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丁」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科學技術人物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 次修訂)
行 1: 行 1:
 
'''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约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章的得主。1956年 同W ·H·布喇顿 和W ·肖克莱因发明晶体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 同L ·N·库珀 和J ·R·施里弗因提出低温超导理论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一位两次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章的得主。1956年 同[[W ·H·布喇顿]]和[[W ·肖克莱]] 因发明[[ 晶体管]]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 同[[L ·N·库珀]]和[[J ·R·施里弗]] 因提出[[ 低温超导理论]] 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人物信息 ==
 
== 人物信息 ==
行 32: 行 32:
 
== 生平简介 ==
 
== 生平简介 ==
  
 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学习,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
+
 巴丁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1923年进入[[ 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分校电机工程系学习,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
 
 
1930年到1933年期间,巴丁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E.P.魏格纳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到1941年间,巴丁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三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参考资料
 
<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41726 约翰·巴丁],中文百科在线,2011/4/17</ref>
 
  
 +
1930年到1933年期间,巴丁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E.P.魏格纳]]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到1941年间,巴丁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三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41726 约翰·巴丁],中文百科在线,2011/4/17</ref>
 +
巴丁1938年与麦克斯韦结婚,婚后育有两子一女。业余时间巴丁喜欢旅游和打高尔夫球。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 人物经历 ==
 
== 人物经历 ==
行 45: 行 44:
  
 
1936年,巴丁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8年间,在哈佛大学任教两年。1938-1941年问,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助理教授三年。1941-1945年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间,巴丁去纽约市R尔电话实验室,参加一个新成立的固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在那里,他和肖克利及布拉坦一起在1947年发现晶体二孤百双应。这项研究工作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936年,巴丁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8年间,在哈佛大学任教两年。1938-1941年问,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助理教授三年。1941-1945年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间,巴丁去纽约市R尔电话实验室,参加一个新成立的固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在那里,他和肖克利及布拉坦一起在1947年发现晶体二孤百双应。这项研究工作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
[[File:001wZXkDgy6Eo8Ryp419d&690.jpg|缩略图|left|250px|[http://s14.sinaimg.cn/mw690/001wZXkDgy6Eo8Ryp419d&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b65e30101fvz0.html 图片来源于新浪博客]]]
 
1951年以后,巴丁任伊利诺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兼电气工程教授,退休后担任该校的名誉教授。在伊利诺斯大学,巴丁帮助制订了超导性和半导体的研究规划,后期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低温物理学的理论方面,包括对超流体氦B的研究。1959-1962年间,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1960年以后,任罗彻斯特静电复印公司的经理。他是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物理学会和哲学学会的会员,并曾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的主席。
 
1951年以后,巴丁任伊利诺斯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兼电气工程教授,退休后担任该校的名誉教授。在伊利诺斯大学,巴丁帮助制订了超导性和半导体的研究规划,后期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低温物理学的理论方面,包括对超流体氦B的研究。1959-1962年间,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1960年以后,任罗彻斯特静电复印公司的经理。他是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物理学会和哲学学会的会员,并曾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的主席。
  
