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廬州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廬州文化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廬州文化

類型: 政治文化,書畫文化,戲劇文化

主要城市: 合肥

景點: 蜀山、徽園、逍遙津、包園

廬州文化,是安徽省四大文化圈之一,影響包括合肥及合肥周邊地區。有火筆畫、吳山鐵字、葫蘆烙畫、羽毛畫、廬州木雕、三河羽扇等具有濃郁廬州文化特色的產品。廬州,合肥別稱,是自西周置古廬子國。隋朝設置行政單位,至公元1912年廢,治所為今安徽省合肥市。

以廬州為代表的廬州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蘊育出廬劇等優秀戲曲。有包拯李鴻章劉銘傳周瑜等歷史名人。[1]

歷史沿革

周武王封國,按照公、侯、伯、子、男等級爵別進行分封,廬國為"子"爵,故稱"廬子國",建都於廬邑(位於今合肥老城區北,一說在西)。西周至春秋期間,廬國漸趨解體,陸續分櫱出橐皋和"群舒"(被蠶食)。後來橐皋和"群舒"為吳、楚二國征服為附庸,直至滅亡。

南朝梁設合州,治於合肥。隋開皇三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廬州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廬江郡為廬州,屬貞觀元年(627年)劃設的淮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廬江郡,仍治合肥,仍屬淮南道。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置淮南節度使於揚州(今揚州市),廬江郡仍屬之。至德二年十二月,復名廬州,仍屬淮南節鎮。唐代廬州治合肥,下領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廬江縣、巢縣

北宋初廬州治合肥,屬淮南道,縣五,合肥縣、舒城縣、慎縣(南宋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梁縣)、廬江縣、巢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分巢縣、廬江二縣隸屬無為軍。廬州轄縣三,即合肥縣、舒城縣、慎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屬淮南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西路治壽州(今壽縣城關鎮),廬州改屬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廬州,為南宋抗金重鎮和輸送抗金物資的集散地。紹興初,為避金兵,淮西路寄治巢縣(治今巢湖市區)。紹興七年(1137年),淮西將酈瓊以廬州叛降劉豫偽齊。十一年,為楊沂中收復。乾道二至五年(1166~1169年),在和州置司。五年,淮西路復治廬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廬州設淮西路總管萬戶府,屬江淮行省(治揚州,今為市)淮西道宣慰司(治廬州,今合肥市)廬州。十五年,升廬州為路,置總管府,下領一司、三縣、三州,州領八縣,治合肥。下轄合肥縣、六安州、無為州、舒城縣、梁縣、廬江縣、巢縣、和州、含山縣、烏江縣、英山縣等州縣,仍屬江淮行省(治今揚州市)的淮西道(治廬州)。二十八年十二月,江淮行省遷治汴梁路(今開封市),改名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廬州路仍治合肥縣,廬州路改屬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簡稱淮西道(治廬州)。

元末,紅巾軍起義政權大宋在廬州設江淮行省。龍鳳十年(1364年)七月,改廬州路為廬州府,為江淮行省省會。不久,廢江淮行省,改屬朱元璋設於應天府(今南京市)的江南行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廬州府改屬中書省,仍治合肥縣。十三年(1380年)正月,廬州府直隸六部。永樂元年(1403年),廬州府改隸南京,又稱南直隸、直隸南京(治今南京市)。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禎帝自縊,明亡。明亡後,南明弘光政權在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領導下,置滁和鎮,為南明江北四鎮之一,廬州府屬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廬州府改屬江南省(省治江寧府,今南京市),仍治合肥,領合肥縣、舒城縣、巢縣、廬江縣、無為州。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屬安徽省(省會治安慶府,今安慶市)。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二十三日,安徽省會遷駐廬州府。十二月十日,安徽巡撫江忠源趕到廬州府上任,定廬州府為臨時省會。以後,廬州府成為清政府與太平軍反覆較量的重要戰場。咸豐四年一月十四日,太平軍攻克廬州府。咸豐五年十一月十日,清軍復陷合肥。咸豐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平軍再次收復廬州府。同治元年五月十三日,英王陳玉成被叛徒苗沛霖騙去壽州(今壽縣城關鎮),清軍再度占領廬州府。當年,因懼捻軍及太平軍餘部,以廬州府無雄關天塹可恃,仍將安徽省會遷回安慶府。廬州府作為安徽臨時省會前後10年。

