所謂七星墩的設計規劃,在早期的農村社會中其實也是有安定人心之效用,某種形式上也祈求麟洛鄉能風調雨順及人民皆能安居樂業,達到某種撫慰人心及平安生活的期盼。[4] 據說小份敬字亭的建造是為了阻擋大武山,使龍氣能夠停留在麟洛,以求平安祥和,麟洛有7個高墩稱為七星墩。敬字亭為第2墩的位置,這對麟洛風水有很大的幫助,有一年隘寮溪因洪水氾濫河壩潰堤,東片河與西片河河水氾濫,東邊的河水流向田心村,西邊的河水流向大湖圳一直到田道村,兩條河流沖刷到萬丹,流入東港溪,此地高墩被沖毀,敬字亭並未被沖毀破壞。敬字亭的存在也說明早期鄉民對於字紙的尊重與對於文字敬惜的觀念。[5]

視頻

【小份敬字亭】

【屏東麟洛鄉(四)|火車站|小份敬字亭】

【屏東麟洛小份巷敬字亭 HD】

參考文獻

  1. 小份敬字亭 麟洛鄉公所
  2. 野地旅0507:小份巷敬字亭與伯公[屏東麟洛] 地球上的火星人-下巴 (野地旅)
  3. 麟洛麟趾村敬聖亭屏東聖蹟亭巡禮
  4. 七星墩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5. 小份巷敬字亭 客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