 
 由于工业上各种电子管如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和五极管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在物理学中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做电子学。借助于各种电子管和适当的电路,很容易实现整流、小信号的放大和产生各种频率的无衰减的电振荡。在电子管中,在不同电极间电的输运是靠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但在固体物质中,电荷的输运要复杂得多。纯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电荷输运是靠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在半导体中,例如掺微量杂质砷(或钢)之类的N型或P型)半导体,电流是靠电子(或空穴)来传导的。后来又发现半导体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整流作用。对半导体现象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开拓了物理学的又一重要领域,即固体物理学。由于这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从四十年代开始,许多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和布拉坦已经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其在电子技术中应用的可能性问题。1945年,巴丁很快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一个关于电子行为性质的假设,指明了达到理想固体器件的途径。他们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巴丁的这个假设下发现,与电极接触的特定排列的半导体层,如PNP或NPN排列,不但能起整流作用,而且还可以放大电流或电压。这样,他们三人终于在1947年末发明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用来代替笨重易碎且效率很低的真空管。他们将这种器件定名为"Transferre sistor9,后来缩写为"TranslstorV,中译名就是晶体三极管。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称为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在外加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发射极发射载流子(电子或空穴),这些载流子很小一部分流入基圾,绝大部分流入集电极。如果用微弱的外加信号控制基极电流,那么小的基极电流变化会引起大的案电极电流的变化,这就是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晶体管比普通电子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例如功耗低、尺寸小、寿命长等。晶体管的出现引起了电子技术的一场大革命,出现了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分立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大规模和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由于工业上各种电子管如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和五极管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在物理学中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叫做电子学。借助于各种电子管和适当的电路,很容易实现整流、小信号的放大和产生各种频率的无衰减的电振荡。在电子管中,在不同电极间电的输运是靠真空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但在固体物质中,电荷的输运要复杂得多。纯金属都有很好的导电性,电荷输运是靠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完成的。在半导体中,例如掺微量杂质砷(或钢)之类的N型或P型)半导体,电流是靠电子(或空穴)来传导的。后来又发现半导体在某些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整流作用。对半导体现象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开拓了物理学的又一重要领域,即固体物理学。由于这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所以从四十年代开始,许多工业部门和研究部门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和布拉坦已经开始研究半导体材料及其在电子技术中应用的可能性问题。1945年,巴丁很快参加了这项工作,并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一个关于电子行为性质的假设,指明了达到理想固体器件的途径。他们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巴丁的这个假设下发现,与电极接触的特定排列的半导体层,如PNP或NPN排列,不但能起整流作用,而且还可以放大电流或电压。这样,他们三人终于在1947年末发明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用来代替笨重易碎且效率很低的真空管。他们将这种器件定名为"Transferre sistor9,后来缩写为"TranslstorV,中译名就是晶体三极管。晶体管的三个电极分别称为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在外加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发射极发射载流子(电子或空穴),这些载流子很小一部分流入基圾,绝大部分流入集电极。如果用微弱的外加信号控制基极电流,那么小的基极电流变化会引起大的案电极电流的变化,这就是晶体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晶体管比普通电子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例如功耗低、尺寸小、寿命长等。晶体管的出现引起了电子技术的一场大革命,出现了晶体管收音机、晶体管电视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这场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分立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规模、大规模和目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后来,巴丁又与库珀和斯里弗密切合作,在1957年提出BCS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其中至少包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没能解释的超导现象。Bcs是他们三人的姓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字首缩写, 而BCS 理论就是巴丁-库珀-斯里弗理论。他们三人堪称科学史上老年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相结合的典范。19U年,荷兰人卡默林·昂尼斯(H.Kame rlingh onne s)发现超导性,某些金属在低于15开的低温下呈现一种新的性质,一旦在其中引起电流,这电流就会无休止地维持下去。超导性的理论解释十分重要,以致许多杰出的理论家都对它进行探索,这些理论家包括玻尔(N.Bohr)、海森堡(W.K.Heis enberg)、伦敦(F.London)、布洛赫(F.BIoch)、兰道(L.D.Landau)和费曼(比P.Feynman)等人在内,他们大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获得者。
+
 后来,巴丁又与库珀和斯里弗密切合作,在1957年提出BCS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几十年来许多科学家,其中至少包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没能解释的超导现象。Bcs是他们三人的姓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字首缩写, 而[[BCS 理论]] 就是巴丁-库珀-斯里弗理论。他们三人堪称科学史上老年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相结合的典范。19U年,荷兰人卡默林·昂尼斯(H.Kame rlingh onne s)发现超导性,某些金属在低于15开的低温下呈现一种新的性质,一旦在其中引起电流,这电流就会无休止地维持下去。超导性的理论解释十分重要,以致许多杰出的理论家都对它进行探索,这些理论家包括[[ 玻尔]](N.Bohr)、[[ 海森堡]](W.K.Heis enberg)、[[ 伦敦]](F.London)、[[ 布洛赫]](F.BIoch)、[[ 兰道]](L.D.Landau)和费曼(比P.Feynman)等人在内,他们大都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获得者。
  
