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希尔达·杜利特尔

希尔达·杜利特尔(英语:Hilda DoolittleH.D.,1886年9月10日-1961年9月27日),美国诗人、小说家,文学史家公认的最典型的意象派诗人。[1]

目录

简介

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1886-1961),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以姓名缩写H.D.为笔名发表作品。25岁时,前往伦敦,成为[[欧洲\\意象派诗歌的主要成员,荣获包括美国文学院金质奖章在内的多项奖项。主要作品有:《海上花园》(Sea Garden,1916);《希神》(Hymen,1921);三部曲:《不倒的墙》(Walls Do Not Fall,1944);《向天使致敬》(Tribute to the Angels,1945);《开花的节杖》(Flowering of the Rod,1946));《诗选集:1912-1944》(Collected Poems 1912-1944,1983)等。[2]

早年生活

希尔达·杜利特尔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利哈伊谷伯利恒摩拉维亚社区。她的父亲查尔斯杜利特尔利哈伊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她的母亲海伦(沃勒)是一位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摩拉维亚人。1896年,查尔斯·杜利特尔(Charles Doolittle)被任命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他的家人搬到费城郊区的富尔比(Upper Darby)的一所房子里。她于1905年毕业于费城的朋友中央高中,第十五届和赛马街。1901年,她遇到并结识了埃兹拉庞德,后者在她的私人生活和作家的出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05年,庞德在集体名称希尔达的书下向她赠送了一连串爱情诗[3]

情路坎坷

 
理查德·奥尔丁顿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   

1886年,H.D.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市,父亲是一名古板的天文学家。H.D.家的家教甚严,反而滋长了她叛逆的性格。1904年,H.D.被送进布林莫尔学院读书,也正是在布林莫尔,H.D.邂逅了她的初恋埃兹拉·庞德

这段恋情遭到H.D.父母的强烈反对,婚约被取消后,H.D.在1911年的伦敦与庞德重逢。这位前男友变身为H.D.的创作导师,在他的提携下,H.D.的诗作亮相美国新诗运动的核心刊物《诗刊》,并署名“意象派H.D.”。

1913年,H.D.嫁给《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奥尔丁顿。一战后,意象派星散,H.D.本人也经历了流产、患病、情变。与奥尔丁顿离婚后,H.D.多次深陷情网,差点命丧产后流感。

奥尔丁顿.jpg理查德·奥尔丁顿(1892-1962)意象派创始人之一。1916年,他参加陆军步兵部队,因在战斗中大脑受炮弹震荡而回国。此后他主要居住在法国和意大利。他和H.D.于1937年离婚。

陪伴H.D.走到人生尽头的伴侣,是一位同性恋人布赖尔。富家女布赖尔曾两度离异,因仰慕H.D.的诗集《海园》而钟情于女诗人,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4]

人物传记[5]

希尔达•杜利特尔,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天文学家,性格刻板单调,杜利特尔从小在遵从摩拉维亚传统的母亲家族中长大,受管制甚严。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家庭背景,杜利特尔暗暗滋生着叛逆的性格,她喜欢阅读希腊神话,这些神话给予了她自由的狂想,后来这些神话反复出现在她的诗歌之中。

1904年杜利特尔被送进布林莫尔学院读书,与女诗人玛丽安•摩尔成为同学,她们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但是当杜利特尔日后读到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同学的诗歌之后,她和自己的同性情人布赖尔在摩尔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挑选了摩尔的24首诗结集出版,以一种直接的方式遥遥地向摩尔表达了她的赞赏。

在布林莫尔学院读书期间,杜利特尔结识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深受其影响。她和庞德相恋,两人曾经打算订婚,但是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不久另一个女人格雷格走进他们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为了摆脱情感的折磨,她于1911年和格雷格一起前往欧洲旅行,此后定居欧洲,主要居住在英国和瑞士,再也没有回到美国。

庞德是她诗歌的推荐人,她发表的第一首诗歌正是由庞德送到《诗歌杂志》,以她的名字缩写H.D.为笔名发表,庞德选编的意象派诗集中也收录了她的其他一些诗歌。但是杜利特尔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庞德可能会毁灭她。他对她的诗歌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限制她的情感表达方式,事实上,在庞德推荐她的诗歌时,她已经是一名的成熟的诗人,有自己的写作路线。最终她离开庞德,除了情感上的决裂之外,也表明了一种诗歌态度,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写作。

