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庐江冯媪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庐江冯媪传

 

 

 

庐江冯媪传》是唐代文言传奇小说,李公佐撰。《太平广记》卷343采入,题《庐江冯媪》。注出《异闻录》(当是《异闻集》之误)。

原文

冯媪者,庐江里中啬夫之妇,穷寡无子,为乡民贱弃。元和四年,淮楚大歉。媪遂食于舒,途经牧犊墅。暝值风雨,止于桑下。忽见路隅一室,灯烛荧荧。媪因诣求宿。见一女子,年二十余,容服美丽。携三岁儿,倚门悲泣。前,又见老叟与媪,据床而坐。神气惨戚,言语呫嗫!”,有若征索财物、追逐之状。见冯媪至,叟媪默然舍去。

女久乃止泣,入户备饩食,理床榻,邀媪食息焉。媪问其故。女复泣曰:“此儿父,我之夫也。明日别娶。”媪曰:“向者二老人,何人也,于汝何求,而发怒?”女曰:“我舅姑也。今嗣子别娶,征我筐筥刀尺祭祀旧物,以授新人。我不忍与,是有斯责。”媪曰:“汝前夫何在?”女曰:“我淮阴令梁情女,适董氏七年。有二男一女。男皆随父,女即此也。今前邑中董江,即其人也。江官为丞酂,家累巨产。”发言不胜呜咽。媪不之异;又久困寒饿,得美食甘寝,不复言。女泣至晓。

媪辞去,行二十里,至桐城县。县东有甲第,张帘帷,具羔雁,人物纷然,云今夕有官家礼事。媪问其郎,即董江也。媪曰:“董有妻,何更娶焉?”邑人曰:“董妻及女亡矣。”媪曰:“昨宵我遇雨,寄宿董妻梁氏舍,何得言亡?”邑人询其处,即董妻墓也。询其二老容貌,即董江之先父母也。董江,本舒州人,里中之人皆得详之。有告董江者,董以妖妄罪之,令部者迫逐媪去。媪言于邑人,邑人皆为感叹。是夕,董竟就婚焉。元和六年夏五月,江淮从事李公佐使至京,回次汉南,与渤海高钺,天水赵儹,河南字文鼎会于传舍。宵话征异,各尽见闻。钺具道其事,公佐为之传。

译文

冯媪是卢江里中啬夫的媳妇,贫穷守寡没有儿子,被乡民们鄙弃。元和四年,淮楚一带大歉收,媪讨饭到舒,路经牧犊墅,晚上已赶下雨,媪在桑下歇息,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屋子,灯光微弱闪烁,媪于是前往求助住宿。看见一位女子,年龄二十多岁,容貌服饰美丽,携带三岁小孩,靠着门悲伤哭泣。上前又看见一老头和老太婆,靠床而坐,神情凄楚,窃窃私语,好象被索要财物追逼的样子。看见冯媪到来,老头与老太婆默默地离去。女子好久才停止哭泣,进门,准备饭食,整理床铺,邀请冯媪吃饭休息。媪问她原因,女子又哭泣说:“这女儿的父亲,是我的丈夫,明天要另外娶妻。”媪说:“先前那二位老人,是什么人?向你要什么而发怒?”女子说:“是我的公公和婆婆,现在他儿子要别娶妻,要我筐筥刀尺和祭祀用的旧物,把它送给新娘,我不忍心给她,这才有那种指责。

”媪说:“你的前夫在哪里?”女子说:“我是淮阳县令梁的女儿,嫁给董民七年,生有二男一女。男孩都跟他父亲,女儿就是这个。现在前边邑中董江,就是那个人。江的官位是酂丞,家里积蓄巨额财产。”说话时不断地哭泣,媪没有怀疑她,又因长久疲劳寒冷饥饿,得到美食而甜美睡着,不再说话。女子哭到天亮。 媪告辞离去,走了二十里,到达桐城县。县城东边有一座豪门宅第,张挂着帘子和帐幕,备办了羔羊大雁,人物杂乱,说,今天有官家婚礼大事。媪打听新郎是谁,正是董江。媪说:“董有妻子,为什么再娶呢?”邑人说:“董妻和女儿都死了。”媪说:“昨天晚上我遇天下雨,寄住在董妻梁氏的屋里,怎么说她死了?”邑人询问那处所,是董妻的墓地。询问那二位老人的容貌,正是董江的先父母。董江本是舒州人,里中的人,都知悉此事。有人告诉了董江,董以邪说不实之名怪罪她,让部下赶紧把冯媪赶走。媪告诉城邑里的人,城邑里人都为此感叹。这天晚上,董竟然完婚。元和六年,夏天五月,江淮从事李公佐,奉命至京城,回来时住在汉南,与渤海高铖、天水赵攒、河南宇文鼎在旅舍聚会,晚上谈话征求怪异的事,各自尽说见闻,铖详细地述说了这件事,公佐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简析

本篇最深刻的意蕴不在作品之内,而在作品之外。李公佐的脱俗弃世心境使他有一点玩世不恭,但是他的潜在人格所表现出的一种鲜为人知的境界却是十分严肃而又令人鼓舞的。他是个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渺茫无际的宇宙的求索,对人生透彻的看法,使他的识见非凡,便不能不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俗心理。他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生活在一种很难在认知上协调的社会环境中。他为一个穷酸的寡妇作传,便是一个十分有力而又有趣的证据。

他的对世俗心理的超越也表现于他对当时家庭婚姻关系深刻而形象的透视,用一种对阴间生活的追踪探索的描写,不但更显示了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同时也流露了小说家超越世俗心理过程的艰巨、矛盾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他既要保持他的自我概念,又要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生存在这样的糟糕透顶的世界中,他就不能不痛苦、苦闷,徘徊、彷徨;用超自然的方式来描写这一至微至贱的平民的某一生活侧面,寄寓自己深沉的感慨,正是这一复杂心理的表现。在整个的形象体系中,我们隐约看到了李公佐的道德人格平等的心理层面。中国的正史都是为皇帝、大臣、名流作传;至少也得够上文人墨客、侠士烈妇的标准才能占一席之地。而李公佐似乎故意在世人称为“野史”的传记中写一个最普通妇人。这位寡妇也并没有什么惊人的言行,这正是小说家眼光之最独到的价值。世界万物,循环有序,没有贵贱高下之分,惟有平等是世界光辉的科学真理,是光芒万丈的灯塔,是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照耀着人类走向幸福的未来!这是站在历史高度的哲学反思!这在等级森严、保守落后、愚昧僵化的封建社会里是超越时代的文明的火炬!

作者

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举进士。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 传奇今存《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一名《李汤》) 4篇。

《全唐文》录其文 1篇,即《谢小娥传》。又《直斋书录解题》“杂史类”著录《建中河朔记》6卷,今不传。说家。[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