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經之共工(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共工 ①人名,即:帝直,炎帝的玄孫、涇陽王(祿續)的哥哥。②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③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兜、三苗、鯀列入四罪。④共工部落的首領稱號。傳說共工是炎帝後裔中的一個部落。 共工

人物關係

兒子 句龍

曾孙子 夸父

人物生平

共工並非神話中的共工(神話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媧政權時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權五任帝祝融時期的「水正」部落首領的統稱,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權最後一位統治者七任帝,後被神農氏擊敗,帶領部落改名「共工氏」。夸父則為魁隗氏嫡系九世孫,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只有一人,所以單指一人)的曾孫輩。

《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尚書·堯典》: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

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帝鴻氏)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少皞氏)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縉雲氏)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顓頊氏)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姜亮夫《 楚辭通故 · 燭龍》 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 但其說卻大相徑庭, 他認為「 燭龍」即「 祝融」 之音轉

《山海經·海內經》: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此祝融是離朱也叫離婁。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婁便是祝融離朱生共工的地方。《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少昊之都在曲阜,距離共工出生地邾婁非常近。所以顓頊與共工原本是鄰居關係,他們共同的領袖是強大的少昊。

顓頊與共工氏原本應該是可以和睦相處的。但是由於少昊統治後期少昊氏族的衰落,加上共工一族的崛起。原本江水流域的統治者少昊已經沒有能力約束崛起的共工,共工因此向少昊的統治權發起了挑戰。這正是《國語·楚語》裡面記載的:少昊氏之衰也,九黎亂德,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的事件。歷史上,共工也稱帝江,就是江水之帝的含義。面對共工的崛起,少昊指定的繼承人顓頊自然不服氣,於是乃命重黎對抗共工。

重黎即重部落和黎部落。重是少昊之子,也在江水流域;黎部落是顓頊妻子女祿的娘家部落,女祿的祿是黎字的通假。女祿所在的部落也叫滕濆氏,是祝融離朱後代的一支。滕濆氏也叫滕奔氏,奔是濆的通假。濆字就是噴泉的意思,滕濆即滕涌的噴泉。滕濆氏在今.天的山東滕州,滕州就是因滕涌的噴泉而得名。黎(祿)姓滕濆氏地理位置在今.天滕州一帶,與他祖先祝融所在的邾婁很近,女祿與顓頊的後代也有一部分稱祝融的。滕濆氏本和共工同氏族,但因兄弟分家不愉快所以也出來支持顓頊攻打共工。

就這樣得到了江水流域重和黎部落的支持,顓頊實力大增,把共工逼走。《文子》曰:「共工為水害,故顓頊誅之。」此時共工依然強大,為了取得長久的和平,顓頊與共工還搞了聯姻關係,顓頊和女祿的後代老童娶了共工大臣根水氏和竭水氏為妻

《山海經》中也有記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

在帝顓頊時期(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作戰。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共工的後裔為炎帝氏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住在九州黃河中遊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在顓頊高陽氏政權取得黃帝(黃帝並非一人,為一個時期的政權領導統稱)之位時,顓頊以藉口帶領軍隊南征北戰,降服各路諸侯,共工氏為其中之一 。

文獻記載

山海經載 《山海經·西山經·不周山》(戰國到漢朝時期)原文:從長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囟比】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國語記載

《國語·魯語上》(春秋戰國時期)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於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於共工氏的九個氏。後來,這裡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餘部延續下來的。

淮南子載 《淮南子·墜形訓》(西漢時期):共工,景風之所生也。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1]

史記記載

《史記·補三皇本紀》(唐朝時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山海經·大荒西經》:「山有禹攻共工國山。」晉代郭璞注: 「言攻其國殺其臣相抑於此山,啟筮曰: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也。 」 宋代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相傳共工為水神。《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

《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餘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清代吳任臣在其著作《山海經廣注》中寫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郭(指郭璞)曰: 共工覇九州者;九首以食於九山,郭曰:頭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貪暴難饜姜。任臣案: 相柳蛙螢子三才圖繪俱作相抑,先是共工之異為太昊黑龍氏,主水職。共工薨子康回襲黑龍氏,亦曰共工。太昊崩,女媧立,以上相不下,女主伯九有而朝同列,僭黑帝輔以相抑竊保冀方。」[2]

人物評價

共工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之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黃河的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鬥,他們採取「堵」而不是「疏」的辦法來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為後人治水積累了經驗。共工是華夏的治水英雄,被後世尊為水神。

共工治水錶現出來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之後與顓頊爭奪部落盟主地位,而顓頊則利用民眾迷信的心理,聲稱共工治水會「觸怒上天」,導致共工失去支持,最終失敗。而共工為捍衛自己的治水大業,撞山自殺,以表示「看,這樣都沒有『觸怒上天』」。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後被演繹成「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