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席里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奥多尔·籍里柯 (著名画家)
出生 1792
鲁昂
国籍 法国
别名 Theodore Gericault
职业 作家
知名于 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知名作品梅杜萨之筏
赛马
轻骑兵军官
《奴隶市场》
《受伤的重骑兵》
《伟大的英国》

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是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1808年从画马名家霍勒斯·韦尔内学画。席里柯重视绘画中的创新,喜欢描绘宏伟、壮阔的场面。1810年入皮埃尔·纳西斯·盖兰画室,与德拉克洛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从青年时代起他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他得金质奖章的《轻骑兵军官》就是在21岁时画的。1814年展出《受伤的重骑兵》。1817年创作了第一批动物石版画。1816--1817年赴罗马学习。回到巴黎后展出了那幅著名的《梅杜萨之筏》。席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霍勒斯·韦尔内出身于法国的画家世家,祖父罗德·约瑟夫·韦尔内(1714—1789年)是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曾居罗马,曾画过法国海港组画。父亲卡尔·韦尔内(1758—1835 年),是法国的版画家、优秀的军事家画家,曾以古典主义手法画过《马德里城下的拿破仑》,成为拿破仑军队的军事画家。霍勒斯继承父业,成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军事画家。

目录

1个人成就

2作品简介

个人成就

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创作、于1819年在国家沙龙(法国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画派的真正形成。这幅画引起了美术界和舆论界的热烈论战,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1816年7月,载有400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13天,获救时仅10余人。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 1824年1月不幸坠马而死,籍里柯只活了33岁,[1]

作品简介

他短暂的一生给人类留下的艺术遗产有191幅油画、180余幅素描、100余幅石版画和6件雕塑,其中《赛马》、《轻骑兵军官》、《梅杜萨之筏》《奴隶市场》和石版画《伟大的英国》等都广为人们所称道。[2]

1810年籍里柯入盖兰画室,与欧仁·德拉克罗瓦相识,常去卢浮宫临摹古代大师的名作。皮埃尔·纳西斯·盖兰(1774-1833年)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和石版画家。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等都曾在盖兰的画室里学习过。自1822年,也就是画家48岁开始,他领导着罗马的法兰西学院


从青年时代起籍里柯对马和赛马很感兴趣,常用速写出色地抓住马在运动中的姿态,籍里柯对绘画主题的选择极为巧妙,他强调以后腿站立的战马,希望给人留下强而有力的印象,而绘画中因胜利昂然自得的气氛也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当时是拿破仑在莫斯科遭到惨败并开始撤退之前的几个月,拿破仑还处于气势如虹的状态之时,他在沙龙上展出了这幅作品。不过,这幅画不完全符合沙龙所承认的任何领域,因此,它被分类到肖像画。但总体来说,艺评家对这幅画的评价很高,籍里柯获得了金奖。仅仅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年仅21岁的籍里柯创作出题为《轻骑兵军官的冲锋》精彩的骑马人物像,这幅画使籍里柯第一次入选1812年的沙龙画展。

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 轻骑兵军官的冲锋

籍里柯是一个热情洋溢、富于幻想的画家,他喜欢米开朗基罗鲁本斯的画风,更喜欢同时代英国风景画家的色彩。1816年他曾去过意大利,1820年又前往英国,与康斯太博波宁顿的结识使他成了第一位受英国绘画色彩影响的法国画家。1821年,他根据在英国艾普松郊外参加赛马会的真实感受创作了《艾普松赛马》。

籍里柯赴意大利考察学习以后创作了这幅赛马作品。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而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狂暴与激情是浪漫主义画家的基本品格,这和古典主义画家根本不同。为了表现激情,一切艺术语言、构图、人物造型及笔触和色彩都成了传达情感的符号,本身是无什么意义的。在这幅画中,人物、马匹和环境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动势和色调不正是给予我们狂暴激情的印象么。





梅杜萨之筏 [3]


创作背景

原图链接 图片来自 梅杜萨之筏

1816年7月,法国政府派遣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数贵族前往圣·路易斯港。率领舰队的是一名明显缺乏实际能力的舰长,由于他指挥错误,在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

船长肖马雷原是一个贵族,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上船后,他玩忽职守,把随行的小船撇得远远的,主舰单放前进。主舰在驶近毛里塔尼亚浅滩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沙碛。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只好弃船。船长却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让他们在汪洋大海里听凭命运摆布。

几天过去了,在饥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许多人开始绝望,他们说胡话,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面包师深信没有获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杀了,还有一些人撬开酒桶,灌醉自己,企图忘却死亡的痛苦。不久,这种绝望的情绪越来越疯狂,一些人砍断缆绳,妄图让所有人一块完蛋。另一些人去拦阻,于是爆发一场激烈的搏斗。有个叫多米尼克的机械工参加暴乱被扔进海里后,哀嚎着求救。工程师可怜他,跳下水抓住他的头发,将他拖回木筏上。但不几天,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动中。

经过三次暴乱和平息后,木筏上尸体横布。又过了几天,食物和水的短缺变成了更大的威胁,两个黑人士兵饥渴到极点,于是违反规定,将最后一桶酒剜个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后,被人无情地扔进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弯成大鱼钩,希望可以钓鲨鱼。但鲨鱼咬住后一扯,鱼钩又变成笔直的刺刀了。经过这番折腾,木筏漫上许多海水,一些受伤的人的伤口被咸水浸泡,惨叫不绝。最后,木筏上仅剩下27个人了,其中15个还能支撑一段时间,其余12人,受伤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维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开始偷偷啃噬刚死去同伴的手肘了,于是那15个人经过辩论,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乱斗争中和他们并肩作战、甚至救护过自己的伤病员,统统抛进大海!

