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庙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庙镇

庙镇,隶属于上海市崇明区,位于崇明区境西部,主体部分东邻港西镇、城桥镇[1] ,南频长江南支,西邻三星镇,北靠原长征、红星农场;另有白港村,位于三星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邻三星镇,南频长江南支,西和北靠绿华镇;在原长征农场以北,新村乡东首,永隆沙南边及北临长江北支,与原跃进农场,新村乡毗邻尚有两片副业基地。总面积95.51平方公里,镇中心位于北纬31°43′8″ ,东经121°21′22″[2] 。 2004年,实现社会增加值64950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39万元,46111万元、13000万元。2017年,庙镇共有常住人口50351人。

快速导航  :所获荣誉关系表

中 文 名 :庙镇

所属地区 :上海市崇明区

政府驻地 :上海市崇明区庙镇大街41号

邮政区码 :202153

人 口 :50351人(2017年)

车牌代码 :沪R

行政区类别 :镇

下辖地区 :28个行政村,2个社区

电话区号 :021

面 积 :95.51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建置沿革

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江口乡、合作乡、庙镇乡。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1994年2月撤消庙镇乡、江口乡建制,建立庙镇镇、江口镇。1995年11月,撤消合作乡建制,建立合作镇。2000年12月,原江口镇、合作镇、庙镇镇合并成立庙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庙镇辖28个行政村,2个社区,3个副业场,703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地:庙镇大街41号。

社区 庙镇社区、猛将庙社区 行政村 爱民村、南星村、庙南村、庙西村、米洪村、庙中村、庙港村、白港村、万安村、鸽龙村、万北村、宏达村、民华村、江镇村、启瀛村、联益村、镇东村、通济村、和平村、合中村、小竖村、猛东村、窑桥村、周河村、猛西村、保东村、永乐村、保安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庙镇位于崇明区境西部,主体部分东邻港西镇、城桥镇,南频长江南支,西邻三星镇,北靠原长征、红星农场;另有白港村,位于三星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处,东邻三星镇,南频长江南支,西和北靠绿华镇;在原长征农场以北,新村乡东首,永隆沙南边及北临长江北支,与原跃进农场,新村乡毗邻尚有两片副业基地。总面积95.51平方公里,镇中心位于北纬31°43′8″ ,东经121°21′22″。

气候特点

庙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

气温:1985—2004年,年平均气温15.69摄氏度。一般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3.78摄氏度。1986年1月,1993年1月只有2.5摄氏度。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7.4摄氏度。1994年7月高达29.6摄氏度,为历史最高,是年也是气温特高年,盛夏多高温,隆冬无严寒。

降水:1985—2004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67.9毫升,比1958—1984年27年平均降水量1003.7毫米多164.2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1999年为1666.3毫米,最少的2003年为737.9毫米。1991年全年降水量大于等于25毫米的天数达20天,为历史最多的年份。

日照:1985—2004年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82.4小时,比1958—1984年的27年平均日照时数少121.6小时,一年中日照时数一般2月份最少,平均为130小时,1990年2月只有60.2小时,日照时数7、8月最高,20年来平均分别为214.4和210.9小时,1994年7、8月分别为323.9、259.9小时。

霜期:一般初霜出现在11月中旬,终霜在4月上旬初,比1958—1984年的27年平均终霜期迟6天。2002年10月下旬出现初霜,为近十年最早年。

地形地貌

庙镇全部是平原,地面高程在3.1—4.6米之间,平均高程为3.5米,除去兴修水利后在河道两岸有少量堆叠土以外,极大部分为低田。据《崇明岛水利志》记载,原合作镇北部和西南部,小竖河西侧,原庙镇、江口南部,地面高程在3.5米以下,尤其是庙镇西部,桥鼻港老涵洞两侧,地面高程在3—3.25米之间,属易涝地区。

土壤

1981年土壤普查以来,本镇地表土类型无变化,主要为水稻土。在永乐村盘洪、永镇,合作良种场有13%面积的壤质脱盐土,在合作副业场有23%面积的壤质轻盐土和25%面积的壤质脱盐土。全镇有黄泥、黄沙泥、黄泥土、夹砂黄、堆叠土、壤质盐土6个土属。10个土种,以黄夹砂为主,其次为夹砂黄。土壤耕作层厚度一般在3至5寸。随着稻麦机割、机耕程度逐年提高,秸秆还田和稻麦专用复混肥大力推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别高于2.05%、0.12%、5.39PPM。