 大约在1950年,美国标难局 的E.麦克斯韦(E.Maxwell)和拉特格斯大学的塞林(B.serin)领导下的一个小组分别独立发现,某一金属出现超导性时的温度是与这个金属的原子量成反比例的。塞林打电话给巴丁,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巴丁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想到必需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包含在内,即必须考虑金属晶格中的原子对传导电子的效应。但是,这些早期的尝试未能成功地解释超导性。
+
 大约在1950年,美国标难局 的[[E.麦克斯韦]](E.Maxwell)和拉特格斯大学的塞林(B.serin)领导下的一个小组分别独立发现,某一金属出现超导性时的温度是与这个金属的原子量成反比例的。塞林打电话给巴丁,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巴丁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想到必需把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包含在内,即必须考虑金属晶格中的原子对传导电子的效应。但是,这些早期的尝试未能成功地解释超导性。
  
 
1956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副研究员库珀指出,金属中具有费米能级附近能量的两个电子,彼此松散地吸引对方,会形成一种共振态,叫做一个"库珀对"。下一年,巴丁和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斯里弗把库珀的想法应用于多个电子,指出所有传导电子如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状态。按照这个模型,在金属中正常移动的自由电子是成对稻合的,并同金属品格相互作用。这些电子对具有共同的动量,它们并不随意地受个别电子随机散射的影响,所以,有效电阻是零。自从量子理论发展以来,BCS理论被称为是对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由于BCS理论的指导,超导体已可以在稍高的温度下形成,制成了这样的超导合金。因此,对超导性的神话般的研究已导致种种实用成果,如超导磁铁、超导体电子计算机,功率传输线等。美国IBM公司集中了很大力量,已使超导计算机得到了很大发展。
 
1956年,年仅二十六岁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副研究员库珀指出,金属中具有费米能级附近能量的两个电子,彼此松散地吸引对方,会形成一种共振态,叫做一个"库珀对"。下一年,巴丁和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斯里弗把库珀的想法应用于多个电子,指出所有传导电子如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状态。按照这个模型,在金属中正常移动的自由电子是成对稻合的,并同金属品格相互作用。这些电子对具有共同的动量,它们并不随意地受个别电子随机散射的影响,所以,有效电阻是零。自从量子理论发展以来,BCS理论被称为是对理论物理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由于BCS理论的指导,超导体已可以在稍高的温度下形成,制成了这样的超导合金。因此,对超导性的神话般的研究已导致种种实用成果,如超导磁铁、超导体电子计算机,功率传输线等。美国IBM公司集中了很大力量,已使超导计算机得到了很大发展。
行 58: 行 57:
 
 巴丁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量子尺寸效应,这问题近年在美国和国际上颇受重视。他还提出利用量子尺寸效应的原理研究制造所谓的GaAs-0aAlAs多层量子5ff异质结激光器。虽然伦敦曾把超导体看作"微观尺度上的量子结构",却是约瑟夫逊(B.Josephson)利用BCS理论来预言微观现象,并制成约瑟夫逊结。约瑟夫逊效应制成的灵敏器件可以测量电流、电压和磁场等。BCS理论的建立引起了大量更加深入的探索,由于这一贡献,三人于197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80年5月,巴丁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
 
 巴丁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量子尺寸效应,这问题近年在美国和国际上颇受重视。他还提出利用量子尺寸效应的原理研究制造所谓的GaAs-0aAlAs多层量子5ff异质结激光器。虽然伦敦曾把超导体看作"微观尺度上的量子结构",却是约瑟夫逊(B.Josephson)利用BCS理论来预言微观现象,并制成约瑟夫逊结。约瑟夫逊效应制成的灵敏器件可以测量电流、电压和磁场等。BCS理论的建立引起了大量更加深入的探索,由于这一贡献,三人于197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80年5月,巴丁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
  
 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邀请来中国讲学。在北京大学讲学期间,作了有关"超导问题的发展和近况"、"超导计算机发展近况"以及"量子阶异质结激光器"等方面的报告。巴丁特别提到超导应用目前有大功率(兆瓦)和小功率(微瓦)两个方面,前一方面主要是超导磁体的各种应用,近年的发展比人们预期的慢;后者是超导性用于电子器件,发展比人们预期的快
+
 北京大学校长[[ 周培源]] 的邀请来中国讲学。在北京大学讲学期间,作了有关"超导问题的发展和近况"、"超导计算机发展近况"以及"量子阶异质结激光器"等方面的报告。巴丁特别提到超导应用目前有大功率(兆瓦)和小功率(微瓦)两个方面,前一方面主要是超导磁体的各种应用,近年的发展比人们预期的慢;后者是超导性用于电子器件,发展比人们预期的快。
 
