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椒鸟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椒鸟科(学名:Campephagidae)共有9属、86种、316亚种。是小到中型鸣禽鸟类,有强而有力的鸟喙,尾巴中长而粗壮,尾部的羽毛勃起,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主要生境是森林,林地,草原,灌木丛和红树林。以昆虫为主食,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2-5枚,由两性或仅由雌鸟孵化。有迁徙行为。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南亚和东南亚,大洋洲和太平洋西部的群岛。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极危(CR)——1种;易危(VU)——4种;近危(NT)——9种;低危(LC)——71种。不详(DO)——1种 中国分布物种全部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山椒鸟科包括山椒鸟和鹃鵙、林鵙等。属中、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嘴短而基部稍宽,尖端弧曲,上嘴先端微具缺刻,鼻孔被疏羽,翅中等,较伯劳稍尖长;初级飞羽10枚,尾圆或平型,细长,尾羽12枚I跗蹀短细,前缘被盾状鳞。腿较短弱,适于树栖。体羽松软,腰羽羽干竖硬。 代表种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雌雄异型,雄鸟红、黑两色,雌鸟为橄榄色、黄色。
栖息环境
山椒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草坡和地边树丛。也生活于平原、山区、栖于以栎树为主的落叶混交林、阔叶林缘、松林、热带雨林、针竹混交林以及山坡灌木丛中。[1]
生活习性
该科鸟类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成群活动,冬季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有时亦见混群活动。性活泼,常成群分散活动在树冠层,很少停息。当从一棵向另一树转移时,常由一鸟领头先飞,其余相继跟着飞走,常边飞边叫,叫声单调尖细。觅食在树冠层枝叶间或树枝上,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林鵙则成对或结小群,性喧闹,穿飞于树顶。于飞行中捕捉被惊起的昆虫,常从栖处捕食,也于水面捕食昆虫。喜林缘及林间空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为甲虫、蝗虫、铜绿金龟甲、蝽象、蝉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喜栖于森林树冠。冬季从山区森林下移越冬。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亚欧大陆的温、热带地区。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2]
繁殖方式
山椒鸟通常营巢于茂密森林中的乔木上,也在小树上营巢。巢呈浅杯状,营巢于树木侧枝上。巢由细枝、草茎、草根、纤维等材料构成,外壁还用蛛网粘以苔藓和地衣,使巢和营巢树干颜色一致而不易被发现。巢的结构较为精巧致密。产卵2-5枚,由两性或仅由雌鸟孵化。
参考文献
- ↑ 科普 长尾山椒鸟腾讯网
- ↑ 灰喉山椒鸟育雏,公鸟红色,母鸟黄色,非常漂亮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