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尼采

增加 63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ref>[https://baike.sogou.com/v45288.htm?fromTitle=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搜狗百科</ref>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吕岑附近的[[洛肯村]]。 [[ 德国 ]] 著名 [[ 哲学家 ]] 、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 [[ 诗人 ]] [[ 作曲家 ]] [[ 思想家 ]] ,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等。24岁时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直至1900年去世。
1864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1865年10月转学到莱比锡大学继续攻读语言学。阅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影响。
1866年开始与同学埃尔温·洛德结为好友。1868年11月8日在莱比锡结识理查德·瓦格纳。1869年2月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副教授。5月17日首次到卢塞恩城郊的托里普森拜访瓦格纳。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讲,题目是《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1870年,创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1月出版)。3月被任命为正 [[ 教授 ]] 。8月以志愿看护兵的身份参加普法战争,传染上白喉和痢疾。10月因病退役,回到巴塞尔大学,与同事弗兰茨·奥弗贝克结为好友。
1872年2—3月在巴塞尔大学作题为《我们教育设施的未来》的演讲。(后作为遗著出版)5月22日参加拜洛特音乐节大剧院奠基典礼。
1873年,创作《不合时宜的思想》第一部《[[忏悔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未完成,其片断后作为遗著出版)。
1876年《不合时宜的思想》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特]]》。8月前往拜洛特出席首届音乐节。9月同心理学家保罗·雷进一步交往,成为好友。10月因病获假,同保罗·雷和玛尔维达·冯·梅森布格一起在索伦特过冬。10—11月在索伦特同瓦格纳最后见面。
1878年,创作《[[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一部。1879年病重,辞去巴塞尔大学教职。1880年《漫游者及其影子》,《人性的,太人性的》的第二部。3—6月首次在威尼斯逗留。11月开始首次在热那亚过冬。
1881年,创作《[[曙光]]》。首次在 [[ 瑞士 ]] 恩加丁高山疗养地西尔斯—玛丽亚度夏。1882年,创作《[[快乐的科学]]》。1883年,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二部。
1884年,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8月亨利希·冯·斯坦因来西尔斯一玛丽亚拜访尼采。
1885年,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1886年,创作《[[善恶的彼岸]]》。
1888年4月首次在都灵逗留。乔治·勃兰兑斯在 [[ 哥本哈根大学 ]] 开设关于尼采的讲座。5—8月创作《瓦格纳事件》《酒神颂》。(1891年出版)8—9月创作《偶像的黄昏》。(1889年1月出版)。9月创作《反基督的人》(1894年出版)。10—11月创作《看哪这人》。(1908年出版)。12月《尼采驳瓦格纳》(后收入全集出版)。
1889年1月在都灵精神错乱,送往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900年8月25日,病逝于魏玛。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卡尔·路德维希·尼采 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新教牧师
 
母亲 弗兰切斯卡·奥勒 虔诚的新教徒
 
妹妹 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 尼采著作编注家
'''散文'''
[[File:1440547262 sWvSkX.jpg|缩略图|右|250px|[http://blog.caixin.com/wp-content/uploads/Mon_1508/1440547262_sWvSkX.jpg 原图链接]<ref>[http://wangyukun.blog.caixin.com/archives/133252 尼采:下去者的梦想与痴醉],王育琨的博客,2015年08月26日</ref>]]
尼采的散文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首先,尼采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维方式,反对长篇大论的说教和论证,而是有感而发,针对某个问题,采小节的方式,以类似于警言和格言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新论点。正是在这样类似短文的散文中,尼采有意识地向东方思维方式接近,以摆脱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的羁绊。在表述上,他更多地是挥洒自如地表述,使文字更生动和具有感悟性,把彻底的批判精神与扎实的古典语功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次是振聋发馈。一语破的是尼采散文的主要语言风格。在作品中,尼采探讨了各种人生问题,而所有问题都立足于一个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即世界是生成的,存在是段设的,同样,上帝也是根据人的需要而虚构的。因此,尼采认为:世界上没有事实,只有解释,指出“上帝死了”,强调价值重估。正是因为尼采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的社会体制、文化传统、观念形态中的弊病,所以,20世纪人们对他的思想作出的反应要比他所处的时代强烈得多。再次,尼采认为艺术的象征力可以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而隐喻是启发人们思索的更好手段。因此,他的作品中挥洒自如地使用明喻、隐喻和讽喻等艺术思维手段。正是因为隐喻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使他的散文更具生命力、感悟力和意义上的张力。
[[File:01300000009075129247040126317.jpg|缩略图|右|250px|[http://a3.att.hudong.com/55/04/01300000009075129247040126317.jpg 原图链接][http://a3.att.hudong.com/55/04/01300000009075129247040126317.jpg 图片来源于原图]]]
'''诗歌'''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德国 文社科藝術人物]]
[[Category:思想家]]
[[Category:哲学家]]
[[Category:作家]]
[[Category:诗人]]
[[Category:110 思想、學術概說]]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97,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