清康熙九年(1670)廬州府屬廬鳳道(治鳳陽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廬州府改屬安廬滁和道(道治安慶府)。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廬州府改屬皖北道(治鳳陽府),直至清亡。辛亥年農曆九月十九日(1911年10月28日),合肥光復,廢道。

民國元年1月,廢廬州府,存附郭合肥縣,直屬安徽省。

語言

合肥話是江淮官話洪巢片的一個重要方言。 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合肥小片。 現代合肥話主要通行於的地域包括合肥(不包括長豐北部)、六安金安區、舒城等地區。合肥話的最顯著特點是北腔南調,音色和發音力度偏向北方,較剛勁;而語音是偏向南方,音變非常多。

文化

書畫

火筆畫

火筆畫,漢族民間工藝美術之一,在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源於明末清初,有三百多年歷史。用特製高溫鐵筆,借鑑國畫技法,運用遠近虛實、濃淡相間的方法,烙畫而成,很有特色。竹簧雕刻在竹簧上刻畫花鳥、人物、山水,表面光滑細膩,呈象牙色,別有風格。

吳山鐵字

書法藝術在其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但其載體材料卻極少創新,歷來或以墨、宣紙、綾絹來表現,或以碑刻傳世。墨跡作品易儲藏,便於攜帶,但保存時間有限,易腐損變質;碑刻可長久存世,但不便攜帶、賞玩。吳山鐵字則兼具二者之長,既可長期保存,不易腐蝕,又便於收藏攜帶,因此問世後很快為人們所青睞。

葫蘆烙畫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火筆畫,不僅是一種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烙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相傳起源於漢代,後失傳,清朝遂又興起。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也可訂做屬於自己的特有畫面或肖像,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羽毛畫

羽毛畫是漢族獨創的傳統工藝美術品,採用優質養殖家禽羽毛為原材料,藉助傳統的國畫構圖法及雕塑、木刻、裝飾工藝等的表現手段,製作的一種圖畫,其內容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禽鳥、走獸、蟲魚等形象。羽毛畫別具情趣,格調清新,頗受人們青睞。

工藝

廬州木雕入選安徽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廬州木雕流行於皖、浙地區,主要發起在在包河區一帶,是綜合東陽木雕和徽州木雕與一體的獨特民間技藝,極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代表性傳承人是張參忠和彭勁傑。廬州木雕在製作上吸納了浙江東陽木雕的作派、在風格上沿習了徽州木雕儒家文化特色的藝術流派,同時大膽創新,在構圖、刀法等方面又吸納了西方雕刻及雕塑藝術的表現方式,使其木雕作品既具有寫實性,同時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菜系

廬州菜又稱合肥菜,是指以合肥為中心,一直延伸到六安、淮南的江淮菜系,是安徽菜的五大代表菜之一。廬州菜起源於西周,隋唐已負盛名,明清時成流派。廬州菜代表菜品有臭干炒千張、廬州烤鴨、包公魚、逍遙雞、三河米餃、肥西老母雞湯、吳山貢鵝等。

四大名點:合肥生產的麻餅烘糕寸金白切統稱為四大名點,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合肥四大傳統特產,歷來被人們用作待客和饋贈的禮品。

曲藝

廬劇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於1955年3月改稱"廬劇"。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發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發展成廬劇。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 ,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廬劇是與徽劇、黃梅戲、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

拋頭獅,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漢族民間都會以舞獅來助興,這一風俗起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興盛流行。而大家猜測,"拋頭獅"出現在雞鳴山,也許與雞鳴山來源於三國的傳說有關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