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彥宏 | |
---|---|
出生 |
1968年11月17日 山西省陽泉市 |
國籍 | 中國 |
李彥宏,男,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百度公司的戰略規劃和運營管理。
主要經歷
1987年,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即現在的信息管理)。 1991年北大畢業後李彥宏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在學校待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李彥宏說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這家公司老闆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李彥宏的研究非常賞識,在實習結束後,李彥宏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裡,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1] 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2]]]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硅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
在硅谷的日子,讓李彥宏感受最深刻的還是商戰氣氛。他經常翻看《華爾街日報》:微軟如何跳出來公然反叛IBM,又怎樣以軟件教父的身份對抗SUN、網景等等,這些故事讓李彥宏感覺到:"原來技術本身並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真正決勝千里的因素。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裡,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於是啟程回國,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一行,開始了創建百度公司 。
2005年8月,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最受關注的上市公司之一。
人物評價
其合作夥伴談及對李彥宏的最大印象時,不約而同都說了"睿智"二字。合伙人徐勇意表示,李彥宏不僅有技術背景,還對商戰有敏銳的直覺和出色的判斷。2002年5月到百度擔任副總裁的朱宏波 對其評價也是:"雖然以前從事技術工作,但他的商業思維和市場眼光非常獨到,對搜索產業方向的把握和商業競爭的規律和規則理解得非常到位。
主要成就
李彥宏秉持「用科技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的理念,上世紀90年代率先深入研究搜索引擎技術,擁有「超鏈分析」技術專利。2000年歸國創業成立百度公司,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注重人工智能前沿科技研究,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與製造、汽車、教育、金融、生活服務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及在社會治理方面的應用,助力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構建。成立百度基金會,促進公益事業。
出版著作
1998年,撰寫《硅谷商戰》一書。
百度25周年,李彥宏的全員信到底說了什麼
新浪財經 2025-01-04 09:40 來源:唐辰在思考
「百度」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兩個字。
1月1日,元旦伊始,也是百度成立25周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晚間發出的內部全員信刷屏。我們能從中明顯感受到李彥宏在積極的嘗試與外界溝通,將自己的思考、百度的努力傳遞出去。
但正如此前唐辰分析,對百度來說,也是對李彥宏個人而言,他需要在技術理想主義和網紅流量玩法之間,尋求到一個平衡點。在宏大商業敘事與用戶個體痛點需求之間,找到溝通的契合點。
李彥宏說了什麼
整體來說,這封信的信息量很大,主要有三層意思:
回顧來時路,不忘百度「技術改變世界」的初心。李彥宏從當初北大資源賓館的兩間小屋說起,七個懷揣夢想的年輕人,開始一段改變中國互聯網歷史的創業旅程,至今百度走過25年。
分享自己對技術的思考和理解,再次強調技術創新是百度的核心競爭力。李彥宏是絕對的技術理想主義者,百度也由此形成濃郁的工程師文化,這是整個公司的根基。他在信中寫道,「25年來,我們始終走在技術的最前沿,始終相信技術創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多年來一直把超過收入20%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上,並且不遺餘力地嘗試把最前沿的技術產品化,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預判未來發展趨勢,堅定地在AI技術上探索創新。這也是李彥宏的「思想動員」。百度在過去一段時間遭遇過不少非議,需要創始人穩住局面。他既期待2025年「超級應用將井噴式增長」,也似乎在坦然回應近期的網絡熱點話題,他表示,「走在技術的最前沿也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風險,要承受高於同行的失敗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別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要不斷試錯,要知道哪一天方向走錯了需要迅速調整方向,重新出發,甚至要對自己的能力邊界有清醒的認知,並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
2025年開局,這封信百度再戰的「壓艙石」,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我留意到的是全員信開頭,也是被多數人忽略的一句話:「'百度'這兩個原本毫無意義的漢字,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在唐辰看來,這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兩個漢字。實際上,百度25年來,一直在不斷地詮釋這兩個字,拓寬「使用百度獲取信息,找到所求」的內涵和邊界,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含義。
它更加完整的表述是包含這兩個字的一句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這也是「百度」二字的來源。在「百度」的官方百科詞條里,還清楚的寫着:「百度」二字,來自於八百年前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一句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這句話描述了詞人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而對應到李彥宏和百度身上,這個「他」是百度的使命——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也是他們對「技術改變世界」夢想的執着。
我眼中的百度歷史坐標
之所以重點關注到這句話,與我在百度的兩次面試有關。一次是2014年,一次是2022年。起初,我並沒有在意這兩個年份。當我開啟上帝視角,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發展坐標上,尋找百度的痕跡時,這兩年竟然十分的典型。
2014年7月,我第一次參加百度面試,崗位是百度貼吧的產品運營經理。這個時期,貼吧正如日中天,是百度也是中國互聯網社區型產品的門面。按照現在的說法,貼吧就是當時的「超級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個超級應用微博,經過四五年的發育,已經呈現出王者之姿,於當年由新浪微博正式更名為微博,並正式登陸納斯達克。微信也在這一年推出微信紅包,實現支付業務的「諾曼底登陸」,也將微信真正推上國民應用的巔峰。這背後最大的驅動力是5G網絡的快速鋪開,移動互聯網的浪潮襲來。
這也是百度發展歷史的一個轉折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根據百度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百度在移動領域取得顯著進展,2014年第三季度移動流量超越PC,第四季度移動營收占總營收比例達到42%,12 月份移動搜索收入首次超過 PC。
另外一方面,百度2014年發現Scaling Law。即「可縮放法則」,或者「尺度定律」,被業界認為是大模型預訓練第一性原理,即訓練數據和模型參數越大,模型的智能能力就越強。其智力支撐是在此前的2013年,百度成立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研究院。
這個發現在最近也被媒體普遍報道:百度最早發現大模型核心理論Scaling law。其源頭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報道稱,儘管美國在AI模型創新方面一直被視為領先者,但最新的討論顯示,中國在探索這些概念上可能更為超前。業界意識到,百度在OpenAI之前就發現了Scaling Law。
前者讓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完成卡位,並向更深的領域前進。李彥宏在百度2014年會發表主旨為「移動時代,進攻時刻」的演講時,他表示,在移動大潮到來的時候,我們已經站穩腳跟,為即將到來的衝鋒積蓄了力量!