 
1951年,巴丁由于和肖克利不合,离开贝尔实验室,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1950年代早期,巴丁就已经开始考虑超导电性的问题。他意识到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53年,施里弗来到伊利诺伊大学,在巴丁的指导下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选择超导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推荐下,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库柏开始与巴丁和施里弗进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库珀、施里弗共同创立了BCS理论,对超导电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三人也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是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丁1938 年与 麦克 韦结婚 婚后育有两子一女 业余时间 巴丁 喜欢旅游和打高 夫球
+
1951年, 丁由于和肖克利不合,离开贝尔实验室,到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教。1950 代早期,巴丁就已经开始考虑超导电性的问题。他意识到[[电子]] [[声子]]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53年,施里弗来到伊利诺伊大学,在巴丁的指导下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并选择超导问题作为博士论文题目。在普林 顿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推荐下 刚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库柏开始与巴丁和施里弗进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库珀、施里弗共同创立了BCS理论,对[[超导电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三人也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 是一位两次获得诺贝 物理学奖的人
  
 
== 合作型科学家 ==
 
== 合作型科学家 ==
 +
[[File:约翰·巴丁2.jpg|缩略图|right|350px|[https://i.dyt0.cc/58/b8/e4/c3/f8/95/4b/07/7a/46/63/cf/41/59/3b/9b.jpg 原图链接][https://www.diyitui.com/content-1471139964.50827520.html 图片来源于第一推]]]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是一个合作型科学家的典型。巴丁是唯一的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他的两次获奖项目都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结晶。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是一个合作型科学家的典型。巴丁是唯一的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他的两次获奖项目都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结晶。
行 70: 行 68: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肖克莱长于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固体理论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适应了半导体研究对理论的全面需要,而布拉顿等人在半导体实验上成果由于巴丁在理论解释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945年肖克莱设计了晶体管和有关电路,布拉顿等进行的实验却未发现预期的电流调制作用,1946年巴丁提出了表面效应理论,克服了这个困难。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合作导致了第一个晶体管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3位科学家由于在晶体管的发现过程中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共同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肖克莱长于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固体理论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适应了半导体研究对理论的全面需要,而布拉顿等人在半导体实验上成果由于巴丁在理论解释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945年肖克莱设计了晶体管和有关电路,布拉顿等进行的实验却未发现预期的电流调制作用,1946年巴丁提出了表面效应理论,克服了这个困难。1947年巴丁和布拉顿合作导致了第一个晶体管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3位科学家由于在晶体管的发现过程中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共同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年巴丁离开贝尔实验室,担任伊利诺大学的教授。1955年巴丁把研究领域转向了超导研究。在进行超导研究中,巴丁意识到场论方法对求解粒子间带有吸引相互作用的费米气体多体问题,将是一种有利的工具。由于巴丁对此不够熟悉,便向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的杨振宁教授求助,问他是否认识既精通场论有愿意从事超导电性的人。杨振宁推荐了正在那里作博士后研究的库珀。库珀于1955年秋到了伊利诺大学。与此同时,巴丁的一位年轻研究生施里弗也参加了进行。1956年库珀首先迈出了关键的和基础性的一步,提出了现在以"库珀对"而闻名的电子对的概念。1957年1月底,施里弗提出了超导体的基础波函数。在此基础上,1957年3人合作写作发表了论文,一个全新的揭示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就诞生了。现在人们习惯采用这个理论的3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称之为BCS理论。1972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分享了 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51年巴丁离开贝尔实验室,担任[[ 伊利诺大学]] 的教授。1955年巴丁把研究领域转向了超导研究。在进行超导研究中,巴丁意识到场论方法对求解粒子间带有吸引相互作用的费米气体多体问题,将是一种有利的工具。由于巴丁对此不够熟悉,便向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的杨振宁教授求助,问他是否认识既精通场论有愿意从事超导电性的人。杨振宁推荐了正在那里作博士后研究的库珀。库珀于1955年秋到了伊利诺大学。与此同时,巴丁的一位年轻研究生施里弗也参加了进行。1956年库珀首先迈出了关键的和基础性的一步,提出了现在以"库珀对"而闻名的电子对的概念。1957年1月底,施里弗提出了超导体的基础波函数。在此基础上,1957年3人合作写作发表了论文,一个全新的揭示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就诞生了。现在人们习惯采用这个理论的3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称之为BCS理论。1972年,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分享了 1972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国外科学家]] [[Category: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Category: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Category:美國人]]
 +
[[Category:科學技術人物]]