水文

庙镇境内,河沟纵横,水面积1128.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8.5%。南横引河贯穿境域东西,县级河道除上小竖河,庙港外,中间尚有鸽龙港,鹗鸪港与盘船洪,桥鼻港与太平竖河,贯穿境域南北;在县级河道之间有镇级河道56条,共114.8公里,间距1000米左右;横河之间有村级泯沟1658条,共751.3公里,间距80—100米。

自然资源

耕地

截至2014年,庙镇总面积9551公顷,耕地面积6105公顷。

林地

截至2005年,庙镇拥有林地35702亩,其中,生态林10523亩,甘橘、翠梨、桑椹等果林14726亩,苗木面积2453亩,四旁林木8000亩,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 27.2%。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庙镇共有23612户,62574人,其中农户22432户,农村人口56375人,农业从业人员33123人,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苗族、彝族、布衣族、侗族、哈尼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3.67‰,2000、2004年二批三峡库区移民58户,227人在11个行政村落户,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尚有外来人口7055人。

2017年,庙镇常住人口50351人。

经济

综述

2004年,实现社会增加值64950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39万元,46111万元、13000万元,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9%、71.0%、20.1%,财政收入5934万元,其中税收分成收入1467.7万元,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11947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297元。

2005年庙镇实现社会增加值7.1亿元,与2004年同比增1.1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185亿元,其中农业3.185亿元,工业18亿元。财政收入4540万元。

2010全年完成社会增加值10.5亿元,比2009年增长16.7%;完成工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6.5%;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能耗降低28%,占县下达指标的366%;实现招商引资(税)总额18000万元,增长38.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4700万元,占年初预算收入的132.9%。

第一产业

农业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注重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625万元,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60%、4%、23%、13%,拥有市级三高粮田和国家综合开发节水农业示范区1100公顷。种植业除大宗作物麦、油菜、水稻、玉米外,尤以名贵药材西红花、食用竹、桑果、翠冠梨为全县之最,全镇共有林地2001公顷,森林复盖率达27.2%。

第二产业

工业已形成不锈钢厨房用具,内燃机配件,棉纺织造,黑色压延,机械加工制造等多种门类。2004年,共有集体股份合作制企业63家,工业总产值189636万元,利润总额4417万元(占县乡镇10%);工业销售产值194309万元(占县乡镇25.6%);外贸出口拨交额86675万元(占县乡镇40.7%);固定资产原值5.18亿元,实交税金3831万元。尚有民营企业138家,注册资金3250万元,实交税金2780万元,当年引进企业100个,注册资金1.5亿元,实现税收4175万元。

第三产业

庙镇相继发展了出租车、打包托运、基础施工、建筑装璜等业务,2004年三产从业人员2703人,有商业网点269个,个体工商户910户,集贸市场3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72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300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14年,庙镇共有中心幼儿园3所,中小学5所,班级120个,学生4815人,教师492人,有成人中等技术学校1所。

医疗

截至2014年,庙镇共有医院2所。庙镇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是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命名的爱婴医院,有床位230张,医技人员210人;庙镇卫生院由原合作卫生院和江口卫生院合并而成,有床位72张,医技人员161人,农村建有合格村卫生室26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40190人。

社保=

2004年农保参保人数41192人,镇保参保人数达1210人,享受农村养老金补贴9000余人,总额810万元,低保人数1292人,总额152万元。2010年,庙镇完成新增就业岗位396个,占县下达指标任务的132%;完成农村养老保险扩覆443人,占下达指标的159.9%;完成外来劳动力综合保险554人,占下达指标的184.6%;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参保人数32765人,参保率实现100%。

基建

截至2014年,全镇建有健身点15个,配有健身器材314件,新建占地5亩,总投资100万元垃圾周转站一座,垃圾收集房87座,配置垃圾收集筒360只,购置大中型垃圾清运车5辆,小型垃圾收集车108辆,发放居民使用垃圾筒4.2万只。全镇有敬老院、托老所4所,收养老人184人,镇域内有星光工程江龙老年公寓1座,拥有160个床位和休闲健身活动设施;图书室3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庙宇1座。

