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增加 30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圖像 = [[File:库尔特·瓦尔德海姆.jpg|缩略图|居中|[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6/03/06/nd060306050.jpg 原图链接]]]}}
[[ '''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德語:Kurt Josef Waldheim,1918年12月21日-2007年6月14日) ,著名外交家,[[联合国 ]] 第四任秘书长]](1972-1982) ,[[奥地利]]外长、总统(1986—1992)。他重视个人外交的作用,在任期间曾与当时158 个成员国中大多数国家的元首及政府首脑建立了密切的个人联系。他视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为联合国的首要使命,维持大小国之间的平衡,促进南北对话,保持人们对联合国的信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82年1月27日,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奖]]”。但因其颇有争议的“二战背景”也屡屡成为西方舆论的焦点。2007年6月14日,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去世,享年88岁。==人物生平====早年生涯==
===出生===
1918年冬,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奥地利境内宣告结束。失败后的绝望情绪笼罩着这个昔日无比辉煌的中欧帝国,处在恶劣条件下的奥地利国民人人自危,一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1983年11月,这个“国际行动委员会”在维也纳成立了,成员尽揽世界各国的前政坛巨星,瓦尔德海姆被推举为主席,他担任这个职位一直到1985年11月。委员会的目的在于:为那一时代的三大主题即和平、安全和发展奋斗。
==历史问题==
——埋藏已久的萧墙之祸1985年11月,奥地利人民党第二次将瓦尔德海姆推举为总统候选人。正当他躇踌满志,准备向政治生涯中继联合国秘书长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进发时,万万没有想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问题在国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挥手从兹去==
——47年风雨任凭说。1991年6月,瓦尔德海姆表示自己将不会参加下届总统选举。 1992年7月8日,任期已满的瓦尔德海姆将总统职权正式移交给新当选的[[托马斯·克莱斯蒂尔]],从此告别了政治舞台,告别了他47年来集辉煌和屈辱于一身的政治生涯。73岁的瓦尔德海姆心潮起伏,他在告别演说中说道:“回顾过去,在巨大的压力和种种伤人的攻击下,我未能随时找出适当的言辞,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感受,描述我这一代的命运以及祖国的命运,描述那个时期罪恶的深重,我对此实在感到十分遗憾。”客观来看,瓦尔德海姆期满离任也意味着奥地利从此结束了被国际社会孤立的状况。离任后的瓦尔德海姆担任了奥地利的联合国协会主席,还曾应中国联合国协会的邀请,于1994年4月来中国访问。瓦尔德海姆夫妇生有一子二女。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他喜欢听古典音乐,还爱好游泳等户外活动。他于政务之外还多有著述,主要著作有《[[在世界政治的玻璃宫殿中]]》、《[[奥地利的道路]]》、《[[奥地利的榜样]]》、《[[和平的挑战]]》等。
==主要事迹=====竞选之争===
一桩与生日俱来的好运。当瓦尔法海姆1971年由维也纳回到纽约时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已在任将近十年了。由于健康不佳,他决定不再竞选连任。于是,一批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跃跃欲试,要做这个缅甸籍秘书长的接班人。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选举程序十分复杂。真正的决定权其实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即[[英国]]、[[法国]]、[[美国]],[[苏联]]和[[中国]]手中,这五个国家所拥有的一票否决权将在选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竞选开始时,瓦尔德海姆感觉自己像是“[[一匹黑马]]”,并没有多大的取胜机会。西方国家对瓦尔德海姆比较支持,苏联的态度对他也比较有利,只有中国表示了与此相反的意见,认为此前已有赖伊和哈马舍尔德两位欧洲人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因而此次不宜再选欧洲人。两轮投票过后,只有瓦尔德海姆和芬兰驻联合国代表马克斯·雅克布森有望获得最后的胜利。此时的情况是,苏联坚决反对雅克布森,而瓦尔德海姆要想完成心愿,就必须赢得中国的支持。奥地利政府这时成了瓦尔德海姆强有力的后盾。奥地利驻中国大使[[汉斯·塔尔贝尔格]]小心翼翼地向中国政府表示了奥地利希望瓦尔德海姆当选及渴求中国支持的愿望,他得体的举止和谨慎的言语给周恩来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变使得选举形势转而有利于瓦尔德海姆,并最终给他带来了好运。
1972年1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瓦尔德海姆第一次带着新的使命,步入了纽约那幢容纳了联合国政治和组织心脏的摩天大楼的第38层,走廊尽头的房间正在静静等待着他,他将在这里开始完全崭新的工作,度过以后长达十年的联合国秘书长生涯。
===上任之初===
重实践不重理论。联合国对于[[瓦尔德海姆]]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已经在这里工作多年,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道鸿沟有多深多阔,也知道笼罩在联合国头上的那道光环经过过去25年的运转已渐渐褪去了迷人的色彩,更知道这个国际组织正被思想的狂热、民族主义的对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辩论以及经济和社会问题层层包围,它常常显得疲惫乏力、徒劳无功。在接管联合国工作的时候,瓦尔德海姆的头脑是清醒的。
瓦尔德海姆的身体和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今这一切均已成为过去,他渴望和夫人过一段宁静松弛的日子。他应邀去华盛顿的乔治顿大学作了主讲国际关系的客座教授,此外,他还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南卡罗来纳州的柴普尔—希尔大学任教。这种教学实践使他与年轻人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也使他有时间整理在联合国十年间积累的丰富个人资料。他的自传《[[在世界政治的玻璃宫殿中]]》的草稿已经完成了。
==人物评价==
“对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先生在第一任任内为联合国作出的踏实的专诚的服务,表示赞赏,任命[[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先生连任联合国秘书长……”这是连任任命书的原文,也是对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工作的肯定和评价。在瓦尔德海姆任职期间,联合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避免了超级大国间的武装冲突和地区性冲突,并为非洲的非殖民主义化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最使瓦尔德海姆先生引以为自豪的成就要算是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他及时派遣了一支维持和平部队。
但由于“纳粹参军事件”的影响,晚年的瓦尔德海姆从没离开过奥地利半步,不少媒体将他比作“[[维也纳最孤独的老人]]”。美国政府1987年还将他列入“监控名单”,禁止他入境,直至今日。但是2005年9月去世的纳粹猎人维森塔尔曾表示,并无证据表明瓦尔德海姆曾犯下战争罪行。<ref name="新浪">{{cite web |url=http://news.sina.com.cn/o/2007-06-19/154012051518s.shtml |title=瓦尔德海姆晚年很孤独| accessdate=2013-08-02}}</ref>
== 考文 ==
{{reflist}}
{{uncategorized|time=2019-09-09T11[[Category:06:16+00:00}}外交家]]
2,5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