於 2020年7月20日 (一) 14:40 的最新修訂

約翰·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

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電氣工程師。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章的得主。1956年同W·H·布喇頓W·肖克萊因發明晶體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72年,同L·N·庫珀J·R·施里弗因提出低溫超導理論再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物信息

約翰·巴丁
出生 1908年5月23日
國籍 美國
別名 John Bardeen
職業 理論物理學家
知名於 兩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文名 約翰·巴丁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30日
外文名 John Bardeen 職 業 理論物理學家
國 籍 美國 畢業院校 威斯康星大學(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出生地 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城 主要成就 兩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出生日期 1908年5月23日

生平簡介

巴丁1908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1923年進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電機工程系學習,1928年取得學士學位,1929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巴丁留校擔任電機工程研究助理。

1930年到1933年期間,巴丁在匹茲堡海灣實驗研究所從事地球磁場及重力場勘測方法的研究。1933年巴丁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E.P.魏格納的指導下研究固體物理學。1935年到1938年期間任哈佛大學研究員,並於193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938年到1941年間,巴丁擔任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1941年到1945年在華盛頓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年到1951年在貝爾電話公司實驗研究所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半導體表面性能等問題。1947年和同事布拉頓發明了半導體三極管,一個月後,肖克利發明了PN結晶體管,三人因發現晶體管效應共同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 巴丁1938年與麥克斯韋結婚,婚後育有兩子一女。業餘時間巴丁喜歡旅遊和打高爾夫球。巴丁於1991年1月30日上午8時45分去世。

人物經歷

巴丁是在同一學術領域(物理學)中獲得兩次諾貝爾獎金的第一位科學家。就這一事實本身,人們不難看出巴丁在科學的道路上是何等的勇於進取,和善於發揮集體的力量。在1972年他接受諾貝爾獎金時,基金會成員讚揚他們說:"……珠穆朗瑪峰只有一小部分熱心攀登者才能到達。巴丁、庫珀、斯里弗三位在前人的基礎上,終於成功地到達了這一頂峰……你們作為一支隊伍,堅韌不拔,協力攻關……現在來自山頂上的那無限美好的景色終於展現在你們的眼前。"

1908年5月23日,巴丁出生於美國咸斯康星州的麥迪遜。1924年,進威斯康星大學攻讀電氣工程,192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29年獲碩士學位後,去古爾夫研究實驗室,研究地球物理學三年。在進取心的驅使下,他又去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做研究生,鑽研數學和物理學。在那裡,尤金·魏格納(Eu9enewi9ne r)把他領入了固體物理學的大門,正是在這個領域裡,巴丁先後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36年,巴丁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36-1938年間,在哈佛大學任教兩年。1938-1941年問,在明尼蘇達大學任助理教授三年。1941-1945年間,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海軍軍械實驗室工作。1945-1951年間,巴丁去紐約市R爾電話實驗室,參加一個新成立的固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在那裡,他和肖克利及布拉坦一起在1947年發現晶體二孤百雙應。這項研究工作使他們三人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1951年以後,巴丁任伊利諾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兼電氣工程教授,退休後擔任該校的名譽教授。在伊利諾斯大學,巴丁幫助制訂了超導性和半導體的研究規劃,後期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低溫物理學的理論方面,包括對超流體氦B的研究。1959-1962年間,任美國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委員。1960年以後,任羅徹斯特靜電複印公司的經理。他是美國國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物理學會和哲學學會的會員,並曾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的主席。