而後者,則讓百度在AI領域的布局,領先國內同行,甚至國際同仁。同樣是2014年的演講,李彥宏提到,百度大腦正在引領人工智能的方向,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已經與世界比肩,「幹得漂亮」。
人工智能對於百度的意義,李彥宏在2017年的百度內部信里再次明確,「科技之於百度,從幾年前開始到可以預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重心就在於人工智能。」
2014年的市場氛圍,就和李彥宏在公開信里所描述的十分相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超級應用經過前面數年的孕育,開始爆發式增長。現在的人工智能時代,「大模型賦能的AI原生應用正在各行各業各種場景迅速普及,雖然超級應用尚未出現,AI的實際滲透率已經不低,並且將在2025年繼續井噴式增長。」
2022年下半年,我再次來到百度面試,崗位是移動內容業務的傳播崗。這正是ChatGPT掀起AI大模型浪潮的關鍵節點上。此時,內容和信息流業務既是百度深挖的護城河,也是百度最主要的營收來源。
這也意味着,李彥宏所說的,百度多年來,一直將超過20%資金投入研發,信息流業務是最大的「血液保障」。
2022年年底至次年年初,ChatGPT將人工智能推向AIGC時代。這個時期,信息流業務又是大模型訓練最靠譜的語料庫。超大規模的數據量、算力和神經網絡規模使得模型產生了「智能湧現」。
目前,「智能湧現」最通俗的解釋,還是來自李彥宏,他認為過去的人工智能是,想讓機器學會什麼技能,就教它什麼技能。教過的,有可能會;沒教過的,就不會。大模型出現「智能湧現」之後,以前沒教過的技能,它也有可能會了。
百度還在路上
經過十多年的沉澱,李彥宏迎來「人工智能的百度時代」。他看到了C端應用正在爆發,以及B端落地更加縱深。以百度文庫為例,2024年,一些做AI應用的公司,大手筆的砸錢,以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廣告投入,來「購買」用戶。這像極了移動互聯網早期,各大應用為爭奪用戶燒錢推廣,補貼,撐起一個流量泡沫,但最終的用戶留存卻是個未知數。
相比之下,AI重構後的百度文庫,已經表現出超級C端應用的潛力。官方透露,文庫有4000萬付費用戶,AI MAU已經達到7000萬,AI DAU年同比增長了150%,付費率提升了60%,可以說是大模型To C最先實現商業化的應用之一,實現自我造血。
從付費量級來看,Copilot給微軟貢獻了120億美元營收,每位用戶每月30美元,付費用戶規模大約在5000萬量級。OpenAI每月付費用戶約為1100萬,主要是ChatGPT付費用戶。如果從AI付費產品賽道來看,百度文庫已經彎道超車,吸引了大批用戶為文庫的AI功能買單。
百度文庫在智能生產力上的探索,成為其尋找商業化路徑上的利器。例如在智能PPT市場上,不僅份額已超八成,還覆蓋多樣化的場景。我一直有個觀點,一款產品只有具備可行的商業化模式,才能夠實現自我造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百度文庫為百度也為行業,樹立了榜樣。相對而言,B端應用的核心則在於場景落地,雖然早期主要集中在客服營銷、知識助手與辦公助手等方向,但現已逐步向更多垂直行業滲透,深入企業核心場景、創造價值。這一點,與C端用戶追求的流量獲取、新用戶搶占形成鮮明對比。
在百度世界大會2024上,百度智能雲宣布,超過六成的央企和大量民營企業正在聯合該平台進行AI創新,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經幫助客戶精調3.3萬個模型,開發了77萬個企業應用,這充分體現出B端市場對AI技術落地的渴望。
顯然,雲+大模型正成為B端應用落地的最佳模式,目前,百度智能雲已經在能源、電力、製造、金融、交通、政務、互聯網、教育、電商等數十個行業、幾百個場景中落地大模型應用。
據此前信息透露,百度將於2025年初發布新版文心大模型,下半年發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這可能是一個對標GPT5的版本。
就像李彥宏所說,人工智能很像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這意味着它不是三五年就結束,不是一兩年就出現「超級應用」的過程,它更像是三五十年,對於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一個非常徹底的重構。
這個過程,百度還在路上。百度25周年,李彥宏也還在追逐他的技術理想主義,希望技術改變世界,這也必將是一場持久戰。這封全員信,或許也是李彥宏在給自己加油打氣。
那麼,也會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李彥宏和百度,做好戰鬥準備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