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府兵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起源

六镇之乱北魏内乱,分为东魏与西魏,西魏大统八年(542年)权臣宇文泰关中地区的六镇军人编成六军。[1]随后宇文泰仿照鲜卑旧有的“八部大人”,将部队分由八柱国统领,而使整个军队部落化。八柱国只有六柱国大将军领兵,西魏宗室元欣虽为柱国之一,实无兵权,另外宇文泰本人为全军统帅,亦为八柱国之一,以“督都中外诸军事”加衔;直到大统十六年,已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组织;肇起于北魏的团练,即汉人组成的地方乡兵也是府兵的兵源之一。[2]北周改府兵军士为“侍官”,成为皇帝的亲军,一人充员府兵,全家皆编入军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590年)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成为“兵农合一”的制度。唐初承袭隋制,初置十二军。[3]贞观十年又设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各地,府分上中下三等,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府兵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队,百人一旅,“皆取六品以上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充”[4],战士要自备兵器和粮饷,杜甫的《兵车行》诗:“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即是当时府兵的写照。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有六百余处[5],总兵力达68万人。[6]折冲府有木契、铜鱼(即“上下鱼书”),朝廷征调兵力之时,便下敕书与木契、铜鱼,由都督与郡府参验合符时,然后发兵,高级将领皆临时委派,至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府兵分兵制度

1. 上府1200人,折冲都尉带领

    團:6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2. 中府1000人,折冲都尉带领

    團:5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3. 下府800人,折冲都尉带领

    團:4隊-200人一團,設校尉
    隊:5火-50人一隊,設隊長
    火:5火-10人一組,設火長

府兵制之内容:

  1.來源:從農民徵集,服役期由二十至六十。
  2.編制:全國分為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由折衝都尉統統各府。
  3.任務:農隙時習戰陣之法,戰時由中央遣將帶領出征,戰後兵歸於府,將歸於朝;府兵每年須番宿衛京師。
  4.裝備:除戰馬及重型二武器外,兵甲及糧食皆由府兵自備。

府兵制之特色

1. 关中本位:

  唐初全國軍府共有六百三十四個,而京師所在的關中地區軍府最多,共二百六十一,佔了全國五分之二以上。這種佈置的目的是「舉天下不敵關中」,有拱衛中央的效果。

2. 兵农合一:

  府兵由政授田,平日從事耕作,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遇事則奉令出征,事畢則繼續務農,這種寓兵於農的制度不但保證兵源充足,訓練有素,也替國家節省了不少的養兵費用。

3. 兵将分离:

  折衝都尉平圓只負責訓練,但沒有調兵遣將的權力。遇有戰事,中央臨時命將統兵。事畢兵歸其府,將上其印。這樣,兵權握在朝廷手上,可杜絕武將專權之弊。

4. 素质优良:

  府兵是農民中挑選家富力強的忘任,素質優良。加上初承襲北周以來的風氣,府兵地任較高,有時皇帝還親自駕臨檢閱演習,提高士氣,令府兵戰鬥力特強。

府兵制过去说来被认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至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骑兵入侵也要求唐朝军队作到兵将合一,能远征、能于边境长期驻防。故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终被取消。近年研究成果发现,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坏同为唐代中央政府对于人口流动、户口资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结果,两者之间并非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天宝八年四月,朝廷有对吐蕃战争[7],府兵已经无法维持,士兵多逃匿,管理府兵的折冲府根本无兵可交,五月十日,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8],折冲府至此名存实亡。[9]由于府兵大坏,唐朝的军队由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军队地方化的态势形成,在外的将帅与士兵的关系较密切,是藩镇割据的直接原因。朝廷畏其叛乱,遂改由宦官监军,中唐以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坐大(中国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权。

府兵制之优点及缺点

优点:

  為選民為兵,訓練容易精銳;國家不須花費財力養兵;且將帥不易專制。

缺点:

  為人民須自費當兵,負擔頗重;番上、征役,人民不勝其煩。
  由於高宗武后以後,工商業發達,許多府兵因物質誘惑,而棄職他就;或因土地被兼併無以自給而逃亡的情形日多。於是府兵至玄宗時期,已名存實亡。
唐代的府兵制(图)。 原图链接
来自 vlong750173
  1. 《玉海》卷一三八引《后魏书》云:“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同书卷一三八引《邺侯家传》:“初置府兵,皆于六户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选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调,郡守农隙教试阅,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备,抚养训导,有如子弟,故能以寡克众。”《文献通考,兵考三》说:“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绰言,始仿周典置六军。籍六等之民,择魁健材力之士以为之首。”
  2.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则认为府兵与乡兵是两个系统。
  3.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载高祖武德二年云:“秋七月,初置十二军,分关内道诸府以隶焉。皆取天星为名(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范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以车骑府统之。每军将、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
  4. 《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
  5.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第213-214页引谷霁光说关内道288个,河东道163个,河南道74个,河北道46个,陇右道37个,山南道14个,剑南道13个,淮南道10个,岭南道6个,江南道5个,总计656个。
  6. 王应麟玉海》卷138《兵制》引李繁《邺侯家传》
  7.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积檑木及石……拔之,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所言。”
  8.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是后府兵徒有官吏而已。”
  9. 《通典•卷第二十九-职官十一》:“天宝八载五月,停折冲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