交通运输

庙镇境内有陈海、宏海、北沿、合作等市县级公路,南红、南新、南海、南建、南跃等公交线路经过镇域,尚有村村通白色道路115公里。市级南横引河贯穿镇域东西,上小竖河、鸽龙港、鹗鸪港与盘船洪、桥鼻港与太平竖河、庙港贯穿镇域南北,其中庙港、鸽龙港能通航100吨级船舶,长江南支江堤上建有水闸二座。境内南横引河,庙港南口至南横引河2.3公里通航能力达6级航运标准,鸽龙港18.5公里通航能力达7级航运标准。15.24公里长江南支江堤上有水闸2座。庙港水闸和鸽龙港水闸均办理船舶进出口登记、签证。

特产

庙镇红掌花,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其株高一般为50~80厘米,因品种而异。具肉质根,无茎,叶从根茎抽出,具长柄,单生、心形,鲜绿色,叶脉凹陷。花腋生,佛焰苞蜡质,正圆形至卵圆形,鲜红色、橙红肉色、白色,肉穗花序,圆柱状,直立。四季开花。


崇明金瓜是崇明岛的传统名特产之一。因其成熟瓜皮为金黄色,故称"金瓜",其瓜肉经搅拌即自然形成晶莹透明的黄色细丝,又称"金丝瓜,老熟瓜经煮或冷冻后搅出的金瓜丝鲜嫩清香,松脆爽口,风味独特,素有"植物海蜇"之美誉,"色、香、味、形"俱全的佳肴。

庙镇翠冠梨是中国最早成熟的蜜梨新品种,比北方的鸭梨及砀山酥梨早2至3个月上市。横立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翠冠梨成熟时间比其他地区早半个月,该品种平均单果重250克左右,在精细栽培的情况下平均单果重可达325克,果肉细嫩而松脆,耐贮运,是符合出口标准的早熟梨出口品种。翠冠梨人称“六月雪”,是盛夏解渴的时令佳品,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

著名人物

刘汉明(1905~1995)合作乡(今属庙镇)周河村人,中国体育界著名学者。192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著有《田径赛裁判法》、《机巧运动图解》、《劫余诗存》、《上海体育志资料汇编·体育人物》、《上海体育志》第七编《人物》等。

黄耀祖(1908年-1989年):小竖河镇(今属庙镇)人,出生于耕渍之家,父亲黄干初,清未崇尚新学,参与创办永立得英初等小学、私立正蒙初等小学,黄幼时顽敏不拘,稍长即知自励,12岁只身远赴南京就读,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

范存忠(1903年-1987年):著名外国语言文学家,1903年12月22日出生,1987年12月21日在南京逝世,祖籍现庙镇爱民村5队。1952年在南京大学被评为一级教授,1958年开始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他担任过南京市民盟主委、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民盟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伯明(1920年-1986年):原名陈心连,1920年生,家住西成乡坝头镇东(现庙镇周河村)。他曾在崇明三乐初中读书,后因家境清寒,考取上海中学,靠助学金上学。抗战开始后,他于1939年5月28日,在上海中学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松江解放后到松江公安处工作,后调江苏省公安厅任劳改处处长。以后在北京航空学院学习三年,1959年毕业后任飞机工厂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等职。1982年任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1986年5月病故。

汤颂九(1890年-1985年):又名锡棋,崇明区庙镇窑桥村人。先生热爱祖国,钟情乡亲,正直谦和,严于律己。1911年毕业于上海商校,本着“开启民智,造福乡梓”之旨,历尽艰辛,从无到有,潜心办学,深受乡民欢迎。日寇侵崇期间,宁可脱下长衫,苦守家园,坚拒奴化教育。

徐焕升(1908年-1984年):庙镇和平村人,毕业于崇明中学,后考入江苏省医科大学,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在家乡当过半年小学教师。随后考入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选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受训,先后派往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深造6年,学成回国,任航空教官,蒋介石专机驾驶员,抗战初期,徐焕升任空军十三队、十四队队长。

徐汉豪(1907年-1984年):1907年12月8日出生,崇明庙镇人,徐兰墅之子,崇明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政法专科学校(改制为江苏政法大学并入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又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并加入中国青年党。著有《中国省制论》(法文本)、《徐汉豪先生言论选集》。

所获荣誉

2020年5月13日,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1. 上海表彰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有你认识的吗? 上观 [引用日期2020-05-13] 词条标签: 庙镇

视频

崇明庙镇永乐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