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通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通位于平武县西南端,南距江油市40公里左右,北距平武县城85公里。平通镇域东与响岩镇相接;西与豆叩镇为邻;南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搭界,北与坝子乡接壤。地处涪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总人口9142人(2017)。镇区用地规模:现状用地14.41公顷,2015年规划建设用地22.6公顷。

平通镇位于县境东南部,是平武县的南大门,明代设平通堡。幅员面积133.79平方千米。辖1个办事处15个村83个组1个居委会。属高山河谷地带,最高的牟家山海拔1949米,最低点660米,清漪江横穿全境,大部耕地分布于沿河两岸和半山上,年平均气温19.2度,无霜期280天,粮食生产以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豆类为主。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绵阳市平武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平南羌族乡和平通镇,设立平通羌族乡,以原平南羌族乡和原平通镇所属行政区域为平通羌族乡的行政区域,平通羌族乡人民政府驻政府街27号。[1]

基本简介

平通羌族乡位于平武县的西南端,东接响岩镇,北连平南、坝子两乡,西南和北川县桂溪乡接壤。交通方便,距县城86公里,到绵阳82公里,地处要冲,故有平武"南大门"之称,是九黄环线东进平武第一镇,更是平武县清漪江流域羌族聚居区的门户,全镇总面积133.79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142人(2017)。系羌、汉、回族杂居地。201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3995元。

全镇地处高山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最高的尖山子海拔2028米,最低点苏家油坊660米.清漪江横穿全境。全镇平均气温19.2℃,无霜期280天,年降水量800cm-1100cm。总人口9142人(2017)。

基础建设

"5.12"汶川特大地震,全镇遇难352人,失踪60人,受伤5300人,农作物受损面积19000亩,农田损毁30000亩,道路损毁200公里,输电线路损毁550公里,农堰损毁7000米,死亡禽畜121000头,3406户、11000人饮水困难,转移安置人数11000人,设立救助站18个,直接经济损失达33亿元人民币。

全镇城乡居民住房重建2402户,加固维修760户(其中农房重建2086户,加固户730户,城镇居民重建316户,加固维修30户),所有重建户、加固户全部在2010年5月12日前建设完毕并全部入住。补助资金全部拨付到户,累计拨付资金5194.75万元。同时新建了牛飞、林家坝、中脊子、易阳、大松5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群众480余户,1732人。

平通镇灾后重建总的建设项目59个,资金2.871861亿元,其中自作业主灾后重建项目31个,资金6706.01万元,河北对口援建项目16个,资金2.015亿元(交支票项目5个,资金4435万元,交钥匙项目11个,资金1.5亿元);社会捐赠项目2个(林家坝小学、桥头小学),资金699万元;中华慈善总会项目10个,资金1163.6万元。所有项目截止2011年12月前全部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到目 前项目使用运行情况良好。[2]

经济发展

平通镇地震前规划发展了茶叶、果梅、无公害蔬菜、核桃、生猪、土鸡、魔芋、中药材、食用菌九大产业,地震中九大产业几乎损失殆尽,震后, 因地制宜,在原九大产业基础上,重点规划发展茶叶,果梅,无公害蔬菜,核桃,生猪土鸡,羌族民俗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到2011年底,全镇新建有机茶园5357亩,发展核桃1.2万亩,蔬菜5千亩、栽桑3千亩,全国少有、全省独有的具有数百年种植栽培历史的优势产业果梅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目 前实有种植面积1.2万亩,投产7千余亩;实现出栏生猪2.85万头、出栏土鸡100万只。

在抓好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利用特殊区位优势和民族优势,抓住灾后重建的重大契机,狠抓产业龙头企业的引进,相继引进了香叶尖茶业有限公司、平峰林业有限公司、山林生态养业公司、羌绣产业园等公司企业在我镇成功投资,全力做好落户企业、公司的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到目 前为止,香叶尖茶业有限公司厂区建设已经全面完成,1500亩标准化茶叶基地已经建成,已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已实现产值1200万元;平峰林业有限公司,已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产值5000万元;山林生态养业公司已累计完成投资750余万元,已实现出栏商品土鸡60万余只,已实现产值900万元;2011年投资400万元的美康魔芋,当年已经实现产值250万元;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的占地20亩,集羌族文化研究、羌绣传承与研习、羌族歌舞与民俗的展示于一体的羌秀产业园,已经建设完毕并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开园。"羌乡第一村"牛飞村暨"走马羌寨"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牛飞3A级景区的打造正在有序推进。

大事件

"5.12"大地震,平武县平通镇几乎夷为平地。仅有的两所学校,平通中学死亡112人,平通小学死亡46人。陈祥贵是平通镇广播电视站广播员,"5.12"大地震中,奋力救出很多孩子,却没能救出自己的亲生儿女。在送走了一双儿女之后,陈祥贵夫妻擦干眼泪,又投入抗震救灾。直到5月22日,陈祥贵才第一次灾后返家,在解放军官兵的帮助下,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摇摇欲坠的顶楼,却没有取任何一件贵重物品,只抢出一圈电线和维修工具包。

2009年5月8日,由河北省对口援建的平通镇卫生院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河北省首个交付使用的援建项目,也是地震以后整个绵阳市外省对口援建的医院中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所。[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