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麦黄矮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麦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
原圖鏈接

小麦黄矮病又称黄叶病、嵌边黄等,是由大麦黄矮病毒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表现为叶片变黄和植株变矮。

小麦黄矮病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中及华东等冬麦区、春麦区及冬春麦混种区。该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为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以上。

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措施应以鉴定、选育和推广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治蚜防病入手,改进栽培技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小麦黄矮病

外文名: Wheat yellow dwarf disease

别 名: 黄叶病、嵌边黄

小麦黄矮病1
原圖鏈接

为害植物: 小麦

为害部位: 叶片

病 原: 大麦黄矮病毒

病原特征

病原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BYDV),属黄矮病毒组。根据在电子显微镜下,对用由麦二叉蚜传毒的小麦黄矮病病株,经超提纯所制备的抽提液进行观察的结果,小麦黄矮病是一种球状病毒,病毒质粒的直径为24-30毫微米。小麦黄矮病毒感染小麦后,随植株体内营养运转到生长点部位。所以,抽出的新叶首先显症,自下向上发展。在16-20℃下,病毒的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以上逐渐潜隐,30℃以上不易显症。该菌除为害小麦外,还能侵染大麦、莜麦糜子和多种禾本科杂草。

分布为害

小麦黄矮病最早由 Oswald和 Houston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麦上发现,目前已经分布南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是世界性的危害小麦、大麦和燕麦等麦类作物的病毒病害。黄矮病主要侵害小麦、大麦、燕麦、、糜子、玉米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麦类作物感病后,光合作用等生理机能遭到干扰和破坏,麦粒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 Lister等(1995)估计全世界因黄矮病毒的自然侵染可使麦类作物产量损失达到11%~33%。

我国于1960年首先在陕西和甘肃发现小麦黄矮病,随后在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冬、春麦区及冬、春麦混种区均有发生和危害的报道。曾先后于1966年、1970年、1973年、1978年、1980年、1987年和1999年在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宁夏和河北等省(自治区)大面积流行成灾。1987年仅陕西和甘肃两省就因黄矮病的流行损失5亿kg余小麦。1999年大面积流行发生范围遍及陕西、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和河北等多个省(自治区),发病面积达156.67万hm2余。

小麦黄矮病的症状

小麦黄矮病的症状因寄主种类、品系、生长期及生理条件、病毒株系、接种剂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小麦受黄矮病毒侵染后,苗期感病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扎根浅,易拔起。病叶自叶尖褪绿变黄,叶片厚硬。病株越冬期间易被冻死,未冻死的,返青拔节后新生叶片继续发病。病株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较矮,根系发育不良。

典型症状是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随后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沿叶缘向叶茎部扩展蔓延,黄化部分约占全叶的1/3~1/2。病叶质地光滑,后期逐渐黄枯,而下部叶片仍为绿色。病株能抽穗,但籽粒秕瘦。穗期感病的植株一般只旗叶发黄·呈鲜黄色,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大麦幼苗感病后严重矮缩,分蘗增多,叶片变硬发脆,叶尖开始变黄,呈鲜艳的金黄色或橙色,有光泽,不抽穗或抽穗很小,籽粒很少,且不饱满。拔节期感病,节间缩短,植株显著矮化,分蘖增多,叶片呈金黄色。抽穗后感病,一般只旗叶呈金黄色,矮化较轻,能抽穗,籽粒秕瘦。

燕麦植株感病后叶片自叶尖或叶缘出现褪绿斑驳,然后逐渐发展呈紫红色。叶片一般不出现条纹,叶鞘呈紫红色。粟发病后全株矮缩,严重时不能抽穗。紫秆品种全株变红色,称之为粟红叶病。玉米植株感病后叶片自叶尖褪绿呈浅红色,逐渐发展为褐红色。糜子发病后叶片最初为橘红色,后发展为土红色或土黄色。[1]

发病规律

小麦黄矮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数量呈正相关,蚜虫数量又受到雨量和气温的影响。秋季麦苗出土后降水少,有翅蚜虫少;反之发病就多。秋季麦苗发病多少是春季发病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秋季天旱温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为重病流行季;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为轻病年;如秋春季都有雨,则一般发病较轻。[2]

防治方法

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措施应以鉴定、选育和推广抗、耐病丰产良种为主,从治蚜防病入手,改进栽培技术,以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选育推广抗耐病良种

从各地对小麦抗耐病性多年鉴定的结果看出,一般当地农家品种大多有较好的抗耐病性。杂交品种或引自国外的品种有抗、感病两种类型,一般抗条锈病的品种不抗小麦黄矮病。杂交后代抗病性与选择的亲本有关,如选用抗病农家品种作母本,杂交后代抗病遗传性较为明显。不少地区已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冬麦区目前主要有太原89太原116晋农3号、晋农17、延安1号、4号、6号及11号、卫东1号、晋中849、北京5号等。春麦区有劲麦1号、内乡5号等。

防治蚜虫

麦蚜是小麦黄矮病毒的传播媒介。因此,防治麦蚜,就能有效地控制小麦黄矮病的流行和危害。多年来,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摸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治蚜防病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种子处理:据中国甘肃省张掖地区,陕西省蒲城县多年大面积示范,冬小麦的早播麦地采用三九一一拌种,能治蚜并兼治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年拌种后冬前可以不治蚜。每50千克麦种用75%三九一一0.1-0.15千克加水3-4千克拌种,拌后堆闷12小时,残效期35天左右。另外,用0.3%或0.5%可湿性灭蚜松粉剂拌种,残效期达40天左右。灭蚜松是一种高效·低毒对人畜安全的内吸剂,可逐步取代三九一一。用0.3%乐果乳剂拌种,残效期达15-26天,也有一定的治蚜效果。

喷药治蚜:在一般情况下,拌种地块冬前可以不治蚜,但如气温较高,干旱,则必须加强田闻麦蚜调查,根据各地虫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喷1次药,以防止麦蚜在田间蔓延、扩散,减少麦蚜越冬基数。冬麦返青后,到拔节期防治1-2次,就能控制麦蚜与小麦黄矮病的流行。春麦区根据虫情,在5月上、中旬喷药效果较好。

药剂使用,50%灭蚜松乳油1:(1000-1500);40%乐果乳油1:(1000-1500);50%一六O五乳油1:(2000-3000);50%甲基一六O五1:2000;40%乐果乳油0.05千克,加水0.5千克,拌15千克砂土,配成毒土,每亩撒315千克;1%一六O五粉或1.5%乐果粉每亩喷1.5千克。

另外,当麦蚜开始在冬小麦根际附近越冬时,进行冬灌,有显著的治蚜效果。中国甘肃省张掖地区经验,冬前镇压、返青后耙耱,能有效地消灭田间残茬和土块上的蚜卵。

栽培管理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如在种植糜子的地区,尽量压缩糜子的种植面积,可以减少麦蚜和病毒的越夏数量,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

此外,按排好茬口,冬麦区避免过早过迟播种小麦,春麦区适当早播,合理密植,抓紧月巴水管理等,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对病毒的抗耐病性,减轻小麦黄矮病为害,也有一定作用。


相关视频

造成小麦苗黄苗弱甚至死亡的病害:丛矮病


小麦发黄最新田间发病分析与解决方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