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巴比伦城,外文名:BABYLON,基督教圣经地名。
《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1](含亚兰文)写就,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它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2]。
简介
Ⅰ 旧约中
位于幼发拉底河边的城市(现今伊拉克的巴格达以南八十公里),是巴比伦及其王国的政治及宗教中心,巴比伦文明亦建基于此。
a. 名字
希伯来文作 Ba{b[el;因希腊文为 Babylo{n,英译本把它翻作 Babylon (创十10,十一9例外;参*巴别)。这都译自巴比伦文 ba^b-ili,复数 ba^b-ila{ni;而巴比伦名又译自更早的苏默名 Ka*-dingir-ra,“神的门”。埃及人把名写作 b-bi-r~ ( = bbr 或 bbl),古波斯阿垦米尼人写作 babirus%。巴比伦文稿中其他常用的名称有tin-tir (Ki),“树的生命”-他们解作“生命的所在”,和e-ki,“河道之地”。耶廿五26,五十一41的示沙克(Ses%ak[)一般认为是巴别(Babel)的暗码式翻译(每字母均由希伯来字母倒数同位之字母替代),但亦可能是罕见的旧名 s%es%-ki。
b. 创设
根据创十10,*宁录创立此城作为他的京都;但巴比伦神话认为是玛尔杜克神所建的(不然该城的建立只在*巴别〔金字塔庙〕塔建造的有关经文中提及,此外别无记录)。
c. 历史
据传亚加得(Agade)的撒珥根一世(约主前2400)和他的继承人沙加利沙里(Sharkalisharri)为亚奴尼图(Anunitum)和阿玛(Amal)二神建造神庙,并修筑庙塔。他们的亚加得城可能就建立在较早期的巴比伦城部分的遗迹之上。舒尔吉(Shulgi)作吾珥王时(约主前2000)攻击巴比伦城,此后由吾珥委派的统治者(patensi)管理。到了巴比伦第一王朝展开,亚摩利人掌权,苏模阿布米(Sumu-abum)作王,重修城墙;汉摩拉比(Hammurapi)和他的后继者则扩张市域,该城因成为他们领土之城都而盛极一时,直到约主前1595年被赫人推翻为止。经加瑟人(Kassites)统治一个时期后,该城叛变,但数度被击,尤以约主前1100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 I)的攻击为甚。巴比伦城一再奋抗谋求独立,曾有迦勒底的统治者亚巴拉伊丁拿二世(Marduk-apla-iddina II,主前722-710, 703-702)遣使向犹大求助(王下廿12-18)。以赛亚描述该城的下场(赛十三),与亚述王撒珥根二世记述对该城之劫掠,措辞非常接近。为了除去叛军的主脑,城中一些领袖被放逐到撒玛利亚,他们把巴比伦本土的神像崇拜也带了过去(王下十七24-30)。西拿基立立他的儿子为巴比伦城的王,但后者在主前694年被亲巴比伦的以拦人所杀。于是西拿基立于主前689年洗劫此城,把神像铲除,务求止息巴比伦民族主义之高涨。他的儿子以撒哈顿则试图重建这圣城,又将玛拿西押解此地(代下卅三11),并巴比伦纳为附庸市,派儿子苏玛苏模克(S%amas%-s%umukin)管理,该儿子却与其兄弟*亚述王亚述巴尼帕(Ashurbanipal)相争。随后在主前652至648年的战争中,巴比伦城被严重焚毁,亚述人再度尝试委任一位本地的领袖甘德蓝(Kandalanu)为总督。
亚述帝国的衰落,使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Nabopolassar)得以收复巴比伦城,并于主前626年建一新王朝。他的继位者妥善地延续他重建巴城的工程,尤其他的儿子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王下廿四1)更以自己所重建的大城为炫耀(但四30)。巴比伦军队在战胜犹大国后,就把掳获的犹太人带到巴比伦城这个地方。当中有约雅斤;该城的废墟中发现有石刻,证明他的被掳。与被弄瞎了眼的西底家王一起带回来,从耶路撒冷夺来的掠物(王下廿五7-13),均存放于城里的大庙中──也许是玛尔杜克的神庙。该城后来由阿美玛尔杜克(Ame{l-Marduk,参*以未米罗达)管治。但以理就在这地方侍候最后一位迦勒底王,就是与拿波尼渡(Nabonidus)一同摄政的*伯沙撒。