1913年她嫁给《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主编理查德•奥尔丁顿,1916—1917年,她代替丈夫奥尔丁顿成为《自我主义》(Egoist)杂志的文学编辑(之后接任这个杂志的编辑是艾略特),正是在这期间她读到了摩尔的诗歌。在伦敦的文学圈子中,杜利特尔不断发表诗歌,并且以意象派诗人的身份而闻名,但事实上,杜利特尔始终在努力摆脱这个身份,她的写作很快超越了意象派的原则,吸纳了古希腊神话的大量元素,以更个性化的情感和语言创作诗歌。

应该说,爱情始终是杜利特尔现实生命与诗歌中的重要事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双性恋取向,或许这将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案例。在和奥尔丁顿离婚之后,她不断堕入和男性的情爱纠纷中,后来还为一个男人生下孩子,差点死于产后流感。但与此同时,她非常幸运地获得了来自同性恋人布赖尔持久而温情的爱,她多次说过,布赖尔是她的拯救者,不仅在她生产与患病期间悉心照料她,而且终其一生,她们的内心都彼此相伴。布赖尔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迫于家庭的压力,曾两度步入异性婚姻,但是她的内心,始终不离不弃地爱着杜利特尔,她的爱,给了杜利特尔男性所无法给予的宁静、包容与无私。

出于这种亲身感受,杜利特尔的诗歌对异性恋与同性恋反复进行了对比,在她的笔下,异性之爱总是充满了欲望与痛苦、折磨与背板,深陷其中的女性总是面临着丧失主体身份带来的种种矛盾和挣扎。相反,同性之爱则带来心灵的柔情与宁静。在她生活的年代,同性恋并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她只能低调地处理这种情感,也只能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大多时候是通过希腊神话的变形方式表现出来。

从三十多岁起,杜利特尔即受到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折磨,曾经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这种精神疾病加重了她诗歌中的跳跃性和神秘性。或许是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她在创作中倾向于审视“超意识”,再现这个超意识空间的流动性与透明性,而在杜利特尔看来,这个不确定的空间直接与女性的身体感受,尤其是与母性的子宫意识和生育意识相连。和她对同性之爱的肯定和赞美一样,她对女性的这种超越性的身体意识,也表现了强烈的赞美和认同,认为它“孕育了所有的戏剧,理念,音乐,科学或歌曲”,将“改变整个人类思想的潮流,能指引电光石火烧毁这个死气沉沉、黑暗的世界”,为世界带来全部的美和完整。

杜利特尔在创作上还追求实验性,探索全新的语言和音韵,将诗句的音乐性、哲学思辨与自我体验溶于一体,创造了一种散漫、碎片似的而非连续一致的诗歌文本,既有一种明确、决断的主体立场,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又有强烈的情感指向,意象细腻、生动,回旋的空间很大。

杜利特尔一生是一个勤奋而焦虑的写作者,她出版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自传性散文,1961年9月27日因中风去世,身边陪伴她的仍然是忠诚的伴侣布赖尔。[6]


希尔达·杜利特尔的作品

诗歌

  • “Eurydice”
  • “海玫瑰”
  • “花园”
  • “ 午间” “ 赫尔姆斯的方式”
  • “舵手”
  • “海伦”
  • “恐惧”
  • “热”

诗集

  • 海洋花园(1916)
  • 神(1917年) )
  • 翻译(1920)
  • 处女膜(1921年)
  • Heliodora和其他诗歌(1924年)
  • Hippolytus Temporizes(1927年)
  • 青铜红玫瑰(1932年)
  • 墙壁不落(1944年)
  • 向天使致敬(1945年)
  • 三部曲(1946年)
  • 开花Rod(1946)
  • By Avon River(1949)
  • Helen in Egypt, 新方向(1961年)
  • 密封定义,新方向(1972年)
  • 关于思想与异象的散文札记(1919年)
  • 今日绘画(1921年写成,1992年出版)
  • Asphodel(1921年至22年,1992年出版)
  • Palimpsest(1926)
  • Kora and Ka(1930)
  • Nights(1935)
  • The Hedgehog(1936)
  • 致敬Freud(1956)
  • Bid Me to Live(1960)
  • End to Torment:A
  • Memra of Ezra Pound,New Directions(1979) HERmione,New Directions(1981)
  • The Gift,New Directions(1982)
  • Majic Ring(1943-44,写作,已发表) 2009年
  • “剑出海”(1946年至1947年,2007年出版)“
  • 白玫瑰与红”(1948年出版,2009年出版)
  • “神秘”(1948年至1951年,2009年出版)


视频

5 Poems by H. D. (Hilda Doolittle)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