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庐州文化

庐州文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庐州文化

类型: 政治文化,书画文化,戏剧文化

主要城市: 合肥

景点: 蜀山、徽园、逍遥津、包园

庐州文化,是安徽省四大文化圈之一,影响包括合肥及合肥周边地区。有火笔画、吴山铁字、葫芦烙画、羽毛画、庐州木雕、三河羽扇等具有浓郁庐州文化特色的产品。庐州,合肥别称,是自西周置古庐子国。隋朝设置行政单位,至公元1912年废,治所为今安徽省合肥市。

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蕴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周瑜等历史名人。[1]

目录

历史沿革

周武王封国,按照公、侯、伯、子、男等级爵别进行分封,庐国为"子"爵,故称"庐子国",建都于庐邑(位于今合肥老城区北,一说在西)。西周至春秋期间,庐国渐趋解体,陆续分蘖出橐皋和"群舒"(被蚕食)。后来橐皋和"群舒"为吴、楚二国征服为附庸,直至灭亡。

南朝梁设合州,治于合肥。隋开皇三年(581年),改合州为庐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庐州为庐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属贞观元年(627年)划设的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庐江郡,仍治合肥,仍属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节度使于扬州(今扬州市),庐江郡仍属之。至德二年十二月,复名庐州,仍属淮南节镇。唐代庐州治合肥,下领合肥县、舒城县、慎县、庐江县、巢县

北宋初庐州治合肥,属淮南道,县五,合肥县、舒城县、慎县(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避孝宗讳,改梁县)、庐江县、巢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分巢县、庐江二县隶属无为军。庐州辖县三,即合肥县、舒城县、慎县。至道三年(997年),改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庐州改属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庐州,为南宋抗金重镇和输送抗金物资的集散地。绍兴初,为避金兵,淮西路寄治巢县(治今巢湖市区)。绍兴七年(1137年),淮西将郦琼以庐州叛降刘豫伪齐。十一年,为杨沂中收复。乾道二至五年(1166~1169年),在和州置司。五年,淮西路复治庐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庐州设淮西路总管万户府,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道宣慰司(治庐州,今合肥市)庐州。十五年,升庐州为路,置总管府,下领一司、三县、三州,州领八县,治合肥。下辖合肥县、六安州、无为州、舒城县、梁县、庐江县、巢县、和州、含山县、乌江县、英山县等州县,仍属江淮行省(治今扬州市)的淮西道(治庐州)。二十八年十二月,江淮行省迁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改名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庐州路仍治合肥县,庐州路改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治庐州)。

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大宋在庐州设江淮行省。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为江淮行省省会。不久,废江淮行省,改属朱元璋设于应天府(今南京市)的江南行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庐州府改属中书省,仍治合肥县。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隶南京,又称南直隶、直隶南京(治今南京市)。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明亡。明亡后,南明弘光政权在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领导下,置滁和镇,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庐州府属之。

清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庐州府改属江南省(省治江宁府,今南京市),仍治合肥,领合肥县、舒城县、巢县、庐江县、无为州。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省会治安庆府,今安庆市)。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省会迁驻庐州府。十二月十日,安徽巡抚江忠源赶到庐州府上任,定庐州府为临时省会。以后,庐州府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军反复较量的重要战场。咸丰四年一月十四日,太平军攻克庐州府。咸丰五年十一月十日,清军复陷合肥。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再次收复庐州府。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英王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骗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清军再度占领庐州府。当年,因惧捻军及太平军余部,以庐州府无雄关天堑可恃,仍将安徽省会迁回安庆府。庐州府作为安徽临时省会前后10年。

清康熙九年(1670)庐州府属庐凤道(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庐州府改属安庐滁和道(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庐州府改属皖北道(治凤阳府),直至清亡。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九日(1911年10月28日),合肥光复,废道。

民国元年1月,废庐州府,存附郭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语言

合肥话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一个重要方言。 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 现代合肥话主要通行于的地域包括合肥(不包括长丰北部)、六安金安区、舒城等地区。合肥话的最显著特点是北腔南调,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较刚劲;而语音是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

文化

书画

火笔画

火笔画,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源于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历史。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画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别有风格。

吴山铁字

书法艺术在其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但其载体材料却极少创新,历来或以墨、宣纸、绫绢来表现,或以碑刻传世。墨迹作品易储藏,便于携带,但保存时间有限,易腐损变质;碑刻可长久存世,但不便携带、赏玩。吴山铁字则兼具二者之长,既可长期保存,不易腐蚀,又便于收藏携带,因此问世后很快为人们所青睐。

葫芦烙画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也可订做属于自己的特有画面或肖像,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羽毛画

羽毛画是汉族独创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的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其内容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形象。羽毛画别具情趣,格调清新,颇受人们青睐。

工艺

庐州木雕入选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州木雕流行于皖、浙地区,主要发起在在包河区一带,是综合东阳木雕和徽州木雕与一体的独特民间技艺,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代表性传承人是张参忠和彭劲杰。庐州木雕在制作上吸纳了浙江东阳木雕的作派、在风格上沿习了徽州木雕儒家文化特色的艺术流派,同时大胆创新,在构图、刀法等方面又吸纳了西方雕刻及雕塑艺术的表现方式,使其木雕作品既具有写实性,同时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菜系

庐州菜又称合肥菜,是指以合肥为中心,一直延伸到六安、淮南的江淮菜系,是安徽菜的五大代表菜之一。庐州菜起源于西周,隋唐已负盛名,明清时成流派。庐州菜代表菜品有臭干炒千张、庐州烤鸭、包公鱼、逍遥鸡、三河米饺、肥西老母鸡汤、吴山贡鹅等。

四大名点:合肥生产的麻饼烘糕寸金白切统称为四大名点,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合肥四大传统特产,历来被人们用作待客和馈赠的礼品。

曲艺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 ,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庐剧是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

抛头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汉族民间都会以舞狮来助兴,这一风俗起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兴盛流行。而大家猜测,"抛头狮"出现在鸡鸣山,也许与鸡鸣山来源于三国的传说有关联。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