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位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工业区位论》,或称工业区位理论(Theory of theLocation of Industries),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世著作。韦伯著。主要有2部: 第1部发表于1909年,《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人们常见的韦伯工业区位论学说,均指此部,英译本1929年出版。第2部是1914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区位问题,并分析了1861年以来德国的工业区位问题。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英译本《区位的纯理论》约15万字,主要内容有:1. 区位理论的假设前提。2. 区位因子类别体系。3.最小运费点分析。4. 劳动力区位法则。5. 集聚与分散区位法则。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业的厂址布局问题,其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所追求的区位是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所涉及的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问题。经过反复推导,确定了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和集聚 (分散)。运费与原料指数 (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 的关系:当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设于消费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消费地均可。劳动区位法则,即当某一地点由于劳动费用低廉时,可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在集聚 (分散)法则中,分散与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由于集聚 (分散) 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就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活动。
韦伯一向被西方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公认为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他第1次将工业区位系统化、理论化。本书的理论至今仍被看作是经济地理中进行生产布局和区域规划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所运用的数学推导和区位模式研究方法,现今对经济地理理论建设和应用性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不足之处是:选择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三因子是合理的,但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考虑不够; 主要考虑了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局部区位问题,很少涉及各企业横向经济联系和地区成组布局。
作者简介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德国社会经济学家,曾任海德堡大学教授。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论文、作品为一条词目;古籍[1]中个别篇章,习惯上认为有特殊意义的,也独立设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现。少数著作是几个学科不可缺少的,在有关各卷互见。互见条目用(参见第 页)注明。
视频
工业区位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籍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6-07-26
- ↑ 专著和论文哪个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