正如以赛亚(十四1-23,廿一1-10,四十六1-2,四十七1-5)和耶利米(五十-五十一)所预言,巴比伦终必有败亡之日而仅余废墟(看d)。主前539年十月,古列麾下的波斯人破城而入,伯沙撒被杀(但五30)。唯主要的建筑物得以存留,神庙和其神像得王令予以重修。该城从此变为波斯国的一个副都,内有阿垦米尼王宫;管治的情况并无圣经以外的资料可以查究。圣殿的器皿被交给设巴萨(Sheshbazzar),放回耶路撒冷;这事的档案可能藏于巴比伦城的典籍库内,到大利乌一世期间被发现出来(拉五16起),导致在巴城中另一批流亡的犹太人响应以斯拉的号召回国(八1) 。一如往昔,巴比伦城是数次叛乱的中心;叛乱者有主前522年的尼丁土比尔(Nidintu-Be{l)和阿拉卡(Araka,主前521),及主前482年的比尔舒曼尼(Bel-shimanni)和沙玛舍以利巴(Shamash-eriba)。薛西将后者镇压,并摧毁该城(主前478)。虽然亚历山大计划重建巴比伦城,但工程刚启他便撒手尘寰。西流古王于主前312年攻陷巴比伦后,在底格里斯河边另建西流基城为新都。自此巴比伦城(参:原稿)再度破落,失修废置;唯楔形文字古文件记载,彼勒(Bel)神庙至少继续存留到主后75年。
d. 遗迹的探寻
自主前460年哈利卡内瑟斯(Halicarnassus)的希罗多德之后(History 1. 178-188),不少到过巴比伦城的旅客写下了他们的游历记,计有:突底拉的便雅悯(Benjamin of Tudela,十二世纪)、罗沃夫(Rauwolf, 1574)、尼布尔(Niebuhr, 1764)、里奇(C. J. Rich, 1811-21)和克尔波特(Ker Porter, 1818)等。随后的探寻者用更科学的方法测探遗迹,绘画图则。拉雅德(Layard, 1850)和费雷奴(Fresnel, 1852)作了初步的探索;继而是高杜威(Koldewey, 1899-1917)领导的德国东方学会(Deutsche Orient-Gesellschaft),在内城作系统的发掘。较近期的有1956至8年的李赞(Lenzen),和1962年开始探究的伊拉克人(工作范围包括重修和保存宁玛 [Ninmah] 的神庙)。
探究工程所得,加上超过一万块由原地居民在遗址掘砖时寻获的刻字泥版,可提供相当多资料,让学者重绘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城。厚厚一层碎片的覆盖、历代以来经常的毁坏与重建、加上幼发拉底河河道的改变和水位的上升,都使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城市除零碎部分之外从未出土。
遗址现时有一批零散的土丘(考古据点)。最大的是 Qasr,昔为城堡;Merkes,昔为一市区。北面的 Ba{wil,是尼布甲尼撒的北宫或夏宫。还有Amran ibn ~Ali,昔为玛尔杜克神庙;另外 Sah]n 是金字塔型庙或庙塔之所在。
城的周围有一列设计复杂的双层城墙。外围长廿七公里;城墙坚固而宽阔,可供战车在墙顶之上来往,另筑有防御城楼,墙开之处有八道城门。北面有宏伟的伊施他尔(Ishtar)大门,标示出一大条巡行大道;引向南面的城堡、玛尔杜克神庙以撒基拉(Esagila)、和邻近的金字塔型庙 Etemenanki。这条铺砌的路长约920公尺,墙壁饰以瓷砖,旅成120只狮子(伊舒他尔的象征)和575只 mus%rus%s%u ──龙(玛尔杜克)和牛(彼勒)的混合体,交替的排成一行一行。从这路又分出一条西行的路,跨桥渡过幼发拉底河,将西岸的新城市与旧都连接起来。历王所大事修筑的一些主要宫殿,现时可从城堡内综合的建筑中看到;当中有御殿(五十二乘十七公尺),或许是但以理的时代便使用的。宫殿的东北角有拱形屋顶的遗迹,高杜威认为是梯田式“空中花园”的支撑;花园是尼布甲尼撒为他的米甸妻子阿美蒂斯(Amytis)建造的,以缅怀她的故乡。
巴比伦城的庙塔以*巴别塔一名见称。
城中各区各区中的庙宇有不少细节均已出土,其中有五十三个庙宇已被鉴认。这些区的区名有时会代表整个城市(S%u~ana 〔JCS 23,1970, 页63〕,Shushan, Tuba, Tintir, Kullab)。由于此城经常被毁,庙中物件已很少留于原位。玛尔杜克神像原放置于以撒基拉(Esagila)庙内;由于拥有此神像是胜利的标志,征服者多把它运送到自己的国都去。该城的宗教和文化大致上与*亚述和*巴比伦二地的无异。
Ⅱ 新约中
1. 幼发拉底河边的巴比伦城,特指以色列人被掳之地巴比伦(太一11-12、17[2];徒七43)。
2. 启十四8,十八2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实是仿照赛廿一9而写的(参:耶五十一8),但不再指幼发拉底河边的那城,却指罗马城。启十七9提及的七座山,正好说明这点(再参:启十六19,十七5,十八10、21)。启十七的那穿紫衣的大淫妇,在七头之兽上掌权,额上有奥秘之名“大巴比伦”,乃指罗马帝国所控制的罗马城。这帝国的兽的七个头,不仅象征罗马城的七座山,也同时解作七个罗马的王帝──其中五位可能是亚古士督、提庇留、该犹、革老丢和尼禄,而当时在位的是维斯帕先(启十七10)。
3. 彼前五13提及一位“在巴比伦、同蒙拣选”的女士(RSV)向受此书信者问安,这极可能指某基督教会。这“巴比伦”曾被认为是幼发拉底河的那城,也有认为是尼罗河边的一个罗马军站(位于开罗);但最好还是把它看作罗马城。
参考文献
- ↑ 古希伯来字母的发展与演变,网易,2021-04-11
- ↑ 宗教文化的思想价值,豆丁网,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