由於工業上各種電子管如二極管、三極管、四極管和五極管的製造技術不斷發展,在物理學中便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叫做電子學。藉助於各種電子管和適當的電路,很容易實現整流、小信號的放大和產生各種頻率的無衰減的電振盪。在電子管中,在不同電極間電的輸運是靠真空中的自由電子完成的。但在固體物質中,電荷的輸運要複雜得多。純金屬都有很好的導電性,電荷輸運是靠金屬中的自由電子完成的。在半導體中,例如摻微量雜質砷(或鋼)之類的N型或P型)半導體,電流是靠電子(或空穴)來傳導的。後來又發現半導體在某些條件下具有很好的整流作用。對半導體現象進一步研究的結果開拓了物理學的又一重要領域,即固體物理學。由於這門學科具有明顯的實用價值,所以從四十年代開始,許多工業部門和研究部門對它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物理學家肖克利和布拉坦已經開始研究半導體材料及其在電子技術中應用的可能性問題。1945年,巴丁很快參加了這項工作,並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提出一個關於電子行為性質的假設,指明了達到理想固體器件的途徑。他們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巴丁的這個假設下發現,與電極接觸的特定排列的半導體層,如PNP或NPN排列,不但能起整流作用,而且還可以放大電流或電壓。這樣,他們三人終於在1947年末發明了一種半導體器件,用來代替笨重易碎且效率很低的真空管。他們將這種器件定名為"Transferre sistor9,後來縮寫為"TranslstorV,中譯名就是晶體三極管。晶體管的三個電極分別稱為發射極、基極和集電極,在外加直流電壓的作用下,發射極發射載流子(電子或空穴),這些載流子很小一部分流入基圾,絕大部分流入集電極。如果用微弱的外加信號控制基極電流,那么小的基極電流變化會引起大的案電極電流的變化,這就是晶體三極管的放大作用。晶體管比普通電子管具有一些明顯的優點,例如功耗低、尺寸小、壽命長等。晶體管的出現引起了電子技術的一場大革命,出現了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等。這場革命一直延續到現在,從分立晶體管發展到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發展到中規模、大規模和目前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後來,巴丁又與庫珀和斯里弗密切合作,在1957年提出BCS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其中至少包括五位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沒能解釋的超導現象。Bcs是他們三人的姓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的字首縮寫,而BCS理論就是巴丁-庫珀-斯里弗理論。他們三人堪稱科學史上老年科學家與青年科學家相結合的典範。19U年,荷蘭人卡默林·昂尼斯(H.Kame rlingh onne s)發現超導性,某些金屬在低於15開的低溫下呈現一種新的性質,一旦在其中引起電流,這電流就會無休止地維持下去。超導性的理論解釋十分重要,以致許多傑出的理論家都對它進行探索,這些理論家包括玻爾(N.Bohr)、海森堡(W.K.Heis enberg)、倫敦(F.London)、布洛赫(F.BIoch)、蘭道(L.D.Landau)和費曼(比P.Feynman)等人在內,他們大都是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獲得者。

大約在1950年,美國標難局的E.麥克斯韋(E.Maxwell)和拉特格斯大學的塞林(B.serin)領導下的一個小組分別獨立發現,某一金屬出現超導性時的溫度是與這個金屬的原子量成反比例的。塞林打電話給巴丁,把這個發現告訴他,巴丁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即想到必需把電子-聲子相互作用包含在內,即必須考慮金屬晶格中的原子對傳導電子的效應。但是,這些早期的嘗試未能成功地解釋超導性。

1956年,年僅二十六歲的伊利諾斯大學的副研究員庫珀指出,金屬中具有費米能級附近能量的兩個電子,彼此鬆散地吸引對方,會形成一種共振態,叫做一個"庫珀對"。下一年,巴丁和當時還是研究生的斯里弗把庫珀的想法應用於多個電子,指出所有傳導電子如何可以形成一種新的合作狀態。按照這個模型,在金屬中正常移動的自由電子是成對稻合的,並同金屬品格相互作用。這些電子對具有共同的動量,它們並不隨意地受個別電子隨機散射的影響,所以,有效電阻是零。自從量子理論發展以來,BCS理論被稱為是對理論物理學的最重要貢獻之一。由於BCS理論的指導,超導體已可以在稍高的溫度下形成,製成了這樣的超導合金。因此,對超導性的神話般的研究已導致種種實用成果,如超導磁鐵、超導體電子計算機,功率傳輸線等。美國IBM公司集中了很大力量,已使超導計算機得到了很大發展。