150多人,最后只有10人幸存下来,无论如何,这也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

在人民有冤无法诉说的情况下,26岁的籍里柯,走访了生还的船员,聆听了他们讲述真实的遭遇,并到医院亲自看望了受伤的船员和已经死去的船员家属。他把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个月的时间终于创作出这幅极具震撼力的巨画。

艺术鉴赏

主题

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以真实的海难事件为题材,反映由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构图

在画面上,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金字塔的构图,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而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

名家点评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萨之筏》从卢浮宫博物馆内剔除出去,我不想看这种东西,这只能算是解剖学的表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死尸样的人物,实在败坏观赏者的趣味。

后世影响

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欧仁·德拉克罗瓦在看过这幅作品后,像发了疯一样,径直跑回自己的画室,开始寻求同样激动人心的创作方法。

《梅杜萨之筏》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艺术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义因素构成了它的特点,那就是悲剧性的力量、构图与人物的丰富表现力、色调的森严与沉抑和明暗的强烈对比。它引起了19世纪各艺术流派的兴趣。新古典主义研讨它的构图和空间处理,浪漫主义对它的场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和紧张性感兴趣,而写实主义则对它的题材和报道的生动性感兴趣。通过这幅画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弱点,从而使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引喻。

衍生作品

2017年秋,反映艺术家泰奥多尔·席里柯创作《梅杜萨之筏》的过程的电影《梅杜萨》开拍,揭露了奥多尔·席里柯不为人知的一面。

历史传承

波旁当局意识到这幅画揭露了海军的无能,但又不敢公开指责,就买走了这幅画,并将《梅杜萨之筏》捐赠给卢浮宫美术馆,在那里永久珍藏。


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创作、于1819年在国家沙龙(法国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梅杜萨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画派的真正形成。这幅画引起了美术界和舆论界的热烈论战,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

“梅杜萨号事件”当时在法国轰动一时。1816年7月,梅杜萨号巡洋舰载着四百多位官兵开往非洲,在西非海岸不慎搁浅,船体陷入沙里不能自拔。船长是位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的贵族,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后,他便带着一部分官员乘救生艇逃之夭夭,扔下150多位官兵困在茫茫大海上。遇难的人们靠一个临时拼起的木筏,在汪洋大海上漂流了十几天,筏上发生了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惨剧。

人们在惊涛骇浪和饥寒交迫中同死神搏斗,为了活下去,有的人被迫啃吃死人的骨肉,有的人精神失常,尸体在海水的浸泡中开始腐烂。经过十几天的漂流,筏上最后只剩下15人。当幸存者向报界披露了这一丑闻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26岁的席里柯决定将这场悲剧搬上画布。为使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有真实的细节,画家籍里柯到存尸所研究尸体,造了一个同样的木筏,又仔细观察了处于各种非常情况下人类的种种表情,还去精神病院画病人,同那儿的医生交朋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籍里柯终于完成了这幅7米长的油画巨作。

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

选取了绝望的幸存者突然发现天边一线船影拼死呼救的情节。画的高潮是几个青年挣扎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黑人青年举起,他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有的人对这突如其来的转机或将信将疑,或又惊又喜。一位坐在死去儿子身边的老人已完全陷入绝望之中,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竟置若罔闻,木筏边还漂浮着腐烂变色的尸体。画上的细节如此真实生动,不能不使观者为之动情。

作品采用了不稳定的斜线构图,整幅画没有过多的悲惨景象,但却笼罩着绝处逢生的骚乱和激动,非常富有戏剧性。画家在构成上也十分考究,从画幅前坐着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逐步形成一个高潮,让观者的视线最后集中于呼救这个中心。后来人们把这件充满激情的巨幅绘画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梅杜萨之筏》的视角表现出木筏的极不稳定性。两条对角线是整个构图的框架: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画面左侧正向木筏扑来的大浪,另一条线把观众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上几乎看不见的救援船的微小侧影。

《梅杜萨之筏》中人物表现出各种心理状态:怀抱死去儿子的男人的沮丧和迷茫、垂死者的突然振奋和向救援船挥手的人们的强烈渴望。但就在此时,谁也不知道这可怕的天平会向哪边倾斜。在这震撼人心的故事里,人类是唯一的主人公,至今仍令人感动。


《精神病妇人, 1822》

原图链接图片来自 精神病妇人

籍里柯画过一组十幅精神病患者的系列肖像画,送给了巴黎萨尔帕伊埃医院的院长,也是精神病专家的E.J.乔治。促使画家画出这一系列肖像画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可能是为乔治大夫的著作《论疯子》﹝1820年﹞一书作的插图;也可能是为乔治大夫的病理课所作的医学说明图。对这些不幸的人,籍里柯给予人道的声援,他似乎在此批判一些残酷的说法﹝这些说法认定那些不幸的人都是金钱、功利、战争、偷窃、妒嫉、战功的牺牲者‥‥‥﹞,于是,籍里柯从这幅画的画面中,呈现这个老妇人从害怕的、含混的、略微抬起的迷惘目光之中,流露出她正在请求同情和理解的眼神。


《偷窃狂男人, 1822》

籍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参考资料

  1. 郭茂来.有胡子的蒙娜丽莎:美术流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P17
  2. 席里柯作品集 .有画网
  3. 梅杜萨之筏 .有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