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又称为东较场,地处广州市中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中山三路以南与较场东路和较场西路之间,作为体育场馆初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为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场内有8条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可容纳观众2.5万人,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之一[1]

历史简介

享有“千年体育场”美誉的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连接东西方的体育文化纽带,是中国最早放飞体育梦想的近代体育舞台,享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海上丝绸之路体育文化驿站”、“中国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传播地”等诸多美誉,千年沧桑,赋予这座体育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蔚蓝色的丝绸古道和历史际遇,赋予这座体育场厚重的文化底蕴,堪称中华体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2]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用于体育的历史肇始于唐代。其千年文脉至今不断,是迄今我国以传统形式保存时间最长的惟一古体育场。它浓缩古今南粤体育发展历史,留下许多最珍贵的记忆。它承载古城广州历史沧桑和文化辉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无数历史人物在这里风云际会。

历史上,这里曾几经毁建,几度更名,先后使用过阅武堂、演武场、东较场、广东省运动场、广东省公共运动场、广东省立体育场、中正体育场等名字。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体育,其历史可追溯至1906年举行的广东省第一次大运动会。1916年12月26日,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布第七十二号大总统令,批准此地为“永远公共运动场”。1932年10月20日,耗时二十多年终于建成的体育场投入使用,时称“广东省公共运动场”,后更名为“广东省立体育场”。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全面踏进广州,侵华日军将体育场改作军用物资仓库和军事工厂,古体育场在血与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体育场,于1947年易名为“中正体育场”。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座在血与火中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古体育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于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体育场的战后修复与重建。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自此,这座古老的体育场成为人民群众愉悦身心的家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成为人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体育场。

视频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相关视频

广东体育频道《运动有态度》节目宣传片
保级!测试!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真忙! [天天体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