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厘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厘人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

本名 巴厘人

外文名 Balinese

旧 译 “峇厘人”

性 质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

宗 教 印度教

巴厘人(Balinese)是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旧译“峇厘人”。 [1]

简介

巴厘人(Balinese) 约270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巴厘岛和龙目岛。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为新马来人的後裔。使用巴厘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用古印度字母书写的巴厘文﹐现通用印度尼西亚语文。信印度教﹐每村至少有两三座印度教寺院﹐全岛共有4600馀座。

此外还保存祖先崇拜(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相信灵魂转世﹐认为火葬是解放灵魂的最神圣的安葬方式。1343年被东爪哇麻喏巴歇王国征服。16世纪麻喏巴歇王国被伊斯兰教徒灭亡以後﹐东爪哇的贵族﹑祭司﹑学者﹑文人﹑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多逃至巴厘岛避难﹐约经400年之久创造了巴厘文化﹐并使该岛成为保存印度教信仰和爪哇古老文化的地方。

16世纪以後不断同荷兰殖民者进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45年与国内各族人民一起获得国家独立。巴厘人受印度文化影响﹐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4个种姓。每村为一互助合作的自给自足单位﹐多属同一父系氏族(见父系氏族制)。实行种姓内婚。

宗教信仰

虽然文化上深受爪哇人影响,但信奉印度教,这点与其他印度尼西亚人不同。语言属南岛(马来-玻里尼西亚〔Malayo-Polynesia〕)语系。生活以宗教为中心,它是印度湿婆教与佛教的混合体:崇拜祖宗、信仰精灵与巫术等。种姓是存在的,但因多数居民属于最低级的种姓,村民中没有严格的区分。例如在爪哇,不同的说话方式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主要种植水稻,另有薯蓣、甘薯、木薯和玉蜀黍。

生产生活

巴厘人主要从事农业﹐修筑梯田﹐栽种水稻﹐种稻技术甚高。各村都有统一使用的灌溉设施。此外﹐还种玉米﹑薯类﹑咖啡﹑烟草﹑椰子和茶﹐饲养牛﹑猪等家畜。制陶﹑纺织﹑木雕﹑金属制作﹑编织等手工艺精美。在舞蹈﹑音乐﹑绘画﹑诗歌以及宫室寺庙建筑等方面有卓越才能﹐在各种仪式中能表演富於印度教色彩的音乐与歌舞。

参考来源

  1. 巴厘人, 马蜂窝,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