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中送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中送别》
唐代大诗人王维送别友人

《山中送别》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原文

送别 /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唐诗三百首,送别,离别,友情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1]

古往今来,诗人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但写的人多了,既要独具匠心,又要感动人心,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景从外来,而情从心出。清代诗人袁枚也曾说过:“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所以身处后世的诗人,往往会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以期达到独具匠心,又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山中送别》,就是一首抒写离别情绪而独具匠心的送别诗。它出自于唐代诗人王维之手,是王维为送别友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王维并没有就“送别”二字大做文章,而是着重描绘了送别友人后的心理活动,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与其他送别诗着重描绘送别情景不同,所以说王维这首诗独具匠心。

另外,王维还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期盼来年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这就超出了一般送别诗的情意。虽然说这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语言很朴素自然,题材也只是生活中最平凡的离别,但是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深厚、真挚的感情,却告诉我们它是一首看完令人回味无穷的佳作。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维的这首《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首句“山中相送罢”,便体现了这首诗的独具匠心之处。它的意思是说,王维在山中送别了好友。可见这里王维仅仅点出了送别地点是在山中,至于送别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等,就用了一个“罢”字一笔带过。虽然从相送到送罢,中间所发生的一切都跳过了,但这并不是说王维不珍视两人的友谊。其实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达友情的深厚。

次句“日暮掩柴扉”,即傍晚时分回到住处,将柴门关闭。可见王维从相送到送罢,已经过去了大段时间。经历过离别的人,其实都知道离别的片刻固然黯然魂消,但是离别后回到家中,尤其是到了夜晚,那种离愁别恨,会变得更为浓重、更为稠密,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肝肠寸断。所以王维送别友人后,其寂寞神态和怅惘心情可想而知。

最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便是王维送别友人后的心理活动。它的意思是说,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你能不能归来呢?这两句诗出自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所不同的是,《楚辞》中是因为友人久久不归而感叹,而王维这里是友人刚走,就怕他久久不归,所以期盼别后的重聚。

从诗的开篇两句中,从“相送罢”到“掩柴扉”,我们知道它是跳越了大段时间,而在诗的最后,王维从送别日就想到了来年的“春草绿”,可见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如果要具体来形容王维深厚、真挚感情的话,这里时间的长度无疑就是友情的厚度。有的版本中,“春草明年绿”还作为“春草年年绿”,其情感之厚更是显而易见。

综观王维的这首诗,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唯独写离别后的所感所想,无疑是独具匠心的送别诗作。而其蕴含着的深厚、真挚的感情,自然也令人回味无穷。[2]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7]

视频

千家诗上21-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参考资料

  1. 送别 / 山中送别 古诗文网;
  2. [1] 庆余说诗词,发布时间;2019-11-19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