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西票號 |
中文名稱: 山西票號 別名: 山西票莊 設立時間: 晩清至解放前 總號: 北京 |
山西票號,又稱匯兌莊或票莊,是一種金融信用機構,開始主要承攬匯兌業務,後來也進行存放款等業務。總號設於北京,分號遍於各省市,所發莊票隨處皆可匯付。因其執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稱"山西票號",也稱山西票莊。[1]
基本信息
晩清至解放前一種介於錢莊與銀行之間的舊式金融組織。總號設於北京,分號遍於各省市,所發莊票隨處皆可匯付。因其執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稱"山西票號",也稱山西票莊。
道光以來,晉商進入第三次大發展階段。這個時期晉商的特點是:山西商人首創的山西票號,隨着票號業的發展,山西商人逐漸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同時,由於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山西商人成為當時國內商業和金融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山西票號產生的社會背景與歷史條件。
發展歷史
晉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間的武士貜。武則天之父、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時,木材商人武氏從財力上大力資助,李淵父子的就是憑藉當時天下最精華的太原軍隊和武氏的財力開始奪取全國政權。建國後,武氏並封為國公,地位等同秦瓊、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淵父子當時從武氏那裡得到多少財產,而武氏也從他最初聰明的政治投資中得到了巨大的回報。其後還孕育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武則天。當然這是後話。 晉商成功的根源在於"誠信"和團結的商幫政策
晉商的輝煌人物有喬致庸等。晉商由於種種原因在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衰落了,山西也開始在中國經濟舞台上變的較為平淡,勉強說來自山西的商人也只能說一下孔祥熙、李彥宏和郭台銘了 。晉商文化也沒有被很好的保留。
票號的興起
票號即票莊、匯兌莊,主要辦理國內外匯兌和存放款業務,是為適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前用起鏢運送現銀的辦法,費時誤事,開支大,不安全。自嘉慶、道光年間,民間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匯兌取代運現,遂誕生了票號。票號的起源有幾種說法,通行的說法是:山西第一家票號由雷履泰於道光初年,把日升昌顏料鋪改成票號,總號在平遙城西大街路南,分號在北京崇文門外草廠十條南口。幾年後出現蔚字五聯號等,為平遙幫票號。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祁縣合盛元茶莊改成票號,繼有大德通等,為祁縣幫票號。同年,太谷志成信綢緞雜貨莊改成票號,又有協成乾等,為太谷幫票號。票號存在約百年,前40年(道光、咸豐時期),是晉幫壟斷時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設阜康票號,繼有楊源豐等,為南幫票號。後60年(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初期),是山西票號為主,南幫票號為輔時期。曲殿元在《中國金融與匯兌》(1930年上海大東書局版)中說:"山西票莊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約百餘年。"
票號匯通天下
票號是隨着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而發展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流通擴大、交通發達、國內外匯兌的客觀需要。票號辦理匯兌、存放款,解決了運送現銀的困難,加速了資金周轉,促進了商業繁榮。票號商人與官府勾結,代清政府籌措匯解京餉、軍餉,籌還外債,收存中央及各省官款,起過代理國庫和省庫作用。票商也曾資助民族資本,是中國近代企業的"助產婆"。票號不同於先有的賬局、錢莊,也不同於後有的銀號、銀行。票號主要業務是辦理商業匯兌。前期因華北、華中與蒙俄貿易與年俱增,票號依據經濟形勢,在內陸30多個城鎮設莊200多個,重心在北方,分號以京師為中心。中期則海陸並重,在邊疆和沿海大設分號,京、津、滬、漢成為票莊集中的四大中心(主要是分號,總號多數在山西的祁縣、太谷、平遙),光緒前期,票號的總號、分號已達400多家。
票號由盛而衰
後期(甲午戰爭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票號積極與外商競爭,促進國內外貿易,資助民族資本。祁縣的合盛元票號,看到日商在東北肆意擴張,遂把在東北的分號增加三倍,並在朝鮮的新義州、南奎山、仁川,日本的下關、神戶、東京、大阪、橫濱設莊,合盛元以其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當時票號的佼佼者。1901年成立的永泰裕票號,看出中印貿易即將大發展的趨勢,率先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設莊。1906年成立的平遙寶豐隆票號也在加爾各答和拉薩等地設了莊,促進了我國西藏與印度的貿易。票號匯通天下,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金融匯兌網。但盛極必衰,辛亥革命後,票號進入尾聲。民國初期,票號陸續倒閉,1921年僅存五家,平遙日升昌1923年歇業,祁縣大盛川1929年歇業,三晉源1934年歇業,大德通、大德恆1932年後改銀號。
參考來源
- ↑ 錢莊票收藏 折射中國票號歷史(組圖) 搜狐 2006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