巴丁教授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量子尺寸效應,這問題近年在美國和國際上頗受重視。他還提出利用量子尺寸效應的原理研究製造所謂的GaAs-0aAlAs多層量子5ff異質結激光器。雖然倫敦曾把超導體看作"微觀尺度上的量子結構",卻是約瑟夫遜(B.Josephson)利用BCS理論來預言微觀現象,並製成約瑟夫遜結。約瑟夫遜效應製成的靈敏器件可以測量電流、電壓和磁場等。BCS理論的建立引起了大量更加深入的探索,由於這一貢獻,三人於1972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980年5月,巴丁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

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的邀請來中國講學。在北京大學講學期間,作了有關"超導問題的發展和近況"、"超導計算機發展近況"以及"量子階異質結激光器"等方面的報告。巴丁特別提到超導應用目前有大功率(兆瓦)和小功率(微瓦)兩個方面,前一方面主要是超導磁體的各種應用,近年的發展比人們預期的慢;後者是超導性用於電子器件,發展比人們預期的快。

1951年,巴丁由於和肖克利不合,離開貝爾實驗室,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教。1950年代早期,巴丁就已經開始考慮超導電性的問題。他意識到電子聲子的相互作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1953年,施里弗來到伊利諾伊大學,在巴丁的指導下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並選擇超導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楊振寧推薦下,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不久的庫柏開始與巴丁和施里弗進行合作。1957年,巴丁和庫珀、施里弗共同創立了BCS理論,對超導電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他們三人也因此獲得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是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合作型科學家

物理學家約翰·巴丁是一個合作型科學家的典型。巴丁是唯一的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他的兩次獲獎項目都是與其他科學家合作的結晶。

1939年凱利出任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研究部主任,為了充實力量,他從麻省理工學院招來了肖克萊,負責半導體物理小組的工作。1945年肖克萊雇用了在海軍軍械實驗室的固體理論物理學家巴丁。而布拉頓是一個出色的研究表面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從1929年就開始在貝爾實驗室工作。巴丁在固體量子理論上有紮實的基礎,善於用理論結構解釋和協調實驗數據及其現象;而肖克萊長於用幾何圖像說明物理現象。這兩位理論物理學家在固體理論上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適應了半導體研究對理論的全面需要,而布拉頓等人在半導體實驗上成果由於巴丁在理論解釋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1945年肖克萊設計了晶體管和有關電路,布拉頓等進行的實驗卻未發現預期的電流調製作用,1946年巴丁提出了表面效應理論,克服了這個困難。1947年巴丁和布拉頓合作導致了第一個晶體管點接觸晶體管的發明。肖克萊、巴丁和布拉頓3位科學家由於在晶體管的發現過程中在理論和實驗方面發揮的不同作用,共同分享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1年巴丁離開貝爾實驗室,擔任伊利諾大學的教授。1955年巴丁把研究領域轉向了超導研究。在進行超導研究中,巴丁意識到場論方法對求解粒子間帶有吸引相互作用的費米氣體多體問題,將是一種有利的工具。由於巴丁對此不夠熟悉,便向當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工作的楊振寧教授求助,問他是否認識既精通場論有願意從事超導電性的人。楊振寧推薦了正在那裡作博士後研究的庫珀。庫珀於1955年秋到了伊利諾大學。與此同時,巴丁的一位年輕研究生施里弗也參加了進行。1956年庫珀首先邁出了關鍵的和基礎性的一步,提出了現在以"庫珀對"而聞名的電子對的概念。1957年1月底,施里弗提出了超導體的基礎波函數。在此基礎上,1957年3人合作寫作發表了論文,一個全新的揭示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就誕生了。現在人們習慣採用這個理論的3位作者各自姓氏的第一個字母,稱之為BCS理論。1972年,巴丁、庫珀和施里弗分享了 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

  1. 約翰·巴丁,中文百科在線,2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