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蝰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蝰属
图片来自freewechat

山蝰属学名Daboia,俗称“七步红”、“锁链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属下有4种,而山蝰D. russelii)为亚洲南部最常见一种毒蛇。

由于山蝰的分布范围甚广,因此被视为南亚区域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大部份遭蛇咬伤以及导致死亡的事件都与其有关[1]

山蝰是印度著名四大毒蛇的其中一员,亦是引发印度境内几乎所有人类遭蛇咬毙事故的元凶。此外,该属的圆斑蝰也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

学名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2]

特征

山蝰最长能达166厘米,分布于陆地的山蝰普遍比海岛上的山蝰为长。相较其它蝰蛇而言,山蝰的体格比较幼细。学者迪马斯(Ditmars, 1937)曾撰写一份报告,明确显示一条“正常成年山蝰”的体型数据:山蝰头部形状扁平,呈三角形,与颈部有明显分野。鼻端圆钝,微向上翘,只有单片鼻鳞,鼻孔偏大;鼻鳞下缘碰到鼻尖,其鼻上鳞片呈弯月形,将鼻鳞与鼻尖鳞分开。其吻鳞的宽度则与吻鳞长度相等。

山蝰头顶满布零星细碎的不规则鳞片,眶上鳞为单片大片结构,形状狭隘,由6至9片小鳞横截开来。山蝰眼睛硕大,有黄色或金色的斑点,双眼外眶各有10至15片眶鳞。另外,山蝰共有10至12片上唇鳞,当中第四及第五片明显较为大片;有两对颏鳞,前对较为巨大。颚骨上布有至少两枚、至多五至六枚的尖牙,最前的一双尖牙是频密使用的,其它尖牙则属于后备性质。山蝰的尖牙长度平均约有1.6厘米。

山蝰身型虽然较其它蝰蛇幼身,但体格仍属于粗壮的,躯体的横切面大致为圆形或管形。背鳞呈鲜明的龙骨形结构,为数约27至33片;腹鳞为数153至180片,肛鳞只有单片。山蝰尾部较短,大约只占全身的14%,成对的尾下鳞约有41至68片。山蝰的颜色以深黄色、棕色为基调,身上有三串纵向连贯的圆点斑纹。这些圆点以白色为主,外围有黑线围绕。背部圆斑约有23至30块,圆斑间大多连贯而生,也有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分离。

栖息地

山蝰的出没并不限制于任何环境,但似乎较倾向远离密林地带。山蝰常见于多草、多灌木的开放式地形,也会出没于矮树林及农地。山蝰最常栖息的地方是平原、沿岸低地与及山群,其所处海拔至高约限于2300至3000米。它们会避免于潮湿的环境中出没。

另外,由于人类聚居的建筑物容易滋养鼠类,这一点形成了对山蝰的吸引,令山蝰亦经常出没于部份城市化地区;因此,一些在室外工作的人类可能会遭受山蝰的攻击。不过,相较于眼镜蛇及环蛇,山蝰并非属于相当接近人类聚居地的一种蛇类。

参考文献

  1. 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True Vipers: Natural History and Toxinology of Old World Vipers.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359 pp. ISBN 0-89464-877-2.
  2. Oxford. 1991. The 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ISBN 0-19-861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