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庞涓对孙膑恶有恶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庞涓对孙膑

来自网络的图片

庞涓对孙膑恶有恶报说起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大家都多少有些了解,他们本是同门师兄弟,曾两次同窗,一起师从历史上最神秘的鬼才——鬼谷子先生。[1]

可是后来这对同学反目成仇,据相关史料记载,庞涓因为妒忌孙膑的才能,怕他日后不利于自己,所以设计陷害孙膑,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使孙膑终身残疾,孙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那么孙膑庞涓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仅仅是为了妒忌也不至于下如此狠手,残忍地挖掉老同学的膝盖骨,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隐情呢?

昔日同窗为了利益反目成仇

孙膑和庞涓

原来是一对很要好的同窗,早年同时师从鬼谷子先生,而且同样天赋异禀,是鬼谷子的高徒。

庞涓先于孙膑下山,他在魏国很受器重,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魏惠王因为有了庞涓的谋略而无往不胜,实力大增。但是这时候庞涓就想起了他的同学孙膑,他自认为虽然自己颇有谋略,但相比孙膑还是差了一大截,因此怕日后同学孙膑下了山对他不利,所以他将孙膑骗到了魏国,而后捏造罪名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使老同学从此残疾。

由此看来,庞涓孙膑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仅仅是因为妒忌而下了黑手。但历史真得如此简单吗?

出土竹简给我们展现了残酷的生存法则

关于“围魏救赵”的故事大家从小就知道,但是其中的细节问题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

1964年,在山东发掘了一座汉代的大墓。让人兴奋的是在这座墓里出土了失传的《孙膑兵法》。在这之前,一直有学者认为《孙膑兵法》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孙膑兵法》其实就是《孙子兵法》,甚至有人认为孙武和孙膑就是同一个人。但这些出土文物不仅证实了孙武与孙膑是不同的两个人,还还原了“围魏救赵”的细节问题。

根据《史记》的记载,公元前354年,魏国大举进攻赵国。由庞涓率领的大军一路攻城伐地,直逼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节节败退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主将田忌的战略很简单,就是要在邯郸城下与庞涓决战,一举击溃魏军。但是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尽出,应该领军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逼迫庞涓回救,在中途设伏击溃魏军。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清楚,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战略,领军攻击大梁,庞涓不得不回军,但是在回防途中桂陵遭到了齐国的埋伏,大败而归。

虽然这个故事详细记录了孙膑的高超战略,但是关于桂陵之战的细节并没有记载。而出土的竹简却记载了孙膑为了引诱庞涓回援,用了十分残忍而且有失人道的办法。

在攻击魏国都城大梁之前,孙膑还攻击了魏国的另一座重镇平陵。平陵是魏国的一座军事重镇,虽然庞涓领大军去攻打赵国去了,但还是留了很多军队守卫平陵,所以平陵不好打。

可是孙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派临淄高唐两城的都大夫领军攻打,结果可想而知,平陵之战以齐军大败而归,损失了几万人。

在平陵之战后,庞涓认为齐国的战斗力不过如此。但就在这时,刚刚经历败仗的齐军却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这下彻底激怒了庞涓。败军之将还敢如此,于是庞涓放弃辎重,轻装急行军想一举灭掉“战斗力低下”的齐军,最终在桂陵被早已设伏的齐军打败。

从出土竹简看,孙膑之残忍丝毫不亚于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一举击溃庞涓,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但是这个过程让人不寒而栗。

早在攻击平陵之前,田忌就说出自己的顾虑,平陵虽然不是魏国的都城,但易守难攻。而孙膑之所以要攻击这座重城,就是为了迷惑庞涓,造成齐军战斗力不强的假象,也就是历史上常常上演的故意吃败仗,引诱敌人轻敌深入。

可是为了最后能打败庞涓,这场败仗付出了几万人的生命。由此可见,孙膑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拿别人当垫脚石也是毫不心软。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庞涓孙膑这对老同学都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们和老师鬼谷子学得就是这个,如果庞涓不先下手,保不齐孙膑会不会陷害庞涓,甚至要他的命。

所以,庞涓陷害孙膑无所谓妒贤嫉能,只是自利的表现而已,至少他还给老同学留了一条命,相比于孙膑的手段来说,庞涓确实不如孙膑,他还没有下狠手彻底除掉这个“祸患”。[2]

参考文献