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海经之共工(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共工 ①人名,即:帝直,炎帝的玄孙、泾阳王(禄续)的哥哥。②氏族名,又称共工氏。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③共工氏是轩辕裔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四罪。④共工部落的首领称号。传说共工是炎帝后裔中的一个部落。 共工

人物关系

儿子 句龙

曾孙子 夸父

人物生平

共工并非神话中的共工(神话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娲政权时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的统称,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最后一位统治者七任帝,后被神农氏击败,带领部落改名“共工氏”。夸父则为魁隗氏嫡系九世孙,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只有一人,所以单指一人)的曾孙辈。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尚书·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帝鸿氏)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少皞氏)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缙云氏)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颛顼氏)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姜亮夫《 楚辞通故 · 烛龙》 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 但其说却大相径庭, 他认为“ 烛龙”即“ 祝融” 之音转

《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此祝融是离朱也叫离娄。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娄便是祝融离朱生共工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少昊之都在曲阜,距离共工出生地邾娄非常近。所以颛顼与共工原本是邻居关系,他们共同的领袖是强大的少昊。

颛顼与共工氏原本应该是可以和睦相处的。但是由于少昊统治后期少昊氏族的衰落,加上共工一族的崛起。原本江水流域的统治者少昊已经没有能力约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统治权发起了挑战。这正是《国语·楚语》里面记载的: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的事件。历史上,共工也称帝江,就是江水之帝的含义。面对共工的崛起,少昊指定的继承人颛顼自然不服气,于是乃命重黎对抗共工。

重黎即重部落和黎部落。重是少昊之子,也在江水流域;黎部落是颛顼妻子女禄的娘家部落,女禄的禄是黎字的通假。女禄所在的部落也叫滕𣸣氏,是祝融离朱后代的一支。滕𣸣氏也叫滕奔氏,奔是𣸣的通假。𣸣字就是喷泉的意思,滕𣸣即滕涌的喷泉。滕𣸣氏在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州就是因滕涌的喷泉而得名。黎(禄)姓滕𣸣氏地理位置在今.天滕州一带,与他祖先祝融所在的邾娄很近,女禄与颛顼的后代也有一部分称祝融的。滕𣸣氏本和共工同氏族,但因兄弟分家不愉快所以也出来支持颛顼攻打共工。

就这样得到了江水流域重和黎部落的支持,颛顼实力大增,把共工逼走。《文子》曰:“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此时共工依然强大,为了取得长久的和平,颛顼与共工还搞了联姻关系,颛顼和女禄的后代老童娶了共工大臣根水氏和竭水氏为妻

《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在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作战。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共工的后裔为炎帝氏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住在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在颛顼高阳氏政权取得黄帝(黄帝并非一人,为一个时期的政权领导统称)之位时,颛顼以借口带领军队南征北战,降服各路诸侯,共工氏为其中之一 。

文献记载

山海经载 《山海经·西山经·不周山》(战国到汉朝时期)原文:从长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囟比】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国语记载

《国语·鲁语上》(春秋战国时期)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淮南子载 《淮南子·坠形训》(西汉时期):共工,景风之所生也。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

史记记载

《史记·补三皇本纪》(唐朝时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晋代郭璞注: “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于此山,启筮曰: 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也。 ” 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

《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清代吴任臣在其著作《山海经广注》中写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郭(指郭璞)曰: 共工霸九州者;九首以食于九山,郭曰: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餍姜。任臣案: 相柳蛙萤子三才图绘俱作相抑,先是共工之异为太昊黑龙氏,主水职。共工薨子康回袭黑龙氏,亦曰共工。太昊崩,女娲立,以上相不下,女主伯九有而朝同列,僭黑帝辅以相抑窃保冀方。”[2]

人物评价

共工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华夏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

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与颛顼争夺部落盟主地位,而颛顼则利用民众迷信的心理,声称共工治水会“触怒上天”,导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终失败。而共工为捍卫自己的治水大业,撞山自杀,以表示“看,这样都没有‘触怒上天’”。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