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点蝴蝶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尾点蝴蝶鱼Chaetodon ocellicaudus常见于潟湖和外海的岩礁斜坡和珊瑚礁区,主要生活在珊瑚生长丰富的3-15米深处,通常成对活动,幼鱼多单独活动在近岸浅海。几乎只取食软珊瑚的息肉,例如Litophyton viridis,以及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皮革等)、穗软珊瑚属Nephthea(麦穗等)和羽珊瑚属Clavularia(手星花等) 的物种,极少量啃食石珊瑚、海葵和藻类。
特征
体宽阔侧扁,面部、背鳍、尾鳍、臀鳍亮黄色,身体和腹鳍银白色,面部有黑色条纹穿过眼睛。身侧有斜向排列的黑色条纹,条纹腹侧细,向背侧变宽但不接触,尾端变成斑点。尾柄有黑色假眼斑。背鳍硬棘12枚,软条19-20枚;胸鳍透明,鳍条13-14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7-18枚。侧线鳞片29-30枚。外观和黑背蝴蝶鱼Chaetodon melannotus几乎一模一样,主要区别在于背部、尾柄和腹鳍,尾点蝴蝶鱼的条纹互相独立,背侧是斑点,尾柄有假眼斑,腹鳍白色;相应的黑背蝴蝶鱼条纹在背侧融合成整块的黑色斑块,这块黑斑延伸至尾柄将假眼斑覆盖,同时腹鳍是亮黄色。[1]
介绍
尾点蝴蝶鱼Chaetodon ocellicaudus常见于潟湖和外海的岩礁斜坡和珊瑚礁区,主要生活在珊瑚生长丰富的3-15米深处,通常成对活动,幼鱼多单独活动在近岸浅海。
蝴蝶鱼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了更确切的分类,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S.D. Blum基于骨骼学的演化分支分析对整个蝴蝶鱼科的分类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现代的基因测序技术得出的结论与当年Blum的分析基本吻合,这使得蝴蝶鱼科以及蝴蝶鱼属的进一步分类逐渐明确,目前已经提出11个亚属。
饲养信息
和其他蝴蝶鱼一样,适合运行良好的大型温和鱼类纯鱼缸,需要足够的开阔空地供其游泳以及活石造景供其躲藏,不可以同属混养或与相似配色的物种混养。
建议水族箱尺寸:600升
饲养难度:难
珊瑚兼容性:小心
盐度:1.020-1.026
温度:22-27℃
性情:温和
食物:肉食,软珊瑚为主,也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啃食藻类。
最大体长:15厘米
生活水深:1-50米
IUCN评级:DD 数据缺失
分布范围
西南太平洋,马来西亚至新几内亚,包括安达曼海、澳大利亚、帕劳、印度尼西亚,北到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